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验部分

1、例子

很多考试喜欢在面试中举例子来进行论证,这当然没问题,举例论证也是论证的一种形式,例子举得好也能锦上添花。但要明确,例子并不是一个必要内容,也不是必要的论证过程,最好的结果也只是锦上添花,而这个“锦”才是决定性的内容,“花”要是绣得不好看,反而是个败笔。

举例子最常见的就是两个误区,其一是过于冗长,其二是举例不当。

例子不是主菜,而且常见的耳熟能详的例子考官早就听了无数遍了,几乎考生提个人名,考官就秒懂了,所以长篇大论地讲例子的故事是自取灭亡的行为,例子能用一句话说完就别用两句话,如果发现例子三句话以内说不完,不如不举这个例子。

举例子要完全贴合题干,才有必要去提,如果只是背几个万金油的例子无脑用(某太史令司马先生含泪点了个赞),或者明明例子和题干本身不相干,这样的例子千万别说,例子恰当叫锦上添花,不恰当就叫画蛇添足。

2、言语

(1)接地气

面试靠嘴来答,对考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面试并不是演讲(演讲题另算),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很接地气(这里点名批评辽宁),也就要求考生的答题言语也要接地气,贴合工作实际,而不是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假大空虚。

接地气,实际上就是贴近生活,和平时聊天的语气感觉差不多,讲究实干,实用主义。

近年有很多言语很朴实、说话很实在的人在面试中取得了很好的分数,而很多辞藻华丽的人反而名落孙山。考官偏爱接地气的答法,也很好理解,作为中年的领导,招考这些公务员的“预备役”,是希望招到能踏踏实实干事的实在人,还是满嘴指点江山比他们还像领导的人?将心比心,答案自明。

(2)流畅

言语要流畅,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答题的过程中,有的人“嗯啊”不停、卡顿严重,还有的纠结用个恰当的词汇纠结半天,也有人不敢抬头、恨不得写逐字稿照着念。

对于杜绝这些问题,就要从日常着手。

首先是多读,市面上有很多晨读材料,多读,既是练嘴,又是积累。其次是控制口头语,比如“嗯啊”、“一个”等,不能放任下意识顺嘴,必须有意识地在答题中去控制,比如想要“嗯啊”的时候就闭嘴呼吸一下,稍作停顿也比拖着长声垫过去好得多,毕竟只是要一个喘息的机会想一下后面说什么。

对于“一个怪”(懂得都懂,不懂的说明没这毛病,可以跳过这段),想说“一个”的时候不如把这个词屏蔽,自己答一套题录下来听一听,真正有必要用到“一个”的实际上几乎没有。

其三是用词不用特别纠结,面试不是写申论,不用字斟句酌,只要最关键的词汇没用错,其他的词能让人听明白就行,土一点白一点根本无所谓,实际上在那几秒钟里纠结出来哪个词也未必能好哪去,还不如想到什么说什么,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

最后是答题要自信,要敢于环视考官,始终低着头没有好处,更不能总是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说得不好不对,气势上就弱了一头。另外思考时间很短,也就半分钟以内,写字根本写不出几个来,低着头能说出来的内容实际上抬起头来也应该能说出来,区别只是需要克服紧张情绪。

(3)详略得当

答题时间大概每道题纯答题时间也就两分钟左右,多了太长考官也不爱听,尤其是抽到后面签的,因此贵精不贵多,必须详略得当。

面试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一开始纯小白说不出几句话,随着学习和积累会进入到一个长篇大论的过程,总感觉有的是东西说,随着进一步深入,就要做减法,知道题目重点内容在哪,对重点详细说,知道哪里是非重点略说,才能既能答好题不漏项,又能简洁明了,不让考官听烦。

3、积累

积累其实是一个消化的过程。以吃饭为例,背下来那谢素材就像吃进肚子里的饭,还不是自己的,只有那些融入你自己的身体里那部分才是自己的,也就是像“1+1=2”一样能完全理解并应用的内容才是真正积累的知识。所以笔者并不提倡在面试准备中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背素材,纯属费力不讨好,而且背了一大堆该用不上也用不上,有考试经验的人应该深有体会,真正到考场上能说出来的东西都是在嘴边上最熟悉的内容,死记硬背那些半生不熟的东西都没什么用。

有时候乱背东西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迷信押题准备了不少热点题型的答法,看到题目第一时间不是审题分析题干,而是赶紧对号入座,看看有没有准备好的素材,把脑子里准备好那一套东西背一遍,自己觉得功夫不负有心人没白准备,有一种下了那么大功夫不用上太可惜了的心理,就会想方设法地用上这些素材,实际上本末倒置,答跑题了自己都发现不了。

笔者并不提倡背素材这种积累方式,而是提倡见多识广这种积累方式,就是多答各省历年真题,参考比较优质的答案来分析总结。虽然实际操作起可能会感觉非常困难,挫败感比较强,但只有通过答各种各样的题,才能知道自己差在哪,这些真题的重点难点在哪,当然对于各机构给出的参考答案也要辩证看待,不要盲信盲从。

笔者认为面试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脑子里平时什么都没有,但不管遇到什么题都能张嘴就来,也能答得很好,也希望看这一篇的读者能达到这种境界。

4、关于模板

现在面试基本都知道要反模板反套路,因为过去那种背一套话术去答题的方式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但很多机构反模板反魔怔了,甚至将很多正常说话的词语都判定为模板,不允许考生使用。

实际上没这个必要,考官不喜欢那种模板实际上是模板话思维和模板化语言,既没有那么机械地进行程序判定,出现了哪个词就算模板,也不至于整出个“屏蔽词库”。

模板化思维,就是无脑套框,思维僵化,考虑方面非常狭窄。比如按照热点分别背一套材料,遇到了相关热点题就直接开始背;比如分析就是永远政府社会企业个人;比如组织活动就是前中后;为人处事就是安抚倒茶道歉沟通反思。

实际上答题应该就题论题,既要切合题干,也要创新思维,积累的东西灵活应用,讲究实用主义,也就是问什么内容就答什么内容,谁也没规定一道题必须说出四条五条或者说到两分钟以上的才是高分,没必要为了凑时长或者凑条数去硬烧脑。

模板化语言就是套路化的话术,尤其是一些言语用得人多了,也就成了模板。比如答题开头必引名言,什么试金石加速器,什么又是火又是光。也有非常生硬的言语,比如“我认为原因是第一……第二……第三……,对策是第一政府如何……第二企业如何……”还有不说人话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非要说成花有两样红,说原因就是事出必有因,挺好的内容说得跟老旦唱戏似的;更有甚者说分条都算模板,教考生东拉西扯没有条理地答题。无论如何反模板,切忌学反模板话术,因为同一个机构教出来的考生都学了同一套话术,后果是灾难性的,对于考官来说,就意味着千篇一律,那所谓的反模板就反成了模板。

比较适合面试的言语是比较自然的,更贴近生活,用词不必特别考究,就使用日常用语即可,如果涉及分条阐述,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穿插使用。比如“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在于……另一方面在于……另外……同时……,为了XX(达成某些目的),首先要……(做法),其次……第三……最后……”或者“既应该……又要……也可以……还能从……着手……”换成原因也可以是“之所以……既在于……又缘于……同时也有XXX的原因,还存在……”遇到怎么办的题,除了首先其次然后之类的关联词,也可以用“在做好XXX(上一步的事情)之后”作为环节间的衔接。

笔者上文中的举例只是辅助说明用,为了展示汉语的灵活性,而不是在教话术,不建议生搬硬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