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艺 马赛洁 通讯员 陈佳蕾)夏天来了,又到了小龙虾的时节,相信有不少人已经尝到了今年的第一波“鲜”!
在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也有一群小龙虾在近日迎来市场“首秀”。但与许多小龙虾不同的是,它们在稻田中长大,外壳更薄,肉质更鲜嫩。
究竟“虾与稻”如何实现共生?5月14日,记者来到潘联村探秘。
绿色+生态
打造农旅融合特色项目
初夏,桐庐县潘联村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黄灿灿的金鸡菊在微风中摇曳,在山峦起伏的柔和线条中,零零星星分布着几处水稻田,水面上时不时有气泡冒出,密密麻麻的小龙虾游走在下面。
今年4月30日,经过一年的培育的潘联村稻虾共养有机小龙虾正式开售。“纯绿色,无农药,25元一斤,10斤以上桐庐城区包邮!”村干部们在朋友圈发道。
记者了解到,小龙虾当前的市场均价在20元/斤左右。潘联村的小龙虾价格偏高,但并未影响市场竞争力。
“今年,小龙虾产量预计有6000-7000斤,开售以来,我们只是发发朋友圈,每天已经是七八十斤地卖,非常紧俏。”徐洪展说道。截至目前,经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专家检测,潘联村的试验基地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了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
再看稻米市场,2019年播下去的整季水稻没有打一次农药,并于当年 10月中旬完成收割,加工、包装成“稻-虾”生态米,以10元一斤的高价格上市,不过几日便被抢购一空。
毫无疑问,绿色、生态成为最吸引消费者的卖点。
这样的市场行情,令所有村民感到意外,徐洪展感叹:“种粮30多年,就没见过不打药的水稻,这回是真的见识到了!”
专家+村集体
探索农业创新发展路径
2019年,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杭州市农科院发挥农业科研平台优势,结合市委“助万企、帮万户”活动,在潘联村实施“水稻-小龙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示范项目。
“我们院分成了五六支专家组结对帮扶瑶琳镇的16个行政村,与潘联村结对的组里,既有水产所专家,也有农作所专家,我们就利用技术优势,在潘联村探索虾稻共作可能性,最后经过村里同意,我们和村民们一起利用18亩荒废田地,开始做这个项目。”杭州市农科院综合处负责人周祖法介绍道。简单来说,所谓“虾稻共作”就是将传统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有机整合,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虾共赢”。
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稻田进行改造,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作为小龙虾的栖息地,同时做好进排水设置。整个养殖区域设立防盗网、防逃膜,做好养殖前的防逃、防盗。
在该模式下,养殖小龙虾的代谢产物及残饵作为肥料供给水稻,在有效促进水稻的生长的同时,大大减少水产养殖废弃物的排放。
另一方面,水稻为小龙虾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遮蔽场所,降低小龙虾褪壳时的死亡率,为小龙虾高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试错+改进
技术不断优化
理论听起来很完美,但执行起来却遇到不少麻烦。
在该基地现场,记者看到水稻还尚未栽种,预计要等到5月底。“去年是头一年,不论是水稻还是小龙虾,我们放的种苗都不多,主要是为了看看效果。” 潘联村党总支书记徐洪展说道。
2019年,人们在田里投放了200多斤虾苗,虽然第一年已经有虾长成,但由于数量太少,并未大规模上市销售。“而且这片基地主要是村干部在打理,我们就七八个人,还有村务要忙,所以管理上人手紧缺。”徐洪展说道。
2019年的水稻种植也同样遇到难题。“去年水稻采用了直撒的方式,种子直接撒到田里,有一些就被虾当成食物吃掉了。因此今年我们要改成机栽,水稻苗插下去后,露出水面一截儿,这样龙虾能游走在水稻间,不会再把它们当成食物了。”
“虾稻共作”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实现“绿色循环”。“虾稻共生,稻有病,虾也会死。但是虾对农药很敏感,所以如何稳粮,做好水稻防虫成为技术关键点。”杭州市农科院原副院长李忠全介绍道。
在这片试验基地里,水稻选用优质抗倒杂交稻品种“雨两优1033”“中浙优8号”,采取传统种植方式,在施足基肥(有机肥)的前提下,亩施追肥(尿素)。
全程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稻田中央安装了“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 “被太阳能杀虫灯驱落的虫子掉进水里,又可以变成龙虾的食物。” 潘联村工作人员姚忠方说道。在实践过程中,专家们还建议在稻田周围种植香椿、芝麻等植物,消灭及趋避水稻害虫。
“虾稻共作”不仅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改善生态环境,还为潘联村生产高质量的安全农产品、增加农村(户)收入探索了一条新模式。
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虾稻田边上扎起了一个个户外遮阳伞,有一些游客正拿着钓鱼竿钓小龙虾。村道边的金鸡菊花丛中,点缀着一座座大红色的小龙虾雕像。
“除了搞农业,我们还想发展旅游,10块钱一根钓鱼竿,游客就能进来钓龙虾。”徐洪展笑着说道。接下来,潘联村要扩大养殖基地面积至30亩,同时增配人手、优化场地,将“小龙虾”和“生态米”打造成潘联村特色,走好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