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于2022年启动复旦大学本科优质课程推荐评选工作,经过各单位推荐、学生提名与专家评议,现已评出第一批复旦大学本科优质课程98门。为进一步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校本科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教务处将推出复旦大学本科优质课程经验谈系列推送,与广大师生分享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讲授的大类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
同学荐语
老师旁征博引,知识渊博,讲得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令我受益匪浅。
专业与幽默的结合,课本知识从未如此生动有趣。
老师上课讲的很多内容,我在上完这门课后还会经常想起。
听课就是精神享受!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有种想一直听下去的感觉!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复旦必听!真的不用多说!
陈周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国家理论和基层政治理论,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来专注于立足中国自身实践重构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既难也易,这样的课程如何能够找到新的生长点,成为一门优质课程,是老师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陈教授将分四点阐述在这方面的经验体会:上政治学课程难在哪里,解决办法是什么,传统基础课程的特点是什么,突破点在哪里。
上政治学课程难在哪里?
修读“政治学原理”的学生主要是大一新生,但学生在上课前并不是白纸一张,中学的政治常识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政治现象已经让他们对政治形成了种种认识和观感。不同语境下提到的“政治”让同学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混乱,所以学生来到“政治学原理”这门课上,教师首先要给他们讲清楚“什么是政治”,这是非常复杂的。
同样,“什么是政治学”对学生而言也是个很不清晰的问题。政治学既有知识框架中充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学生不容易接受,更难以跟日常政治生活建立联系,教材里面讲的是一套,大家接触的政治生活又是另外一套。这就是政治学的“傲慢”,之前提到的则是政治学的“偏见”。一门基础的、传统的课程,怎么面对这些政治学的“傲慢与偏见”,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政治学原理”的知识化
针对种种教学难点,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政治学原理”的知识化。
过去的“政治学原理”比较注重思辨和说理,所有的教学是从理论概念入手的,注重理论之间的逻辑论证和自圆其说,多为价值上二元对立的讲法,这样的好处在于理论系统性、逻辑性比较强,因为一直在自己的理论里面兜圈,没有进入政治生活现象的感性中,好的老师能以某条原理为线索,将所有的政治学理论贯通起来,把问题讲通讲透。但上课一直讲理论、概念,基本上就会形成自上而下进行灌输的模式,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领会,学习困难较大。
于是我们就尝试着通过“知识化”,从思辨转向经验,从经验出发来讲“政治学原理”,注重与日常生活进行对话。这和之前教学的区别是什么?从思辨入手的教学安排会从国家开始,先讲国家的上层建筑。从经验入手的教学则是先从大家身边的权力讲起,和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基本政治现象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这种自下而上的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源自一种换位思考——把你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听一门课,怎样能更容易地接受这些教学内容?
将原来的理念、价值和理论加以“知识化”,变成可传播的、可接受的、可转化的。转化为什么?转化为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知识化教学要求教师课上提供的理论不能跟现实脱节,而要立足于现实,能够解释现实、改造现实。我们构建的这套理论,是可以被掌握、被运用、被推广的,而不是在自己的理论逻辑里兜圈。
我们这门课立足于自身的现实,但是它又是一门原理课,我们确实是从自己的问题出发,但并不是要在自己的独异性里闭门造车,而是要寻找普遍性。独异性里没有普遍性,但独特性里有着普遍性。互相尊重、承认对方的独特性,就是最大的普遍性。建立了这种普遍性,我们的“政治学原理”,才能叫做“原理”。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构建整个教学体系,对一门传统课程的教学来说,我觉得比起花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传统基础课程的特点
“政治学原理”的授课内容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理论范畴构成的,每一个理论范畴都可以构成政治学的次领域,可以单独开一门课。它没有明确的逻辑线索,更像是一块块砖头砌起来的,像一个拼盘。如图可以看到,过去“政治学原理”的拼盘是从国家开始自上而下的,今天这个拼盘是从左边一路推过来的,更注重经验,对应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政治现象。
上这样的基础课程,教师所讲授的每一个内容都会在之后同学们大三大四的专业课中重复出现,他们在那些课程里可以听到专攻这个领域的老师更加深入的讲解。从一个角度来说,这好像意味着基础课的老师终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匆匆过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仍然可以在这门课里发挥好铺路石和引路人的作用,让学生对政治学原理产生出更多的兴趣,从而愿意留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做进一步的探索。
课堂教学的突破点
教师讲课的三个基本要求
价值要讲透
讲政治学,价值仍是不能回避的重要部分,过去的价值讲的是二元对立,“你有我无,我有你无”,但现在讲的是“你有我也有,而且我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说的“站位要高”。今天给学生讲“政治学原理”课的时候,不能再持二元对立的观点,而要强调共同价值。
概念要厘清
因为政治学的所有概念都是基于价值的,当教师基于价值来做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把概念讲清楚,不能过于含糊。
理论要自洽
政治千变万化,政治学方法和理论更新换代很快,教师要与时俱进,将理论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跟学生对话。
政治学的很多概念是很模糊的,比如“国家”,讲国家理论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学生我们讲的国家是什么,国家和政府的区别是什么,英文里Nation和State的含义又有什么不同。政治学里还有个很复杂的概念叫“政体”。有人认为它是国体,有人认为它是政府形式,有人认为它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我上课时会把这些阐释作为理解政体的三种视角呈现出来,实践下来,学生们觉得这样的梳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又比如,在和学生探讨民主时,要告诉学生我们一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这涉及到很多理论创新。我们对于民主有很多很好的表述,“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二十大还有个很重要的说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把习总书记的相关讲话拿出来给学生做知识化的解构,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根据学生调研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面向学生做了一个课程教学相关需求意见调研,围绕其中反映的问题优化了教学设计。
政治学原理如何不水?学生喜欢做PRE吗?
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水课的定义一是学生Pre过于多,老师讲得过于少,二是老师讲的内容没有知识性,都是空话、大话。我们对此的方法是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让具备系统性知识储备的教师在课上充分地将知识体系讲授完整,避免碎片化的教学,为大一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学生参与?
我们采用了混合的办法。第一是让学生在课后看慕课视频,再线下讨论。第二是请助教每周在微信群中征集同学的意见和问题,我在下节课做反馈。
有个学生令我印象很深,上课时我讲到什么内容,他马上就在电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课间休息时找我来讨论,说哪个地方我讲得不够周全,这个学生非常厉害,促使我每一次上课前都要更加充分地准备,要经得住他的质疑,这对我而言也是很好的促进。这也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
在哪里开展实践教学?
我这门课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对爷爷奶奶辈的长者进行口述史访谈,主题是“爷爷奶奶,革命和建设年代你们在做什么”。在实践之前,我会对学生们进行访谈方法的辅导培训。这么多年实践下来,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以口述史访谈为契机对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他们学习这门课也是有所助益的。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
我们以教研室为基层教学组织,统一教学宗旨、要求、内容和考核标准,兼顾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形成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听课的制度,以老带新,促进新教师成长。同时,教研室定期在学生中进行需求调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下期优质课程经验谈预告
论文写作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郑咏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