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
同济大学第四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
第二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来自不同的年级、学院、校区的学生(研究生)代表
历时近三个月的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调研
最后共征集到学生提案202份
其中有效提案197份,未予立案的提案5份
有效提案中
教育教学类提案36份,成长成才类提案26份
生活服务类提案112份,权益维护类提案21份
其他类提案2份
这其中不乏优秀提案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01
关于加强各级学生会志愿服务统筹安排、加强各志愿组织交流合作的建议
提案人:田怀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附议人:邓博苑 柴 琪 王 艺
★
一、现状解析
我校的各级学生组织,如校团委、各学院学生会、部分校内社团等基本已建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性质组织。志愿服务种类多样,形式多彩。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各层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存在以下的问题:
1、志愿服务时间规划不够科学,许多优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容易互相冲突,或者是不了解校内大事件导致时间冲突,难以召集志愿者;
2、志愿服务活动经费较受限,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大型活动难度较大;
3、志愿服务宣传不到位,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数只借由所在学院或社团的公众号宣传,宣传面难以覆盖整个学校,使同学们存在对志愿活动不熟悉、参与方式不了解、不知如何记录志愿经历等情况;
4、学校及院系层面对志愿活动的物质保障、奖励表彰制度不够完善,比如同学在参与志愿活动的交通费,餐费等费用无法或无法完全报销,只能由志愿者自己负担等,影响志愿者积极性。
5、志愿者的志愿经历难以被记录和承认。比如在上一学期统一使用志愿汇作为统一认证的志愿服务记录平台之后,此前能够在同学提供资料时直观体现的证书近乎被直接取代,导致同学们难以提交统一且有权威性的校级部门签发盖章的志愿者服务证书。
6、不同组织志愿服务内容易重复,降低对志愿者的吸引力;
7、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之间交流较少,阻碍了互相交流成功经验,互相学习进步的机会,不利于志愿服务组织长期发展。
以上问题阻碍了校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做大做强、向社会推广的脚步,使得我们的志愿者服务难以增大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形成更有同济特色和学科特色的志愿服务效应。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
二、提案建议
由直接隶属于同济大学团委的志愿服务大队或是新建校级监督管理志愿活动的组织或部门,加强以下职能:
1.建立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监督测评机制,监督管理全校各级志愿组织,审查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对活动质量不佳的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各级各类志愿活动有序开展、积极发展。
2.收集校内大事件时间,集中对校内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统筹规划,使得志愿活动不在某一时间堆积。
3.建立校级的对外志愿服务推广宣传平台。如:可通过统计本月内校内各级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时间、内容等相关信息,为校内师生提供详细的志愿服务信息查询平台。同时协调校内志愿组织联系有需求的校外大型志愿活动协助方(如一些社区大型志愿活动,涉及政府,企业等非个人类的志愿活动)。
4.及时审查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志愿者物质保障缺失、费用难以正常报销等情况,统一记录、处理,完善相关机制。
5.规范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出具的志愿组织志愿证书、奖励证明,使之具有相同的效力,提供志愿时长证明。加强证书制作、盖章方面的工作效率,精简审批环节,使志愿者需要证书时能够及时收到。
6.牵头统筹组织例如校内各级志愿服务组织配合参加的“志愿服务嘉年华”等较大型活动,既避免重复开展相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又能促进不同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策划出更加新颖有趣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各个组织的不同特长。
02
关于科学管理嘉定校区校园流浪狗的提案
提案人:童佳燕(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附议人:刘瑜琪 李骁楠 杜佳慧
★
一、现状解析
现阶段,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园内存在若干流浪狗。虽然这些流浪狗性情温顺通人性,不打扰校内师生的正常生活,一些甚至成为朋友圈“网红”,深受师生们喜爱,但仍有不少同学对流浪狗的非规范管理表示担忧。事实上,校园内的流浪狗管理包括投喂、救助治疗、驯养、领养救助等工作目前只有部分学生志愿者们在进行,缺少校方有组织的机构提供支持。和四平猫盟比各方面均有较大的不足。而在进行细致的调研之后,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缺少规律性地投喂工作,导致流浪狗因过度饥饿在餐厅、垃圾桶附近徘徊,容易对师生造成惊吓;
二、缺少有组织的绝育工作,导致校园内流浪狗数量不断增加,超出工作负荷。校内保安曾多次针对流浪狗进行驱逐和抓捕行为,但效果甚微,绝育行动迫在眉睫;
三、绝育和领养救助工作中,由于校园保安多次的抓捕行为导致部分流浪狗畏惧人类,不愿接近人类,进一步了工作的难度。
★
二、提案建议
首先,建立学校保卫处和热心爱狗同学的有效沟通机制,友好协商,携手保护嘉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学校保卫处作为守护学校师生安全的部门,为我们的校园生活付出良多,但在流浪狗问题上,也常常被迫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近年来,各大校园安保部门驱逐流浪狗的新闻常常引起校内师生和社会的争议,甚至上升到学校风评问题。校园流浪狗问题成为烫手山芋。
要想缓和甚至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保卫处与热心同学们的有效沟通机制十分重要。校内热心爱狗同学对流浪狗们有丰富的认识,了解它们的性格和习性,保卫处通过与同学们沟通,可以及时了解流浪狗群体的动向,并有效区分亲近人类,无伤人倾向的流浪狗,和能够独立生存的野狗,更高效地对学校流浪狗群进行管理。同时,热心爱狗同学作为保卫处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能够及时排解学生群体中对流浪动物管制措施的不满和误会。
其次,针对校内现有流浪狗,采取疏导和引流措施,在人烟稀少处设置固定的安心投喂点。在通常情况下,流浪狗没有稳定且洁净的水和食物来源,天性使他们选择依附人类社区生存。暴力驱赶并不能有效地控制校区内流浪狗的活动,一旦有机会,流浪狗仍然会选择到资源较丰富的食堂、宿舍楼和垃圾桶处觅食。
设置安心投喂点,可以有效控制流浪狗的活动范围。当流浪狗得知某地有稳定和清洁的饮水和食物供应时,会更倾向于驻守该地。流浪狗的生存需要决定了它们需要依附人类的生活垃圾生存,甚至需要不时向人乞食。但同时,大多数流浪狗的性格倾向于避开人群,规避危险。在偏僻处设置投喂点,能很好地满足流浪动物的规避人群,获取饮食的需要,减少它们在食堂、宿舍楼等学生密集区域出现的次数,避免流浪狗翻垃圾箱或在食堂、宿舍驻扎的情况发生。
目前,经过考察和实验后,热心爱狗志愿者们发现固定投喂引流法是有效的,希望学校准许可以在中工东侧树林,和交运楼草坪停车场东侧一共两处设置固定投喂点,为流浪狗们提供清洁的饮食和水源。21年6月,流浪狗曾短暂地驻扎在9-10号宿舍楼前,为了控制流浪狗的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将流浪狗引至上述两处投喂点,有效避免了流浪狗对校园环境产生的影响。
两处投喂点在地图上的标记
最后,除了上述建议外,还可以推广科学的流浪动物管理理念,尽可能支持对生活在校内的流浪猫狗逐步实行绝育免疫(TNVR)以控制数量增长的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因流浪猫狗数量超出环境容纳量而造成问题。目前,校内爱心志愿者们已经帮助20只流浪狗找到领养家庭,并持续地接收来自这些家庭的反馈。反馈显示,校内流浪狗均能很好地适应领养家庭,无论是在繁华的上海市区,还是在偏远的郊区,校内流浪狗们都展现出了对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或是成为了乖巧的城市宠物犬,或是成为了忠于职守的农村工作犬。事实证明,嘉定校区内的流浪狗们并非天性恶劣,相反,所有流浪狗都有着惊人的潜力,并随时准备好为值得他们信赖的未来主人付出。
★
三、参考示例
华东师范大学——定点圈养流浪狗,集中绝育管理。
03
关于完善通识选修课选课机制的建议(以中国竹笛系列课程为例)
提案人:陈佳乐(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附议人:万 博 韩 进
★
一、现状解析
同济大学所开设的“中国竹笛”系列选修课,是学校艺术美育类课程的代表,是弘扬传统文化和艺术育人的优质平台,且形成了较好的选修课-社团互哺机制——通过选修课传播笛艺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在选修课中学习技艺,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笛社的平台上进一步成长、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笛社通过校园活动演出、选修课助教等形式,让更多同学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竹笛、产生兴趣,参加选修课接受竹笛演奏技艺和传统笛艺文化的系统学习。在以戴金生教授为代表的授课老师们的努力下,在学校主要负责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竹笛”系列选修课这个同济特色平台及其体制越来越成熟。
在学校的教务改革过程中,为鼓励同学们扩大在通识选修课程体系中的接触面,大概自 2020 年起,推行“模块选课”制度,在全部选满之前每个模块选课不能超过2门。“中国竹笛”系列选修课属于“人文经典与审美素养”模块,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门不同层次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进行连续完整的学习,则恰好超出模块2门的限制。在选修课选课制度改革的4个学期以来,作为选修课和社团工作的“一线人员”,我们发现:选择中级班课程的同学数量有明显减少。这意味着原本上过初级班的同学继续参与中级班的人数明显减少,进一步地说,高级班人数也受到较严重的影响,有足够能力在社团层面发光发热的同学人数大幅减少。以上的现象,对于发挥选修课-社团联合育人的平台作用、建设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而通过一些问卷调研我们也能看到,确实存在不少同学由于模块选课数量限制而放弃直接继续选课。
★
二、解决建议
因此,我们希望学校可以在选修课选课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讨论、调研、调整,以减少乃至消除选课制度对同学们选修“中国竹笛”系列选修课及其他可能面临类似课程的积极性的影响。
建议适当开放对于“中国竹笛”系列选修课及其他对连续性、系统性有要求的选修课的选课限制。例 如,对于选过系列选修课中的多门,仍以 1 门计算模块已选课程数量(如选修过中国竹笛初级班的同学,再选择中国竹笛中级班,此时计算模块选课数仍算作选了“人文经典与美学素养”模块中的1门)。
04
关于优化改进《同济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提案
提案人:程云鑫(法学院)
附议人:杨 泽 张语兮 董宇翔
★
一、现状解析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 (VIS) 指的是一所大学借助于直观的标识符号、规章等对大学形象进行视觉上的系统设计,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大学的形象化、个性化,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形象, 增强社会公众感知和记忆, 从而丰富大学的文化内涵, 提高大学的知名度。
现今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毫无疑问, 文化软实力在高校的竞争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 构建VIS 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增加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形成学校专属的品牌效应, 为招生争夺生源乃至教学评估提供了一个文化引擎。美国哈佛大学对推广VIS 费尽心思;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成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排头兵; 很多高校将校徽、校名注册成了商标、申请了专利, 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享受品牌效应带来的红利。
同济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引入UIS的高校,迄今已有20年,再此期间UIS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校园文化、生活中也有了更加广泛的需求。目前我校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已无法满足学校广大师生的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继续进行更新和优化。
日前《同济大学标识管理办法》(同济办〔2021〕2号)已经发布,表明学校对视觉形象和标识应用的管理和规范逐步加强。应当借此契机将同济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更加完善、公开、规范。
★
二、解决建议
1.参考各“双一流”高校经验建立完整、丰富、准确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网站,便于师生和学生组织下载使用。
2.设置专门咨询机构,委托有经验的专业组织开展专业技术服务,为全校各单位涉及学校视觉形象的工作提供日常性技术和专业咨询服务。
3.开展形象识别系统的宣传普及活动,重点宣传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主要理念、基本精神以及管理使用方法,以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规范使用意识。
4.建立制度保障,制定《同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以内部规章制度的形式界定形象识别系统的体系和对其使用的指导、监督,以及相关档案的建立等事宜。如交通大学相关文件。
4.强化必要的技术支持,更新《同济大学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电子版和纸质版) ,从使用的角度对其加以说明,同时列举使用范例供各部门参照。形成相关配套措施,可印制系列《同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简介》,在各学院、单位等免费发放;举办“推进同济大学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座谈会”和“同济大学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成果展示会”等等。
如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网站:
左右滑动查看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网站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