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9〕第16期
2018年,“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吸引海外优质师资,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建设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
多方位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国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国家的减贫研究与实践,在联合国总部发布《南南合作评估框架及其在中坦合作中的应用》等报告。厦门大学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布《厦门宣言》,构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平台。武汉大学发射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加强数据研究应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信息服务。河海大学发挥学校在水教育、水科技等方面优势,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共建“中国港湾—河海大学西非中心”,联合开展“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项目”等国际培训项目。云南大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辐射南亚东南亚为重点,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对等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天津工业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先进膜与可持续技术国际论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新领域研究机构和企业密切联系的新纽带。
多渠道拓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一流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将国际化元素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之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创新型人才。复旦大学启动实施“全球重点合作伙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与多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沪港大学联盟”,与270多所境外大学和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北京协和医学院做大做强国际临床转化医学研究联盟,与世界顶尖医学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牛津大学联合启动“MD/PhD双博士培养”计划,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癌症研究院等国际知名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人才,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展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布朗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昆士兰大学等开展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中央财经大学积极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多途径提升留学生规模和层次。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持续优化国际生源结构,逐步提升办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全球招生计划,扩大生源国数量,提升招生质量,欧美国家学生逐渐成为该校国际研究生主要生源,来自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排名前300高校的研究生达192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打造物理、化学、生物和人工智能未来科学家夏令营,吸引世界名校本科生到校交流。上海大学实施“国际学生大使”计划,2年来共遴选20位国际学生大使,参与“一带一路”校长论坛等40余次国际活动。
多形式开展高端国际人文交流。创新中外人文交流形式,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内涵,积极参与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知行中国—中美青年菁英项目、中美大学智库对话、中欧高等教育对标联合研究项目等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活动,推动全球范围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基地),在组织科研、学术交流、新闻出版以及政策咨询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东南大学和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牵头开展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建设,并主办2018中英智能制造及可持续能源产学研合作及标准化论坛、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校长论坛、未来工程师领导力与创新学院等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加气候与水科学研究中心,并作为发起成员与16所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大学社会责任”网络联盟。
多方面培养优秀国际组织人才。通过与重要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选派优秀人员赴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2018年共有524名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与前一年相比有大幅增长。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发展协会,设立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国际发展与治理等方向双学位、辅修、兼修和证书项目,与国际组织达成实习生输送合作备忘录。浙江大学加强与联合国发展署、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交流合作,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签订硕士联合培养协议。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系列讲座”等五大品牌活动,承办“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全国巡讲活动”。外交学院探索以外交学为主体,法学、经济学等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课堂学习与国际机构双轨实习体系,推送学生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努力培养合格的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