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刚
(黑龙江省肇东市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肇东151100)
摘要:蛋鸡绦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是由于其肠道内寄生有绦虫而引发,导致其出现产蛋率降低,排出稀薄粪便,容易产出畸形蛋,蛋重量较轻,蛋壳颜色发白等症状。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病较多,且夏季发病率比秋季高。如果蛋鸡感染该病,会损害其生产性能,严重影响广大蛋鸡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1病原体
该病的病原体是赖利绦虫,分布较广,该寄生虫一般分成3种类型,即棘盘赖利绦虫,长度在100~289mm,宽度为2~4mm;四角赖利绦虫,大小基本与棘盘赖利绦虫相同,通过外观很难对二者进行区别;有轮赖利绦虫,长度在20~53mm,宽度为1~2mm,虫体由大量的节片组成,头节是最前面的一个,颈节紧接头节后面,颈节后为大量的体节,整个虫体呈刻扁平的带状。赖利绦虫体主要在鸡的小肠里寄生,且头节上生有钩和吸盘,起到将虫体在小肠黏膜上固定且无法被排出体外的作用。在蛋鸡小肠内发育成熟后,其后端的节片就会发生脱落,并随粪便排到体外。脱落的节片里含有大量的虫卵,当其崩解后就会使虫卵散布出来,从而被蚂蚁、苍蝇等昆虫吃人体内,并通过其四处活动进行传播。虫卵可在昆虫体内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如果蛋鸡采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就会感染寄生虫而发病。幼虫在蛋鸡小肠内需要经过2~3星期才能够发育成为成虫,当成虫性成熟后,又会使含有虫卵的节片脱落,接着又开始重复以上的生活史。这也是绦虫病主要的传播方式。
2.发病机理
寄生在蛋鸡小肠内的幼虫发育为成虫后,会夺取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同时还会通过机械刺激阻塞肠管而引发肠炎,并由于代谢产物的毒附作用而造成神经障碍。蛋鸡严重感染时会导致消化障碍,进而发展成下痢,造成机体消瘦,影响生长发育,引起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养殖网:]。
3临床症状
从外表观察,发现病鸡体况明显消瘦,羽毛蓬乱,呆立不动,鸡冠和黏膜苍白、贫血。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表现出消化不良,发生下痢,排出较稀的粪便,且含有血样或者淡黄色黏液,有时还能够看到混有如同煮熟碎半大米粒样的白色活虫体,即孕卵节片,只能够进行伸缩动作,而无法移动。另外,蛋鸡产蛋量明显降低,甚至完全停产,严重者最终由于衰弱而发生死亡。
4病理变化
病死鸡尸体消瘦,黏膜苍白、贫血,肠道内含有大量的黏液或混有大量血样或者淡黄色的黏液。空肠下段和直肠以及回肠内能看到碎大米粒样的白色孕卵节片。通常能够在病鸡空肠近前段的黏膜上找到单个或者多个虫体,时有发生虫体聚集成团的现象,并阻塞肠道。
5临床诊断
观察粪便:清晨病鸡新排出的粪便表面,发现存在明显的白色虫卵,如同芝麻大小,且能够蠕动,偶尔呈椭圆型,有时还会变成蘑菇型。一堆粪便中通常含有十几个虫体,有的粪便还会混有泡沫。对于病程略长的鸡群,都会排出较稀的粪便,且使用肠道药就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就不断反复,需要采取驱虫治疗。
解剖后,能够在腹腔看到小肠出现间断性的粗细不匀,并在空肠前段以及十二指肠降部能够检测出含有大量绦虫,肠黏膜明显肿胀,存在米粒至绿豆大的出血灶,盲肠扁桃体发生肿大、出血。肠管内存在白色扁形的节状虫体,且充满大量的泡沫,并在直肠泄殖腔的粪便中可见脱落的绦虫节片。
6防治措施
产前进行预防性驱虫:在蛋鸡开产前,即105~130日龄,在饲料中按每千克体重添加20~25mg丙硫苯咪唑,连续饲喂2次;或者按每千克体重添加150~200mg灭绦灵,一次性饲喂;最好是按每千克体重添加10.0~12.5mg吡喹酮,一次性饲喂。
保持舍内外环境卫生良好:鸡舍内的墙面可涂抹灰,使其硬化如同水泥地面,从而减少中间宿主的滋生、藏匿。鸡舍内外环境定期进行整理、清扫以及彻底消毒,确保清洁、干爽、通风,为鸡群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中间宿主的数量。还可给鸡舍门窗安装纱门、纱窗,也能够有效防止苍蝇等昆虫的进入。另外,舍内鸡粪要及时清除,并进行堆沤发酵,以将孕卵节片中的虫卵杀死。同时,还要将鸡舍内外的污秽物清除干净,并通过喷洒杀虫剂,将如七星瓢虫、苍蝇等中间宿生消灭,还要定期给鸡群投药进行驱虫。
发现病鸡后,首先选择使用伊维菌素,即在每3kg饲料中添加Img。治疗时,通常是上午正常喂料,之后停料大约3h,供给正常饮水,接着在正常饲料中添加70%的上述药物,充分混合均匀,给病鸡投服1次,间隔7天后再进行1次投服。或者按每千克体重给病鸡服用10~15mg吡喹酮,也具有驱虫效果,注意该药只能够投服1次。驱虫后,在病鸡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水溶性维生素A、D、E,每天饮水3—4h,能够促进产蛋率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