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桂林高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将有37903位考生参加高考统考。再过十来天,学子们就将奔赴考场,迎接挑战。

今天起,本报推出“2023年高考冲刺特别报道”,我们邀请了多位专家,从考前准备、心理调适、营养搭配、出行服务等方面为考生备考、应考出谋划策。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考生们从容面对考试,也祝愿学子们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高考在即,如何抓紧最后的时间复习备考,是众多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今年参加高考的是广西“老高考”(即文理分科)的最后一届考生,高考统考科目仍设置为“3+小综合”,“3”是指语文、数学(分文、理)、外语3门科目,“小综合”指“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

日前,记者联系了桂林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请他们分学科梳理出了一份备考和应试“锦囊”,帮助考生们科学备考和答题,稳中求胜。

语文:注重积累 掌握答题技巧

桂林中学高级教师蒋先乾表示,考前复习可先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再过一遍,同时整理出以往的错题,研究出题人设计易错点的思路。

针对不同的题型,在复习和答题时有一些技巧。

例如,面对文学类文本问答题时,要抓住文体要素,答题时需考虑文题照应、读者感受角度等。含意题注意字面意思、浅层意思、深层意思,兼顾手法、内容、结构、情感和表达效果,扣住作品主题、作者情感取向和创作目的答题。

想要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分,应熟知课内实词含义。做翻译题时重直译,学会判断重点实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关键考点,确保对应翻译正确。鉴赏古诗时,应读慢一些,尽量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复习时应重视课本内的诗歌,特别是对要求背诵篇目的理解,以应对对比鉴赏题。

要想答好语言表达题,应注重成语积累,复习标点符号用法和修辞手法构成、表达效果。如果遇到病句修改题,不要把语病想得太复杂。回答补写题前一定要通读材料,把握材料陈述(说明)对象和中心(特点),依据上下文判断补写句式和对象内容。

写作方面,要注意“立意为上”,要重视积累观点和作文素材,形成个人独到见解。重视思辨训练,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写作时要工整书写,整洁的卷面也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印象。

数学:筑基础 研真题 提技能

市第十八中学特级教师易斌认为,想要在数学考试中多拿分,考生应当“筑基础、研真题、提技能”。

“筑基础”就是夯实根基,考生应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熟知数学基础知识(即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并用好错题本,根据错因查缺补漏。“研真题”即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通过历年真题捋清高考考查脉络,发现高考的命题范围、高频考点、变化规律,从而精准把握冲刺复习的方向;同时还要研透答题踩分点,提高答题的书写规范。“提技能”就是提升应试技能,要总结历次考试中用到的解题技巧及策略,并熟练运用,如答题时可采取“先易后难再杀回马枪”的策略,实现考试得分“最大化”。

最后10天,考生可进入模拟高考的实战状态,坚持隔天下午3点到5点做一套模拟试卷,保持“手感”。解答题须防止“跳步”、“以图代证”、“答非所问”等丢分,要写中得分点,答题时应追求“会必对、做必得”,在能拿、稳拿中增强应试信心。

英语:夯实词汇基础 坚持训练听力和作文

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张琳建议,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应做到“五要”,即“单词记背要坚持、课文诵读要认真、听力训练要重视、作文类型要练足、错题本子要用好”。

具体来说,考生应熟记课标规定应该掌握的单词,也可把做过的模拟题、高考真题中遇到的一词多义、熟词生义的单词,及该单词所在的句子抄写下来进行记背,夯实词汇基础;课本中的文章和高考真题文章,特别是有长难句的文章,或者自己不太熟悉的体裁文章,应认真诵读;由于听力题占分较大,因此越是临近高考,越要重视听力训练,不仅要听听力练习题,还要听课文的录音,保持良好的语感和反应能力;练熟记牢各种类型的作文,如书信、新闻报道、演讲稿、欢迎词、通知、公告等。

此外,考生还应当保持平稳的心态,不急不躁,静下心来完成每天的复习目标。

政治:查漏补缺 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政治教研员莫岚表示,在最后冲刺阶段,同学们应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关注时事热点,并可以将之前的错题进行盘点,分析错因,找出其中的具体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查漏补缺。

在审题时,应当先审题肢,用好排误法;再看设问,用好排异法;最后,结合题肢中的关键词,仔细审材料,用好代入法。审题时还可以在题目中划出关键词或做出明显标记,这样有助于在答题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正确率,尽量避免低级失误的出现。

历史:回归教材和真题 优化应试技巧

市桂电中学正高级教师彭昕建议,备战高考,考生可做到“两回一优”。

“两回”一是指回归教材,主要是重读教材的目录、单元导语和课前提示,旨在强化教材主干知识,明晰核心概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掌握中国史、世界史重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知识框架体系;二是指回归高考真题,考生可重做近5年甚至10年全国卷的高考真题。选择题要注意总结题干的考查方式、选项的表述语言和解题方法;主观题要总结解读、概括材料的技巧,组织答案的思路或角度。这样既能保持题感,也能提前适应高考,让自己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一优”是指优化应试技巧。选择题多用排除法,在阅读题干、明辨时空和主旨的基础上,注意排除时空错乱、与题干主体或主旨不符、史实错误、片面反映材料、表述绝对等错误选项;41题和选做题,注意根据标点符号、逻辑关系等将材料分层,对材料逐句深挖、多层次解读并概括,再联系材料的时代背景组织答案,表述时做到序号化、规范化;42题小论文题,在拟定论题、组织史实进行论证、提升小结的三段式论述的同时,还要在论证时阐述三个方面的史实。

地理:整理必备知识 注意答题规范

市第十九中学一级教师蒋谊芳表示,在备考的最后阶段,考生首先应结合课标,回归教材。可从大气运动、地质循环、水循环、工农业等高频考点,以及服务业、海-汽相互作用等新教材知识中,选择自己相对薄弱的知识点或某一地理事物,进行图谱式梳理,以完善知识框架体系。此外,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积累和提升科学和人文素养。解读地理时事热点背后体现出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应利用地理进阶思维分析和解读,构建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

考试期间,审题时明确题干的主题词、提问词、限定词,对设问进行适度拆分;审文时,定位所学专题知识框架,勾画关键词句;审图时,先看图名定主题,再看图例定位置和要素,最后分析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同时,注意组织答案和表述答案的规范性,可按照“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后次”的顺序多角度有条理地表述答案。

物理:做好知识梳理 争取重点突破

市桂电中学高级教师余学勤建议,考生考前应全面梳理物理基础知识,确保基础知识不丢分。以回归课本为主,也可借助高中阶段整理的物理错题本和物理知识梳理笔记本,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加强物理二级结论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这能很有效地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处理好近期各种测试中出现的错误问题。此外,可分析近3年的物理高考试题,找出高频出现的题型和知识点,这就是高考物理试题的重点和热点。

考前3天,考生可保持每天一套70分钟的物理试题限时训练,有利于把最佳的思维状态维持到高考结束。

化学:熟记重要概念及原理 构建知识网络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级教师黄亚玲认为,高考在即,考生一定要重读课本,熟记重要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已成为高考考查概念原理、化学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在阅读课本时不要盲目,要从错题和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中找出课本上对应的落脚点并重点关注。

同时,可从往年的高考真题入手,仔细研读评分细则,领悟规范答题的要义,认真梳理重要且常见的答题技巧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之。每天除了做题之外,也要留出时间静悟反思,根据知识点进行串联式、发散性的思考,一旦卡壳立即回归课本和笔记,及时查漏补缺。

临近考试时,考生应跟紧老师的节奏,冷静、客观地看待考试和成绩,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信心。

生物:有的放矢 用好教材

市中山中学高级教师陈国明建议,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考生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用好教材,善于总结,查缺补漏,锤炼应试,做到真正心中有数。

首先,考生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点做一次深度盘点,查缺补漏,对薄弱考点加强理解和记忆。其次,仔细研读教材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文字和图表曲线信息,重视黑体字、相关信息、插图、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旁栏思考题、习题等。深挖核心概念,利用概念图呈现出相关概念的异同和内在联系,构建完备的知识网络;发掘教材插图隐含信息,提高读图和信息转换能力;立足教材实验,从实验原理、过程、结果等方面分析,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审出关键字(词、句),抠字眼,挖隐含(条件),理顺逻辑,寻找答题突破口,排除干扰,准确定位知识点。不要因为试题量大、时间紧而抢时间导致审题不准,偏离答题方向而答非所问,建议考生按“看、读、画、标、思”的方式进行审题分析。答题时,最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教材语言)和题干信息作答,下笔前一定要弄清楚答题方向,避免容易题丢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