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

2019

月高考模拟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

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

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

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民族融

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

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

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

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即如祖孙三

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

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

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对于

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即使科举(包括

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

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

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裴行俭

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但还是希望

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

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

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让杨

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

数升,

则酣饮,

引被覆面卧,

及寤,

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

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

部的铨选考试之后,

感觉自己发挥超常,

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

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

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