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承担着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光荣使命。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加快示范区改革发展进程,才能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1997年设立以来,我们牢记国家赋予的使命,从陕西实际出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懈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使杨凌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破浪前行的风帆。

走出一条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路子。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示范区内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从此杨凌走上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经过10年发展,杨凌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每年通过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0多个,获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0多件,取得了体细胞克隆山羊、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一批重要成果;“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4亿多亩;超高产栽培技术使玉米单产达到1326公斤,刷新了全国纪录。科教体制的成功改革,有力促进了农科教紧密结合,为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初步探索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大学、政府、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了“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行“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一村一品”模式,以“农高会”和媒体为平台,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和展示。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分层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累计400多万人次,逐步形成区域性农技培训中心。开通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的卫星电视频道——陕西农林卫视,将杨凌孕育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传遍祖国的千山万水,传给千家万户。目前,杨凌在16个省区建设农技示范推广基地158个,共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两亿亩,受益农民达5000多万人。

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延伸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入区注册企业由建区前的17家增加到目前的900余家;国内上市企业1家,境外上市企业4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和农牧良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昔日“农科乡”变成“农科城”。十几年前的杨凌是一个落后的西部小镇,“行路住房就医难、子女上学就业难、男青年择偶难”,是当年科教人员无奈的叹息。12年来,杨凌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和城市功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00亿元,水电气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初步配套,获得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一个天蓝水清、设施齐全、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农科城”屹立于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托起中国现代农业的希望。

汇聚了一批农业科技管理和创业人才。示范区管委会立足服务抓改革,坚持“小政府,大服务”原则,进行管理体制创新,85名公务员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服务管理机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会计代理、公务用车改革、首问责任制等,社会各界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从政策、环境、创业条件等方面吸引和扶持优秀人才,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杨凌示范区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农科教基地的优势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作用,为推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杨凌建设成为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面旗帜。

聚集全球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杨凌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作为我国农业科教资源富集区和向亚太经合组织(APCE)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杨凌拥有5000多名农林水科教人才,18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野外台(站)。不断深化的科教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杨凌科技创新的活力,但是要把杨凌示范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一流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必须以全球为舞台,充分积聚和整合全球农业科技资源,不断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目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杨凌积聚和吸纳国外农业科技的成果和人才创造了难得机遇。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把握开放机遇、创造发展契机,以超前眼光、战略思维,大胆引进世界一流的农业技术、人才和产品在杨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幅提升杨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教资源优势,力争在良种培育、生物技术、旱作农业、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有突破意义的领先成果,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着眼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把杨凌建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杨凌是我国破解“三农”难题的“试验田”,“种好”这块“试验田”,必须不断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要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为重点,鼓励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新途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要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载体,让来杨凌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带得回”。不断健全完善示范推广体系,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强化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示范推广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把杨凌建设成为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要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尽快形成工农互动、城乡共荣的新体制。着眼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科技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影响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特色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以农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扶持入区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科教资源,集中建设以农业研发和职业教育为特色的科教园区;围绕示范做大产业,依托产业搞好示范,大力发展会展、培训、贸易、物流、旅游、农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园区;不断提升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必须遵循五个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发展现代农业,要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高技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集中全力长期为之艰苦奋斗。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回顾12年的发展历程,杨凌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再创杨凌新辉煌,也必须继续坚定走好改革开放之路,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示范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地全方位推进各项改革,先行探索,敢于突破,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断健全市场经济新体制,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发展新业绩,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新鲜经验。

第三,必须始终遵循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杨凌必须沿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先行探索,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与互动,构建起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主题。最根本的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示范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园区建设、示范推广,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才兴业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引进选拔使用人才,革新激励机制,强化竞争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示范区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首先,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己任,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其次,要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再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