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80后”柳编技师解印权,就蹬着自行车从杞柳之乡临沭白旄镇一路骑到离家20多里地的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今年34岁的解印权,是临沭全县最年轻的“柳编技师”,也是村里方圆十里响当当的“大名人”。

一挑一压,一缠一绕,一勒一编,雪白的柳条在解印权双手中来回穿梭,一条活龙活现的金龙鱼跃然成形。

1981年3月出生在临沭白旄镇的解印权自小就跟着哥哥学柳编,那时候哥哥坐在院子里编,他就站在旁边打下手,一边观察着一边模仿,15岁初中毕业,他才开始正式接触柳编制作。

编了将近20年,一路走来,从学习员、技术员、高级工程师、技师到企业出口产品检验员,再到研究员,解印权编的也由过去那个靠着编簸箕、箢子拿到集市上叫卖为生的普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柳编作品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的“柳编大师”。

说起自己成名的秘诀,解印权腼腆地回答,“一靠个人悟性,二靠县里扶持!”

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中国柳编之都”,到了今天,传统手工制品远销国际,这代代传承的古老技艺如何历久弥新?又如何变废为宝,成为时尚?保障特色经济的发展,这其中的关键又是什么?

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里的三位“柳编大师”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从事柳编工艺30余年的解休学说,小小柳编制品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工艺作品,需要一名工艺技师花费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坐在艺术馆里编着超大号“地动仪”的周圣福说,县里近两年着力打造“临沭柳编”区域品牌,小小柳编已成为临沭农民就业、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解印权告诉记者,现在柳编生产已经由过去的“家家种柳,户户编织”向“龙头大户”集中,晴朗、北大荒、金柳、白云等这些工艺品公司已经实现了种、产、收、销“一条龙”服务。

“柳编制品加工精细,经济耐用,使用方便,节能环保,观赏价值较高,集实用、观赏、环保于一身,是我县重要的出口创汇项目。”临沭县商务局的李凤梅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县共有柳编加工企业共140多家,有近10万农民熟练掌握条柳编加工工艺,常年从事柳编加工的达5万人以上,全年实现柳编总产值18亿元。

今年7月份,临沭县顺利通过“中国柳编之都”荣誉称号复评。

在复评会议上,高级工艺美术师侯会哲指出,柳编产业在临沭县产值、税收、出口、解决就业、促进增收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柳编产业发展方面,临沭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产学研结合、产业配套齐全、管理完善,继续保持了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和加工生产基地。

“柳编业搭上了‘柳编航母’!”在全国唯一的临沭柳编特色工艺品园区内,金柳工艺品公司经理邱丙胜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占地1000亩的柳编特色工艺品园区内,首先进入眼帘的,不是柳编产品,而是车水马龙的物流大军。园区内外,三轮车、小型机动车、电动车装满了箱子穿梭在县城里的大街小巷,这些箱子里的货物,绝大多数都是发往全国各地的草编柳制品。

邱丙胜介绍说,他的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达4000余万元,员工近600人,其中下联编织户有3200多户,生产销售300多个系列、10000多个品种的纯柳、木柳、铁柳工艺品,服务网络遍布德、美、意、法、英、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这几年我们销售模式上的变化,通过电子商务、电子平台,还有国外展会,通过吸取最先进的销售手段,我们这几年的销量每年递增。”邱丙胜认为,伴随着柳编制品交易量的迅速扩大,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快递、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个传统的产业逐渐成为临沭县一个不可或缺的经济动力。

另外一家临沂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的“80后掌门人”朱崇帅,今年年初刚从美国毕业,子承父业,带领企业走上了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直通网络的路子。

接手家族企业之后,朱崇帅很快就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取名“柳风家具”。在他看来,目前临沭县有50多家柳编企业年加工销售出口量能达到100万美元以上,但是这些企业多是粗放型管理与销售,很多都没有自主品牌。

于是,朱崇帅利用网络销售,成功将自己的品牌入驻天猫、淘宝,通过电商这个平台,将这几百年的传统手工制品更好的融入到现代销售模式中。朱崇帅预计,2014年,在他的带领下,照兴今年加工销售出口额预应该会达到千万美元以上。

临沭县县长胡勇表示,近年来,临沭立足资源和传统优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条柳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公布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十三项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兴建了柳编工艺品电子交易网站、成立了柳制品研究所,扶持柳编产业转型发展,组织柳编企业与临沂市电子商务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拓展电商等路子,扩大国内销售。

“金柳、荣华两家柳编企业已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临沭县县长胡勇透露,“今年下半年,临沭还将组织举办柳博会,巩固提升‘中国柳编之都’品牌。”

“直到现在,俺们村里哪家姑娘出嫁,婆家都要把新媳妇满月回娘家后带回来的公鸡拿到集市上卖掉,还保持着再买个柳编箢子的习俗。”在艺术馆看门的张大爷自信地告诉记者,“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做柳编生意了!”

小小柳条编织着临沭人的梦想和幸福,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杞柳编织还将继续传承临沭人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