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在课堂学习中,确实看到了部分学生能清晰、准确、生动地简要复述故事,抵达本次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会做出决定:让我们自由地试一试吧。也就是说,在一两个同学成功复述之后,教师会做出判断——全班都能够完成,可以自由练习了。
预期中,完成的情况应该如之前示范的同学一样精彩。因此,教师会潇洒地布置任务,发出指令,等待着收割结果,就成了这一环节的执教行为。观课中也可以见到:整个班级随即热闹起来;各个合作小组随即行动起来,眼见得同学都在复述,且毫无阻碍。待声音渐弱后,教师询问:都会复述了吗?学生众口一词回答:会了。这意味着教学达标,可以圆满收官。
完成简要复述,真的就这样简单?学生真的会了吗?
在课后采访几位学生,让其再次复述,会发现其复述得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学情表现不佳。上文所述的教学流程之下的真相是:只有当堂展示的几位优等生抵达目标,真的会了,因为其原本就会;其余学生依然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抵达目标,原来不会 ,现在依然不会。
“不会”的真相背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教师将优等生的学习结果扩大为班级中所有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用布置任务、发出指令,取代了整个教学。
以本单元的《故事二则》为例,理解存在的问题,尝试解决,尤为合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了《扁鹊治病》和《纪昌学射》两篇文章。编者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再和同学交流,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读课文找词句,之后做简要复述,教科书编者为教学设定了基本流程,执教者按部就班即可完成。两篇故事联合编撰,从第1篇中获得方法,迁移到第2篇,是必然的设计理念。
在自学《扁鹊治病》时,学生能够明晰的发现,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线索和病情发展线索,是一一对应的。进行复述时,可以抓住具体时间下的具体事件,进行情节推演。学生能够在初读过后,找出“有一天”“过了10天”“10天后”“又过了10天”“5天后”这些时间线索,还能对应找到“病在皮肤”“病在皮肉”“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病入膏肓”这些病理发展的流程。为复述做好准备。
此时最关键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做到简要复述”。而不是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简要复述。简要复述,是需要“教”的。具体执教步骤,可以做如下设计:
1、结果呈现
教师可以选取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给学生简要复述的相关指导。例如,选取“有一天——病在皮肤”的情节,先展示课文的1、2两个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侯。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儿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侯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之后,出示教师的简要复述下水文。
名医扁鹊拜见蔡桓侯,发现蔡桓侯的皮肤有病,请求为其医治。蔡桓侯不相信扁鹊,还羞辱他。
2、发现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比对,针对原文和简要复述的文字,比对发现简要复述时的操作规律。其一,保留原文核心内容;其二,转换语言。如原文中的对话,全部转化为陈述,精简了文字,实现了简要复述。
3、拓展迁移
在这一组示范后,再让学生以此类推,提取方法,完成其他几个环节的练习。之后再完成全篇故事的简要复述。
这样的设计,和布置任务后期待坐享其成是完全不同的。设计的最佳价值就是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能抵达目标。此时的目标只达成了一半。
另外一篇《纪昌学射》也需要复述,然而这一篇并不如《扁鹊治病》,不容易在文中直接发现明显的表述情节发展的关键词。《纪昌学射》文中陈列了纪昌学射的两个关键事件:视动如静和视小如大。情况不同,迁移无法直接发生,教师应区别对待与指导。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纪昌学射》后,先寻找并归纳故事中的两个关键内容。之后,再添加故事的起因——济昌想学射箭,拜飞卫为师;添加故事的结果——几场练习之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连同两个关键内容,完成故事情节提纲的列定。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复述。复述是,借助之前的方法“保留故事核心内容+转换语言”,实现简要。
特别强调的是,即便是加了“*”的略读课文,并不是说教师无事可做。除了设计、安排教学流程之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复述结果进行评估,让评估本身也成为一种促进力量。为让评估真实有效,教师应注意如下5点:
1、评估要清晰:让学生的表述更明确、完整、意思不含糊、思想不混淆;
2、评估要准确:评估本身有助于学生不断接近目标,趋于正确的回答,没有事实性错误;
3、评估要适当: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评估是什么意思,传递什么样的思想;
4、评估要给予支持:指出学生表现中的关键原因,提供事实或例子支持陈述或解释所提的意见;
5、评估要具体:清楚地表述出,接下来该怎么办。
纵观以上的教学流程,可以发现戒除“只给指令,不给指导”的设计顽疾,实现“让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达成目标”的基本思路。
思路1:预估困难,为学生的学习着想。
不要以为教师布置的任务都适合学生,学生都应该能完成。布置任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估学生再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上文为例,什么才算简要?如何做到简要?如何把握情节?这些问题都构成了学习可能的障碍,教师要试图通过示范、提供方法等予以解决,而不应以个别学生的成功作为全班的公众学习成果。
思路2:放缓节奏,为全体的学生着想。
假设个别学生能很快地理解任务,完成任务,教师也应有所警惕,不应立刻让全体执行。要知道,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永远存在。出于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应放缓教学的节奏,在局部关键处为学生搭好支架,做好铺垫。以上文为例,如何做好一个情节下的复述,教师给了示范,运用了例文支架;师生总结了方法,借助了方法支架。支架的组合运用,促成全体掌握的学习效果。
思路3:加大频率,为学习的效果着想。
要让全体学生掌握,就要有足够的练习量。除了个别学生的示范、练习外,要留给全体学生练习的时机。同时,除了学生个人的练习外,还可以组织同伴间的互助、监督练习。除了完整练习外,还可以有多次、聚焦的局部练习。加大练习的频率,针对不同练习成果,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习渐入佳境,逐渐产生优质的学习效果。如上文所述,简要复述的教学,有科学的设计,应能确保全体学生抵达目标。实际上,任何目标的抵达都应以优质的流程设计为保障,要安排好学习步骤,才能保证学生有效获得,全面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