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具有“场效应”,所有创新要素均浓缩到一定空间。纵观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区域,各类创新资源均呈现“廊带”分布特征。例如,美国硅谷围绕斯坦福大学孵化出来的高科技公司年产值达到2万亿美元,是世界第10大经济体。波士顿地区依托MIT创造出世界第11大经济体。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规划出连接广州、深圳、东莞长度约180多公里,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着力以创新引领实现地区优化发展,打造中国“硅谷”。

对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不难发现成德绵地区也有着极为类似的发展条件:广州到深圳,成都到绵阳均以高速公路、轨道等交通要道为依托的轴线区域,也集聚了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廊带”。因此,借鉴《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规划经验,对构建“成德绵”创新经济带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核心内容

《规划》拟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全球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到2020年,走廊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相媲美的全球创新高地;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规划》中的主要亮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按照整体统筹、集聚带动、协同联动的原则,打造区域核心战略平台,带动周边具有创新潜力的节点,形成各具主导功能的创新板块,着力打造“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的复合型交通系统,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强化广深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打造创新发展“双引擎”。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

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综合考虑相关区块的创新要素集聚现状,建立了一套区域创新空间综合能力和潜力评价体系。根据创新产业要素、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支撑条件4个大项、23个小项指标,遴选出10个各具特色的创新核,规划总面积达349平方公里。

多节点即多点支撑。按照上述区域创新空间综合能力和潜力评价体系,遴选出具有一定创新基础、能示范推动区域发展总面积达462平方公里的37个创新节点,充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

(二)营造资源要素完善的创新生态。

一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统筹培育人才队伍、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为走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设国内外创新成果集聚区、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领型创新企业、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优化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

三是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四是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有机整合广东省重大基础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领域布局合理、功能层次明晰、创新链条完整、具有广东特色的“金字塔”型创新平台体系,着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五是建设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着力营造内畅外联交通圈、活力开放生活圈、绿水青山生态圈,重点围绕各类创新核、创新节点推进“三旧”改造,释放存量用地积极性,支持向新经济空间载体转型利用,着力塑造高品质创新环境。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进走廊内的政策互动,统筹协调走廊内的重大产业、科技、人才、招商政策,保障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在走廊内的自由流动和开放共享。推动走廊内形成“一本总规”统领,“一套体系”衔接,“一张总图”管控的“多规合一”机制。

二是完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香港澳门的合作机制,促进走廊产业、市场优势与香港科研、信息优势有机融合,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建立科技信息一体化平台,完善粤港澳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共同建设粤港澳创新圈。

三是保障措施方面。成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广州、深圳、东莞三市主要领导为成员。设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科技厅加挂),负责领导小组重大事项落实、走廊建设的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穗莞深三市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具体推进走廊建设工作。省财政加大对走廊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引导三市加大对走廊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_以规划引领_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广州珠江新城 图据全景视觉

构建“成德绵”创新经济带的政策建议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广东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川依托成德绵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据粗略统计,成德绵地区以不到四川省4%的土地面积,拥有四川40%以上的经济总量,50%以上的工业经济实体,近70%的科技力量,是四川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然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成德绵的发展还存在分工不明确、地区联系松散、创新发展不足、引领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因此,规划构建“成德绵”创新经济带,有利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减少城市间同质化竞争,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有效联动和协同整合,提升地区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成德绵经济圈的共同核心利益,使成德绵成为推动全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创新经济带规划统筹。一是跨地区规划创新发展的空间体系。着重促使创新资源布局与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将成德绵打造成创新资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的创新经济带。二是在规划编制上,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用地合理配置。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二)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快区域创新政策体制机制突破。实现由“分散化”向“一体化”政策体系转变,建设创新政策共同体。在区域规划、科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上统筹协调。二是升级“成德绵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成立“成德绵”创新经济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省级统筹作用与三市的主体作用。三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注重资源和市场的联合开发,探索促进产业整合的相关政策。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对接,逐步完善招商政策,共享招商资源,协调招商利益,防止恶性竞争。四是积极研究跨区域开发模式,建立区域财税、投资管理、技术创新等利益协调机制。设计跨市产业转移、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分享等主要经济指标分享机制。采用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财税体制机制设计,解决研发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总部经济与异地纳税带来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

(三)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一是打造创新要素共同体,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二是打造创新服务共同体。加强区域内产学研资源共享,建设跨区域科技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在成德绵的转移转化。三是打造创业孵化共同体。大力发展创新创业中介机构,引导成都的孵化机构与绵阳、德阳等联合设立孵化器,探索搭建“专业服务机构+三市政府+风险投资”相结合的创业生态。四是共同开展区域环境保护。联合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共同营造天蓝、地绿、水净,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