哈桑正在割剑麻。
本报记者苑基荣摄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基洛萨县鲁代瓦乡的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的剑麻农场,除了刚刚修建起来的围墙,相距较远的两座破旧房屋,几棵上了年龄的芒果树和椰子树外,只有遍地的杂草。当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路生带着本报记者经过5个多小时颠簸于天黑之际到达农场时,农场的中国员工刚刚下班回来。
坦桑尼亚素称“剑麻王国”。1999年,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后并入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承担了中国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目下的援外任务——坦桑尼亚剑麻种植和加工项目,购买了坦桑尼亚一个6900公顷的剑麻农场,从2000年开始种植。据汪路生介绍,目前公司中国员工有9人,雇佣当地长期工700多人,临时工300多人。目前种植面积接近1400公顷,产剑麻纤维2000吨左右。从2013年开始每年新增种植面积300公顷,预计到2020年达到3000公顷,年产纤维1万吨。
早7时30分,60岁的汪路生开车前往农场育苗场地、剑麻收割场地、刮麻工厂、晒场等地查看。在育苗场地,工人们已开始将密植苗运到疏植苗地,进行疏植,运苗多是当地男人,疏植多是当地妇女在做,很多还带着孩子。与工人们聊了几句后汪路生马上赶往剑麻收割场地。上千公顷的剑麻整齐划一,一片片叶片犹如把把利剑锋利坚挺,工人们手抓叶片中部,很麻利地用手中的刀齐根割下,再将叶片顶部尖刺削掉,放在旁边,攒够30片,用早已备好的剑麻绳捆好戳齐,积攒3到4捆后扛到地垄头,检查后装车送往刮麻厂。正在收割剑麻的哈桑对本报记者说,自己来自距离这里100多公里的莫罗戈罗省首府,原来做缝纫师傅,现在把家人都带过来在这里工作。哈桑说,在中国农场收入要比以前多,农场还提供住宿,想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鲁代瓦乡乡长詹姆斯·卡兹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剑麻农场对当地贡献巨大。卡兹说,鲁代瓦乡6个村有17293人,其中劳动力6692人,剑麻农场提供了500多个长期就业机会,并为这些工人和家庭成员提供医疗保险,惠及当地几千人。
卡兹说,原来这些人都种地或者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温饱没有保障,而现在农场每个月给当地人所发工资总额有8万多美元,不仅让这些家庭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使他们能购买房屋,解决孩子学费,并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卡兹表示,中国农场还促进了当地妇女的就业,原来妇女只在家里做饭,现在也可以到农场工作,与男人挣一样的工资,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男女平等。卡兹说,农场还帮助乡里建学校,建卫生所,修建自来水管道,给予各种物资上的帮助。
(本报达累斯萨拉姆2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