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记者来到边境小山村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板贵屯,了解娜姐和合作社的故事。
娜姐是贵平村妇代会主任农丽娜的昵称,在村里不管年长的同龄的或年少的,甚至来客,都这么叫,却少有人提她农丽娜的全名。之所以这么叫,是大家对她的尊重。
据了解,2006—2009年,国际行动援助中国项目落户广西,其中,在龙州县金龙镇开展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推动工作,尤其通过妇女主导项目实施,培养出一批农村妇女带头人。贵平村妇代会主任农丽娜就是其中一个。2010年以来,她坚持本土生物多样性,自留种子,不使用使用化肥农药,秉持对环境友善的理念,用自家的水田带头做“稻鸭鱼共作生态田”的试验,得到村民认可后,成立了有75户农民加入的合作社。
几年来,她的合作社逐步摸索出既保持好的生态,又可以持续增收的路子。
“我要种稻鸭田。”2010年,娜姐到北京进行系统培训回来后,“生态种养”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她要在自家田地里试验的稻鸭田,就是用本土的稻种来育秧播种,秧苗定根时放鸭子到田里去,抽穗时不把鸭子放进去,而且还适当在田里养鱼。
娜姐的话一出立即在全村激起不小的波澜。“她这是在想吃‘回头草’啊。”“我看她是真的疯了。”村里的人议论纷纷。其实,村里以前也是这样种植水稻养鸭子的,只是渐渐地农药用多了也就没人敢把鸭子放去田里了。现在不用化肥农药,能把田种好?
“能!”娜姐回答很坚决。2010年,娜姐在自家的1亩水田做“稻鸭鱼共作生态田”的试验。她用牲畜的粪便沤制有机肥代替化肥,然后通过放鸭子到稻田里把虫子吃掉。
一年下来,虽然稻谷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有鸭子、鱼和鸭蛋的收入,又不用买农药买肥料,每亩节约成本200元。“还是赚了。”娜姐笑道。
“我们也可以试试看。”稻鸭田模式还是得到了屯里部分妇女的认可。
如何解决稻谷产量低的问题?娜姐在跟着做稻鸭田的十几个妇女中,选择9户对从横县引进的2个可留种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然而,稻谷的产量还是比较低,该品种没有留种种植。但让人欣慰的是,金龙板贵的“稻鸭米”开始有500多公斤出售了。
2012年3月,娜姐联合了两年多来一直坚持做稻鸭田的9名妇女,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功注册了合作社;并从上林和都安等地引进了5个可留种的水稻品种做试验,当年部分农户留下了“桂育7号”这个品种,种植至今。但由于试验品种的面积较小,当年可供销售的“稻鸭米”也只有1500多公斤。
2013年,村里成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在驻村第一书记后盾单位的支持下,她将“稻鸭鱼共作”推广到了同村的板烟屯,两屯的稻鸭田全年面积达到70多亩,合作农户70多户。她又尝试了从都安弄律生态种植合作社引进的八桂香、旺稻和红米等7个品种,终于找到了产量比较高、口感也比较好的品种,只一季中稻,就有5000多公斤稻鸭米可供销售。
2014年,联合贵平村的板贵屯和板烟屯,农户们自发扩大了稻鸭田的种植面积,主要种植2013年试验后留种的“八桂香”“红米”“旺稻”和“亚航金占”等,当年新增试验稀有大米品种紫糯米、黑米和黑糯米3个。每个社员增收达到2000—5000元。
记者在板贵屯看到一片盛开的三角麦花。娜姐说,合作社引导种植单季水稻的社员通过轮作、间种办法,试图增加生态田收入,即春节后种玉米,并在其中间种黄豆、黑豆和绿豆等,6月种水稻,10月后再播三角麦。“一些种植单季水稻的社员跃跃欲试了。”她说。
2014年开始,在扶贫部门帮助下,合作社建起了接待中心、产品展示室。
接待中心是用村里最老的木楼改造成的。“好香啊!”记者走进去,一股糯米香味扑鼻而来。只见几名妇女一起在木槽里捣鼓刚蒸出来的糯米,而一旁的两张大桌上已经摆好一个个白色糍粑,娜姐则在用炒好的花生和着黄糖捣成糍粑的蘸料。合作社销售经理梁湄雨告诉记者,2014年开始,合作社生产的糍粑除了在村里产品展示室供应游客外,还发到南宁等地。
几年来,娜姐和她的合作社步履并不轻松,但却很执着。而这种执着,在这边陲小山村里却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