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将平凡的事做久做好,就会成为不平凡的事。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村民沈填珍,种地五十多年来,她不畏辛劳,辛勤耕种,不仅将自己种成了"全国种粮大户",还带领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几十年来,沈填珍坚守初心,扎根农田,守着家乡那片沃土,古稀之年仍奋斗在耕种一线,她用那双黑不溜秋的手,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出身农民家,14岁与土地结缘
上午9点多,在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的一处刚收割完水稻的农田里,沈填珍背着一个装着麦种的水桶,一边走一边用右手抓起身前桶里的种子,挥撒在田里。背着约40斤重的水桶,走在田里仍铿锵有力,记者眼前的沈填珍,个头虽不高,但感觉她的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劲,也丝毫看不出已是70岁的老人。
趁着沈填珍休憩的片刻,记者赶紧和她聊了起来。1951年,沈填珍出生在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她是家中的长女,上小学时,因父母要忙于种地,沈填珍只好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一起去学校上课,在课堂上弟弟妹妹经常哭闹,沈填珍还被老师赶出过教室多次。后来弟弟妹妹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就让沈填珍回家跟着他们种地。从14岁开始,沈填珍的一生,就和家乡的土地紧紧相连。
到了25岁那年,沈填珍嫁给了同村的村民陆土方。那时候丈夫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全家人挤在一间土垒的墙、草盖的房屋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沈填珍没有被家庭的困难吓倒,反倒鼓励丈夫,只要肯干能吃苦,一定可以通过勤劳来致富,好日子也终究会到来。
大胆承包土地,无数汗水挥洒在田野
改革开放初期,丹徒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当时,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没多少人愿意种地,导致很多田地撂荒。当时的沈填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沈填珍说,经过几天思考,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没人种,我来种。"
说干就干,在得到丈夫的支持后,沈填珍开始承包起了别人家的地,从20亩、50亩、100亩、200亩,到后来最多时期曾达到500亩。在那个年代,种地还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劳作,沈填珍和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里拔草,十个手指都磨破了,只好用布把手指包扎起来再去拔草。在那些年的艰难岁月里,沈填珍和丈夫不分白天和黑夜,夫妻俩互相鼓励彼此,流淌了无数的汗水,挥洒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上世纪80年代,农村种地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农活质量,沈填珍萌生了买农用机械的想法,但是当时儿子刚刚结婚不久,家里没有钱,沈填珍只好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们借钱,再去银行贷款。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填珍最终买回了高庄村里的第一台收割机,价值26万元的日本久保田收割机。沈填珍笑着说:"26万元,当时真是一笔巨款,丈夫和儿子心里没底,我坚定地和他们说,别怕,有我在!"
机械化助力,"铁娘子"永葆农民本色
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再加上农业机械的助力,沈填珍逐渐种出了"一片天"。她用种田挣来的钱,再加上政府对购买农用机械的补贴,陆续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和插秧机。2019年,沈填珍又新填了一台"飞防"无人机,为稻子麦子打药、治虫。"科技真是太厉害了。"沈填珍说,以前人工打药非常费劲,现在用无人机打药非常方便,效率也很高,能起到很好的防治病虫害的作用,现在她家承包的350亩地,不用两天时间就可以完成打药治虫,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还能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如今,尽管种地机械化,但还有许多农活需要人工去完成。多年来,沈填珍已经习惯了每天三点多起床,在忙好家务后,天一亮就会赶到田里,开始一天的忙碌。在隔壁田里刚撒完种,稍作休息的68岁村民陆莲芳,跟着沈填珍干了20多年。他告诉记者,沈填珍在村里有个外号叫"老铁娘子",因为她不怕苦肯吃苦,是全村种地的榜样,村民们都很佩服她,对她十分的尊敬。
党员先锋模范,做村民致富领路人
"全国种粮大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丹徒区优秀共产党员"……多年来,沈填珍获得了不少荣誉,是因为她在勤劳致富的同时,还不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村里50多位村民在她的带领下,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 高庄村党总支书记荣小林说,作为村里的一名老党员,沈填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优秀共产党员,她带领大家致富,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为村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是大家身边的劳动模范。
回想一辈子的种田路,沈填珍说,几十年来,虽然她几乎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她是快乐,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她热爱家乡这片土地,她喜欢种地,也是这片土地,让她全家从贫困走向小康。
虽然双手戴着一副红手套,但是沈填珍手腕的肤色和她脸上的皮肤一样,被晒的发黑。沈填珍笑着说,她的手很黑,就不好意思给记者看了,不过她会用她这双黑不溜秋的手,继续种好地,站好最后一班岗,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齐奔小康,为建设好美好家乡再出一份力,再发一份光。(图文 全媒体记者 孙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