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0092)chengfeng959@yahoo.com.cn摘要:新城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新城的建设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国外新城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内一些大城市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分析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国的新城规划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新城建设;新城运动;优势与不足;经验InspirationfromNewTownConstructionOutsideOurCountryCHENGFengSHIJiaweiHOUDeshao(School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NewTownrapidprogressoursociety,sametime,NewTownhasimportantinfluenceoursociety.NewTownoutsideourcountry,somehistoriclessonsshouldplanningsomemage-citiestoday’sChina.KEYWORDS:NewTownconstruction;NewTownmovement;advantagedeficiency;experience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

我国城乡体系的结构及空间形态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将可能形成多级中心(主中心、亚中心、次中心)的城市群带;从城乡体系的空间形成来看,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我国许多大城市都面临住房日益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许多大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纷纷提出了建设新城的设想,有的城市正在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国内外一些新城规划建设的实践,深入分析其成败得失,这将对我国的新城规划和建设带来新的启迪。新城概述对于新城的概念,国际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说法。有的直接把它与规划城市或社区等同起来,认为它是一个从开始就设计好并按规划建设的城市、城镇或社区。该说法过于笼统,许多国家的城市都符合这一条件,因此适用性太强,无针对性。相对而言,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新城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形式,比较赋有历史针对性。它是这样定义“新城”的: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新城建设始于战后的英国和美国,但“新城运动”起源于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而最直接地促进“新城运动”理论形成的应是恩维和惠依顿将“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后的理论。

20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当时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田园城035市”理论的追随者恩维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的设想;同一时期,美国人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以限制城市的发展,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使其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联系。最初建设新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减轻中心区人口和住房压力,为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和住房,降低大都市区的通勤压力。因此,新城的出现和城市化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密不可分,它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手段,这也作为世界各国大城市建设新城的首要目的一直沿用到至今。国外新城建设2.1国外发达国家的新城建设2.1.1英国的新城建设英国的新城运动起源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霍华德先生在英国亲自发起建设座田园城市。早期新城运动基本上是针对19世纪工业化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大城市病”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英国的那些实践派理想主义者,不仅仅是出于政治或技术目的,更关注的是通过社会改革并利用现代技术来赋予人们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受霍华德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曾把新城建设纳为国策,其目的在于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和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4,5]英国的新城开发被划分为三代,但实际上主要集中在第一代和第三代的新城建设上。第二代只有一个新城(苏格兰的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主要为疏解人口而建立的。表英国第一代新城开发建设的目的、名称和时间Tab.1Thepurpose,namefirstgenerationnewtownsUK开发建设目的名称及开发建设时间以疏解伦敦过分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斯蒂夫尼奇(Stevenage)1946克老利(Crawley)1947Hempstead)1947哈洛(Harlow)1947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48韦林花园城(WelwynGardenCity)1948巴西尔登(Basildon)1949布拉克内尔(Bracknell)1949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新城纽敦艾克利夫(NewtonAycliffe)1947彼得利(Peterlee)1948昆布兰(Cwmbran)1949科比(Corby)1950英国第三代新城开发建设的目的、名称和时间Tab.2purpose,namethirdgenerationnewtownsUK开发建设目的名称及开发建设时间以疏解伦敦过分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1967彼得伯勒(Peterborough)1967北安普敦(Northampton)1968以疏解伯明翰/西中部地区过分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以疏解利物浦过分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泰尔福特(Telford)1963雷迪奇(Redditch)1964斯凯尔默斯代尔(Skelmersdale)1961朗科恩(Runcom)1964以疏解曼彻斯特过分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沃灵顿(Wamington)1968中兰开夏(CentralLancashire)1970以疏解英格兰东北部地区过分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华盛顿(Washington)1964英国的新城运动为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许多新的规划思想和规划理论的形成都来源于战后新城地发展。

而且,英国的新城建设也确确实实适应了当时英国城市发展的需要。首先,新城疏解了大城市过分拥挤的人口,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促进了旧城的改建;其次,新城建设由新城开发公司具体操作,新城开发公司以规划为指导,修建道路,划分工业区,组织公共设施建设等,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居民迁入,促使新城建设起到了组织郊区有计划发展的作用;再次,新城作为一种“社会平衡”的措施,在人口和就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城市及区域协调发展。但是,英国的新城建设还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大城市内的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所以英国政府后来不得不转向大城市本身,希望在现有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3,6] 2.1.2美国的新城建设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美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就是能够拥有一辆小汽车、带有花园 草地的独立住宅、呼吸新鲜空气、高效的地方政府、优质的学校教育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 这被称之为“美国人的梦想”。同时,二战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的公共政策,包括汽 车消费、高速公路、住宅建设和家庭购房。因此,美国人对“美梦”的追求和政府的公共政 策推动了大都市区的连绵开发和郊区的无序蔓延,郊区化低密度蔓延成为城市空间增长的主 导方式,而新城建设主要以发展高中档低密度独立住宅为主,功能过于单一,无法形成一个 工作和生活基本自足的英国式新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赖于小汽车交通,将大量时间耗 费在日常的远距离通勤——从居住地到工作、休闲和娱乐场所。

这种“小汽车城市”发展模 式的不经济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城市中心区逐渐衰退,大量人口外迁,失业率 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沦落为贫民窟。郊区的住宅主要吸引中高收入阶层的居民,这 里成为富人的据基地。因而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的扩大和社区的分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 部矛盾 2.2国外发展中国家的新城建设 由于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伊朗首都德黑兰大都市区从1956 年开始快速增 长,并且在1956~1986年期间人口增长了4 倍,目前大约占伊朗总人口的18%。这种人口 的快速增长导致一系列人口、住房、交通和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建议 环绕德黑兰周边建设5 个人口规模为10 万~50 万的新城,新城建设从1990 年开始,当初 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在德黑兰都市圈平衡分配人口和就业机会,防止贫民窟和棚户区进一 步扩张,保证地方住房供给,保护农田用地,缓解德黑兰的交通问题,改善德黑兰的生态环 境质量和交通服务水平等。然而经过十多年建设,没有一个新城能正常增长并达到预期的目 标,新城居民仍然依靠德黑兰市的教育、医疗和管理服务设施,新城仅仅扮演着“卧城”的 角色。新城的规划并未解决德黑兰的城市交通和环境等问题,相反增加了新的交通问题,如 使得上下班高峰时间的交通拥挤更加严重,最终德黑兰周边的新城没能阻止旧城的人口增 长,反而更加剧了德黑兰城市人口、经济行为的不平衡分布 德黑兰城市体系由于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住房与大都市地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政策,对于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不同群体的能力和局限等因素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明确, 对于新城也没有进行总体规划并将其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一个手段。

因此,在空间上不能统 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新城缺乏综合和统一的管理,不能提供多种就业机 会,最终导致新城的最初发展目标不能实现。 国内的新城建设3.1 北京的新城建设 国内新城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促 成新城的不断形成和涌现,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已提出了“逐步改 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加强外围新城建设,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 次空间结构”的市域转移战略。 北京同许多国际大都市一样,存在都市核心地区人口和产业过度拥挤,居民住房状况亟 待改善,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打破“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格局等问题和要求。因此,规 划建设北京新城是促进郊区化,疏散大都市人口和产业的必然要求。对于北京的新城规划,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自足性”,即新城内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城提供足够而丰富的就 业岗位和住宅,使新区居住工作的人群相对统一,并为这些人群提供相应质量的城市服务, 以摆脱对母城的依赖。同时,根据北京市的发展现状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要求,还将北京 新城视为空间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次中心,是联系城乡发展的战略基地和纽带,是所在区域 的经济发展能力聚集地。总而言之,规划和建设北京新城的目的主要有:第一,缓解中心城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