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加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传播和经验分享,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申报或推荐、撰写培训、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123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建设类30个、学校实践类77个、解决方案类8个、研究成果类8个(详见:)。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凸显个性化学,聚焦“我的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建设。

凸显个性化学,聚焦“我的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建设

张友红张文祥龙贤志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面临加强“线下与线上学校融合”任务,线下实体学校与线上虚拟学校的虚实融合也将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平台功能支撑不够、教师信息素养不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不足等困境,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自2020年开始,聚焦“我的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动线上学校创新应用,以“1234”的特色举措,通过建设一个平台,实施双线培训,推进三条路径,夯实四项保障,撬动智慧教育发展,服务教师精准化教和学生个性化学,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呼应学校“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办学理念,从服务本校“小我”到服务大众“大我”,正在走出一条从 “我的学校”到“我的成长”的个体成长之路、“陆地与云端融合”的智慧校园探索之路。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始建于1935年。是成都市首批义务教育示范校,成都市首批名校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共103个教学班,4706名学生,270名在职教师。集团联盟成员校6所。开放、融合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和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全面性、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学校基于办学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审视学校文化样态,梳理文化脉络,形成适应校情、跟进时代、落地实践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核心理念。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近20年来,学校经历了以网站课程资源建设为主的网络空间1.0到以教学平台资源应用建设的网络空间2.0,自2020年起,学校进入以石笋线上学校为应用平台,凸显在时空上虚实融合、在方式上双线融合、在主体上全员融合为特色的网络学习空间3.0建设。

二、空间介绍

(一)建设模式

智能化、智慧化、场景化、数据化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石笋街小学努力探索建设“和美文化”理念下的智慧教育学校样态——即“我的学校”。“我的学校”,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复合型学校样态。包含个性化的“我的学习”、多元化的“我的课程”、生态化“我的空间”和多维化的“我的画像”。“我的学校”,满足“我”的学习需求,满足“我”的成长需要。这与学校“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我们具体探索“一体双核三线”的石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一体”,即以建设“我的学校”为主体;“双核”即以数据的生成应用、师生的素养提升为核心;“三线”是指更迭基于大数据的石笋线上学校平台,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构建石笋“1:1智慧教学”新模式,提高智慧教学水平;建设完善开放、灵活、高效的石笋服务体系,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二)具体平台

在“我的学校”理念下,学校系统建设线上学校,这也是学校新时代下的网络学习空间。在石笋线上学校,通过线下资源线上化、分散资源集中化、专题资源精准化、名师资源云端化、打造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满足教学需求,支持学生开展线上个性化学习,形成学习数据,服务于质量提升。目前,线上学校链接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主要应用功能的有课程资源、论坛、直播、活动、投票、考试、培训、我的空间和评价等。

三、具体做法

围绕建设目标,以“1234”的特色举措,打造“我的学校”石笋智慧网络学习空间。

(一)建设一个平台

1.彰显全面多元

这个平台即石笋线上学校平台,目前,平台已沉淀网络学习课例300余例,累计时长1万多分钟,学习人数累计2万余人次,资源涵盖各学科、德育、安全、党建、劳动教育、科创、卫生、环保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类型涉及课堂、直播、测试、论坛、投票、培训、教研等,截至目前已生成个人空间近5000个。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微技能整校培训、致敬建党百年系列展、校园意外伤害应急处置安全培训、劳动教育融合课堂、成都大运会学生作品展、元旦庆祝会、疫情期间线上课堂等多个特色项目,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家校协同发展融合等,在区域范围内影响日增。

2.凸显个性精准

石笋线上学校已沉淀大量数据,在教师培训、疫情期间双线教学、活动开展起到较大较好作用。但因功能和布局固定,资源;零散、功能单一、数据不直观等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已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师生使用需求。为实现个性化数据呈现,多元化课程服务,多维化师生评价,学校重构平台功能,进行线上学校“我的空间”开发升级,新增我的体质、我的作业、我的阅读、我的课堂、我的成长等内容,力图在“双减”背景下,以“五育融合”为导向,依据“五项管理”具体要求,通过“我”——“我的班级”——“我的学校”个性数据生成,多维评价呈现,直指师生个性成长、多元发展、终身学习。

(二)实施双线培训

即线上线下混合培训,关注平台操作及应用能力,聚焦学科融合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联动,整校推进。

一是“微应用”操作培训。自2020年石笋线上学校建设起,即开展平台应用操作培训,并组建技术先锋团队,通过分层分批,利用碎片化时间以点带面开展精准培训。二是“微主题”学科研修,将项目化学习和整合式任务与常态学科教学有机链接、整合,既关注教师专业学科素养,又提升跨学科和学科整合的专业能力。三是“微技能”线上培训。在线上学校,每天上传微课程一节,每日一更,后台自动统计教师学习情况,并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共有200位教师、7000余人次学习。近两年共开展智慧教育类培训17次,共计8000余人次参加。

(三)推进三条路径

1.升级“技术”这条快通道。本年度新建人脸识别系统,可测温、识别、统计、通知,生成数据,助力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和家校沟通;新建虚拟实验室1间,VR设备18套,AI录播教室5间,劳动创新室1间,助力虚实融合场景;增加水电监测设备,可智能预警,数据统计,服务后勤管理;升级智慧校园平台功能,巧用健康上报、内控易、班级群等,助力学校管理。创建作业监测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包括当日内作业学科、形式、时间、分层等,定点推送,教师对应选填,后台自动统计分析,并反馈提醒。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持,为双减和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紧抓“课堂”这块主阵地。智慧教育的核心在课堂,通过针对性师培,借助线上学校平台,应用多种智慧教学系统,以区级王乐峥智慧名师工作室、李健名师工作室、智慧学科组等组织,通过研究课、云端课、名师课、直播课和智慧教研,探索疫情背景下的直播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即时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数据精准生成分析、跨时空的智慧教研等,凸显“深度、融合、个性化”特征。近两年开展智慧课堂展示研讨100余节,涉及教师50余人,其中混合式学习的信息课堂、资源精准推送的班会课堂、数据即时分析的数学课堂、跨校区共上的语文课堂获得国家、省市荣誉。

3.用好“项目”这个强抓手。智慧学校建设是系统工程,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是其重要内容和支持。学校组建“我的学校”线上学校建设总项目,并下辖“我的空间”、“我的课堂”子项目,通过平台建设、课堂实践等驱动总项目实施。一是做好各类试点项目。本年度参与两个部级信息化共同体项目(线上学校共同体、虚拟实验共同体)、一个央馆在线教育课题《基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参加省教科院STEM共同体项目和省教科院python编程项目;参加区教育局人工智能项目。二是开展学校智慧社团。目前学校常态开展创客、机器人、编程、3D打印、无人机等社团,编制智慧和美等相关校本课例,开展科创活动和科创比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提供空间支撑和实践载体。

(四)夯实四项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和项目实践团队;二是制度保障,做好规划、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三是资源保障,聘请中国教科院黄琼博士团队指导智慧教育规划、省教科院崔勇主编、市智慧教育专家周鑫燚、周雄俊等智库支持,做好家校社协同,保障经费支持,近两年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经费已投入100余万。四是评估保障。建立校监测评估小组、第三方评估和区行政部门评估三线并行监测方式。

四、主要成效

(一)探索了智慧教育新模式

一是教师培养新模式。利用石笋线上学校的培训课堂,学校开展“微主题”研修模式,将项目化学习和整合式任务与常态学科教学有机链接、整合,既关注教师专业学科素养,又提升跨学科和学科整合的专业能力,逐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度转型,在面广量大的学科上开花。二是课堂教学新模式。借助石笋线上学校的角色精准划分,数据精准统计的优势,我们开展了以“纵深、融合、精准”为特色的深度学习、学科融合和个性化学习,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

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与学。在石笋线上学校,每个教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完成并形成过程性数据记录。通过多维度、伴随式数据采集和分析,部分实现课前精准定教、科学定制;课中立体互动,及时反馈;课后定制作业、科学评估,助力减负增效、因材施教。让教学内容精准触达每个

学生,探索个性化学习,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应用。如李欣老师依托线上学校平台,链接现有智慧教学系统,融合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我的学习”,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可以在线上课堂中选择资源进行学习,进行评论互动,生成数据记录,又自然生成资源。

打造全覆盖的“在线课堂”。通过对石笋线上学校在线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资源普及化、校本化、特色化,覆盖各学科多领域。在每间教室一体机安装线上学校平台网页快捷键,优质资源通达每个课堂,师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进行课内外学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融合,让课堂变革取得实效,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还有王琳老师借助线上学校资源,在主题班会上,组织学生开展双线学习,精准化选择资源,实现自主学习,课例获得市级一等奖、省一等奖,并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班会比赛。

推广基于直播教学的三个课堂。我校是成都市义务教育集团龙头校,市域范围内的成员校、领办校、联盟校有十余所,承担着优质教育输出的责任。学校借助石笋线上学校的直播功能,通过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特色课堂等积极帮扶成员学校,辐射优质资源。在疫情期间,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和场景需求,可采用少数学生点对点的个性化资源推送,部分学生的随堂直播学习,全员学生的大面积在线课堂等方式保障全员学习。

依托王乐峥智慧名师工作室,开展市级“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模式创新”应用试点工作,结合石笋线上学校名师课堂,开展直播研讨、异地评课议课等和市级信息化教学专项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

三是评价新模式。随着“我的空间”完成升级,涵盖了体质、阅读、作业、课堂、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伴随式、过程性采集,并进行数据呈现和初步分析,力求评价多元、多维。

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怎么讲_电教优质课课例特点

图 1 数据支撑评价

(二)延展了校园育人新空间

石笋线上学校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拓展了育人新场景。如杜佳红老师在参加第六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比赛时,针对挑战任务中突出线上线下混合式特征和平台资源的重要性,杜老师利用石笋线上学校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数据实时显示、智能分析,强化资源使用效益,突破时空局限,凸显双线融合,提交作品视频和教学案例《DIY感应垃圾桶》,最终获得全国领袖教师TOP2荣誉。

此外,学校还利用线上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融合课堂、致敬建党百年、校园意外伤害应急处置、集团年会直播、线上元旦庆祝等,创新开展党建+、德育+、安全+等,不断突破时空限制,新创教育场景,拓展育人空间。

(三)增强了学校品牌新影响

学校积极打造石笋线上学校,并于去年、今年分两期完成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开放融合功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助推示范项目有效开展。学校相继成为金牛区首批线上学校、全国中小学校虚拟实验教学实验校、四川云视开放课堂学校、金牛区首批智慧教学示范校,顺利通过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调研和复审,正在申报工信部STEM教育示范校,参与金牛区两个部级教育信息化共同体项目(虚拟实验教学共同体、线上学校共同体),一个央馆在线平台学习项目。同时开展省教科院人工智能项目,线上学校建设与应用是示范项目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是品牌辐射持续增强。2021年初,在省电教馆组织下,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单班全科直播课程,辐射省内各地区学校。结合线上学校应用的STEAM研修案例成为省教科院遴选优质案例、智慧教学案例入选《金牛区未来学校建设实践与案例研究》,此外雄安中小学校园长跟岗研修、重庆校长跟岗研修、广州中小学名师参访团等观摩石笋线上学校等,取得较好反响。

五、总结与反思

围绕“一体双核三线”模式,持续推进项目实施。

一是着眼“整体”,坚持在系统建设上“下功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是智慧教育学校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系统工程,要继续在规划指导下整体设计,完善各校区、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做好智慧教育项目群实施进度表和路线图,全体师生家长有序卷入、整校推进,生成最大效益。

二是聚焦“课堂”,重点在方式变革上“找路子”。更新教学理念,重构教学范式,总结教学微技能应用经验,巩固“学技术、会技术”到“用技术、创技术”转变成果和双线师培模式,通过线上学校、教学系统、智慧教师、和美课程四个重点提升,进一步实践深度、融合、个性化的智慧课堂,更大程度实现差异化教和个性化学。

三是精细“梳理”,持续在成果提炼上“做文章”。随着“我的学校”持续建设,动态梳理,形成成都中心城区集团校智慧教育建设的创新论文、实践案例、教育资源、师资培训、评估报告等成果。固化信息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着力“我的学校”品牌打造;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助力区域智慧教育品牌建设。

我校的线上学校建设肇始于2020年,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两期建设,正在谋划三期建设。线上学校既是线下学校的延伸,又与线下学校高度互补;既需要在功能上满足线下学校线上化的需求,又要符合线上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在功能持续优化的基础上,谁来用?如何用?如何持续用、高效用?应用的数据如何被有机的管理,从而为持续优化的应用带来智慧化的参考,这是学校在新的智能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已经在区域内率先做出了有益尝试。作为学校个体,这样的尝试对学校的组织能力、信息化素养、服务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校面向未来、坚定向前,已然越走越远。

往期推荐:

电教优质课课例特点_电教优质课怎么讲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是一个综合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育教学实验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并与网龙华渔联合共建。研究院专注于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规律,打造支持终身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和平台,以切实支持数字一代学习者多样性、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公众号

为您提供研究院的最新资讯与科研动态。研究院广纳贤才,加入我们请发简历至邮箱:smartlearning@bnu.edu.cn

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课例特点_电教优质课怎么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