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办公厅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推进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必须以大数据作为基础支撑和重要手段,大数据的应用发展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拓展了实践空间。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强势推进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着力推进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民生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一个数据汇聚融合平台助力服务民生和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一张政务服务网络助力服务民生和基层政务服务便捷化提升,建设一批政府管理决策创新应用助力基层精细化管理服务,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示范助力基层群众高效化生活出行,有效提升了服务民生和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主要成效
(一)大数据与社会治理融合应用不断深入,助力社会管理服务精细化
1.加大数据开放共享力度,推动政府治理行为更加“可视化”,倒逼政务流程再造,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着力构建各种大数据平台,助推社会治理不断迈向现代化水平。省公安机关“受立案监督支撑平台”实现对案件办理过程全程监测、关键要素全量抽取等,规范公安机关受案立案工作流程,强化了受案立案环节流程管控和监督管理。贵阳市重点建设“政法大脑”“数智法云”和“服务决策、风险防控、治安防控、执法办案、公共服务、内部管理+市域治理‘6+1’领域N个平台”,着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系统贯通、数据跨部门汇聚运用。铜仁市依托业务协同审批平台,实现项目生成与审批协同作业,通过将大数据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为大中型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网络货运企业资质审批等提供一站式网络便捷服务。截至2020年8月,平台已整合形成8大类数据、82个专题图层,规划选址通过率从50%提升至90%;网络货运资质办理时限从3—6个月压缩至45天,吸引了247家网络货运企业签约落户,总签约产值达884.05亿元。
2.推动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分析,切实增强社会治理决策的超前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贵阳市“社会和云”建设“一图一库四应用”,通过画像、标签建模技术对相关社会行为进行深度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智慧法院”实现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对外法律服务事项全覆盖,成为连接法院与公众的桥梁,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东方祥云”水库、山洪小流域洪灾预警大数据应用,可将洪涝灾害预测期从传统的几十分钟提高至72小时。黔东南州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8月,平台共接入重点污染源833家、大气及水环境自动监测站48家、建设项目513个、环境执法4711条、行政处罚985件、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2451条。黔南州建立“横向联动政府职能部门,纵向贯通州、县、乡、村四级”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将全州56个政府职能部门的644个机构整合,将州、县、乡、社区、网格五个层级共18231个客户端联通,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联动工作格局。
3.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有效破解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痛点堵点难题。遵义市253个乡镇(街道)均建成“雪亮工程”指挥调度平台,2037个村(社区)建成村级综治视频监控平台,布设视频监控点2239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铜仁市创建“平安警务云平台”“综合执法云平台”“智能平安小区一体化平台”三个智能管理平台,有针对性地破解社会治安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小区管理服务等社会管理难点,有力有效提高社会管理效能。黔西南州运用大数据思维,关联移民、扶贫、教育、人社、医保和供电等部门数据,通过平台全面展示搬迁对象安置入住、就医就学就业等情况。
(二)大数据与民生服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助力生产生活服务便捷化
1.优化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依托“数据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省通办一次办成系统,在桌面端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6.6万个申请权力事项、25.9万个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在网上公布办事指南、提供统一服务,每日访问量超30万次、办件量超9.2万件;在手机端推送高频政务事项947个,实名注册用户1316万人。如,贵阳市运用“网格化+大数据”模式,将全市划分为7878个网格,把人、事、地、物、组织等要素纳入网格化治理,配备网格长1588名、网格管理员5623名。2020年以来,通过网格调度处置涉及疫情问题8.1万件、处置率达100%,解决各类群众诉求2.1万个。黔东南州推广人社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覆盖全州16个县市,通过平台缴纳养老保险13.16万人次。
2.加强便民利民应用,让群众获得感更强。在交通领域,通过“云上贵州多彩宝”电子凭证服务,在贵阳乘坐飞机、驾驶汽车可不再随身携带身份证件。黔东南州推广“通村村”智慧交通云平台,完成16个县(市)卫星定位与客运车辆、驾驶员等数据接入,农村群众可实时查询、呼叫城乡班车、出租汽车,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物资运输难等问题。在医疗卫生领域,通过“健康医疗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远程医疗全覆盖。在安全保障领域,六盘水市搭建起集环境监控、应急、管理和政务办公于一体的“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设置水体、大气、自然植被等智能检测点位91个,实现市中心城区全覆盖。在就业服务领域,铜仁市开发“友工”应用程序,通过采集、分析、挖掘企业及劳动力基础数据,智能匹配就业岗位。疫情期间,“友工”平台录入外出返乡人员信息21万余条、用工企业信息916家,涉及用工岗位3.4万余个。
3.助推智慧农业发展,让脱贫攻坚成色更足。加快建立覆盖农业全产业的大数据全过程信息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30.3%的农业企业实现质量、包装、物流、仓储等数据采集。2019年形成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标杆项目18个、示范项目119个,带动262户农业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全省大数据与农业融合水平达38.5,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应用持续扩展。如,铜仁市建立“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涵盖农商信息共享、数据应用、在线交易等功能。目前,该平台覆盖市内学校1469所、学生39万人,已成功推广至遵义、毕节、六盘水等7个市(州)和内蒙古、云南、江西等9个省份,累计入驻学校14119所、农业生产合作社1232个,覆盖学生274.3万人、农户2万余人,2019年以来实现交易额48.9亿元。
(三)“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升级,逐步夯实基层数字化治理基础支撑
1.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一盘棋谋划。按照“一云统揽”“一网通办”“一平台服务”要求,建好一个统一的数据治理平台,突出“数据资源”“应用建设”两个重点,抓住共享、开放、调度三个关键,实现政务信息系统从单一系统建设向平台集成建设转变、政务数据从“后治理”向“前治理”转变、政务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政务数据安全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如,贵阳市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重大项目建设谋划,中西部地区第一个根服务器镜像节点、西部地区第三个国家顶级域名节点在贵阳市正式投入运营;构建以“一网一目录一企五平台”为基础的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实现“数据不搬家、数据不复写、数据管理机制不变”。2018年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一网通”服务,截至2020年8月,接入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457个,网上可办率达100%。
2.强化制度创新,坚持一体化推进。推进省级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改革,实施“四变四统”机制,变“分散规划”为“统一规划”、变“分散建设”为“统一建设”、变“政府直接投资”为“统一购买服务”、变“分散资金保障”为“统筹资金保障”,推进信息化建设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按照“集成共用、统一支撑”原则,将使用频率高、可重复使用的组件做成中台,推进应用系统快速开发迭代,统一数据标准,实现业务应用和数据管理分离,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建立全过程“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项目管理“数据铁笼”,确保信息化建设进度和数据质量。
3.强化模式创新,统一数据调度。在全国率先建设实体化、全省统一的政务数据调度中心,建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调度平台,实行政务数据归集权、使用权、管理权三权分治,形成“数据使用部门提需求、数据归集部门做响应、数据共享管理部门保流转”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负责本领域、本系统的数据采集共享,并对其申请使用的其他部门政务数据的安全负责。如,“一云一网一平台”2019年“数博会”上线以来,国家部委和外省市100多个团队前来专题调研,给予高度认可。
二、困难和问题
我省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大数据在服务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深度融合,实现管理服务方式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行政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平,但目前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治保障机制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到位
我省推进大数据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领域融合应用的法治保障机制还较滞后。虽然,省级层面已经出台《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等法规,贵阳市也率先制定了《贵阳市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大数据战略实施提供了一定制度保障,但无论是法律效力、规定内容还是适用范围方面都十分有限,工作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的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国家及省级层面加大力度在大数据建设、规划及数据共享等方面出台更多统一的指导性法规。
(二)规划运用机制不健全,实际效果需提升
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繁多的行业、系统和数据,部分规划设计在实际开发中难以实现,加之相关部门使用统一平台和系统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阻碍了系统的优化升级,需从国家及省级层面对大数据建设规划进行统一修订、完善,真正实现整体性、战略性推进。目前,地方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社会治理的能力仍较薄弱,对社会治理的特征、规律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多基于感性判断,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的作用,未能形成以数据深度挖掘和系统分析为基础的社会治理预警监测机制,难以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三)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难度大
不同行业、系统大多具有其专属的数据库及数据来源,数据共享政策规定不一致,数据的接入和输出、服务标准不一,纵向整合程度较高,但横向整合难度较大,跨领域、跨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问题仍然突出。政务信息数据接口自动获取数据存在难度,目前有的仅能依靠周期性人工拷贝,数据更新周期慢、安全性较低。涉及社会治理方面的数据信息碎片化现象还较严重,行政部门职能存在交叉重叠,且有的各自为政,协同性和信息对称性不足。在公共数据的采集、管理、使用等方面统筹力度有限,无法充分调动非盈利性组织、企业、群众等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四)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持续发展受影响
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涉及大数据发展的系统研发、运维服务等方面均需要长期持续的经费保障。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加之近几年资金大量用于脱贫攻坚,地方特别是部分县区财政较为紧张,在大数据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云上贵州黔东南云共享和开放平台每年运维费用仅有30万元,只能满足数据目录管理,无法实现数据申请审批等功能个性化拓展和数据接口开发应用。
(五)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跟不上
我国在大数据技术推广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供应较为不足,加之该行业领域涵盖多种学科知识,且缺乏相应制度保障,人才教育培养难度较大。大数据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运用最为广泛,但基层待遇普遍较低、职业发展受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在大数据技术开发、应用、管理运营等方面缺乏专业技术支撑。基层工作人员大多只熟悉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一些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有限,对大数据一知半解,不具备应用大数据的视野和能力,很难有效参与和推动大数据发展。
三、其他省市经验做法
近年来,省外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改善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积累了先进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广东省:将“数字政府”改革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位置,在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全国首创“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陆续开发“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联通部门和系统信息数据,关联群众驾驶证、社保卡、出入境证等电子凭证,在方便群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个税、无犯罪记录、贫困、社会保险协查、养老待遇收入等高频证明事项,群众可直接通过政务服务一体机,刷脸完成身份核验,立即开具个人相关证明。“粤政图”社会治理管理平台将空间地理信息与政务数据库关联,实现人、户、房、楼等要素网格化管理,群众可随时随地反馈社区问题,通过精确定位,将上报事件快速分派到对应网格人员,有效增强了社区管理能力。
上海市:坚持以“两张网”建设为牵引,重点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以技术手段赋能创新,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体系重构。截至2020年6月,该市“一网通办”接入事项2341个,其中84.44%实现全程网办“零跑动”、94.91%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接入22家单位、33个专题应用,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浙江省:按照“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目标,不断优化政务事项办理流程,深化政务事项“颗粒化”梳理,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改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延伸,梳理出个人高频“一件事”24件、企业高频“一件事”17件,努力实现“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2019年上半年,该省归集公共数据164亿条,网上办理事项实现率达95.20%,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实现率达74.90%。
重庆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如,南岸区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手段,积极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立足“一个库、一张网、一朵云”,实现数据汇总、治理、应用。视频图像、电子围栏等数据全量计算,配套“三维云控”系统实景建模, 广泛应用于指挥调度、治安巡防、安全生产等不同场景。精准治理交通难点,研发“车行云”平台,“一张图”展示通行规律,实时监测渣土车、油罐车、货车等重型车辆,攻克伤亡事故易发多发难题。实施智能交通改造,大数据分析引导车流,缩短行车时间。
四、对策建议
(一)提升数字政府核心基础建设水平
推行“一云统揽”,推进全省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接入“云上贵州”一朵云,加快提升“云的综合集聚、网的互联互通、台的高效运用”能力,切实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烟囱,实现全省政务数据统一调度管理。提升“一云一网一平台”服务能力,围绕部门共享共用,强化“视频中台”“地图中台”“审批中台”等一批全省统一的“数据中台”建设,实现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统一调度和管理。围绕特定领域跨部门建设“大应急”“大政法”“大旅游”等一批“大系统”,推动数据跨部门融合应用。提升“一云一网一平台”智能化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运用,建立政府主导联盟链,推广应用身份链和诚信链,实现数据变化实时探知、访问全程留痕、共享有序关联。
(二)提升数据法治水平
围绕激活政府数据价值,加快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立法进程。围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探索数据交易流通立法,促进数据要素安全、市场交易流通合法化。围绕完善大数据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完善与现有大数据时代新生事物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适时启动修订信息化条例、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等。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建立“数字政府”基础设施、运营等标准化体系。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数据库,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实现“一个数据库、一套融合系统、一个工作终端”,对数据进行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分级使用、分级授权,破解数据“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问题。省级对社会资料大数据网络安全进行整体规划,平衡处理好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构建安全可控的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三)提升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水平
构建安全可控开发利用环境,打造统一安全可控的开发利用云平台,作为开发利用的统一“入口”和安全“闸口”,面向开发利用者提供一站式、标准化、规模化服务,确保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数据开发利用全过程可控。推动重点场景开发利用,以社会需求迫切、关注度高的场景应用为突破口,在交通出行、工程建设、劳动就业等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领域打造一批典型案例,培育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数据开发利用管理、模型审定和数据产品审查、审核监督、风险管控、成效评估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
(四)提升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水平
围绕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在“数据通”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效能。推动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整合接入“贵州政务服务网”一网办理,把办事频率高、群众获得感强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全省通办。聚焦“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和数据共享互认。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接入“云上贵州多彩宝”APP,提升移动端可办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教育、就业、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部门联动、责任共担、共建共治”全链条、闭环式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基层建立健全“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流办理”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群众诉求线上线下联动办理、快速办理,解决多头跑、多地跑、反复跑问题。
(五)提升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水平
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汇集数据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实施政府决策大数据应用示范,构建科学的监测、预警、监控、调度和决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探索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各市(州)在消防设施、地下管网、水电气抄表等领域打造一批智慧城市和智慧化社区示范项目,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预测型转变。实施政府管理大数据应用示范,促进跨领域、跨平台、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使政府治理行为更加“可视化”,倒逼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六)提升专业人才支撑保障水平
强化招才引智,省级层面出台大数据人才引进保障激励政策,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利用省内高校、培训机构、平台运营方等优质资源,培养更多大数据管理运营及技术开发人才,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校毕业生等主体领办创办大数据企业。建立大数据人才建设机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的高精尖人才。设立大数据产业人才专项资金和大数据产业创业启动基金,支持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本地重大大数据产业项目研发和系统建设。
(七)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充分利用国家新基建战略和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机遇,向国家争取更多支持,尽快解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和发展盲区。省级同步加大新基建资金投入、政策完善,选择大数据产业发展较快较好的贵阳、遵义、铜仁等地作为省级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加大支持力度,以点带面逐步补齐发展短板、破除限制瓶颈,推动全省大数据提速发展。
课题组
组 长:
赵 刚 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成 员:
李劲松 省委办公厅信息二处处长
余 丹 省委办公厅信息二处副处长
张贵军 省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处高级工程师
肖兴杰 省大数据局推广应用处三级主任科员
孔繁强 省委办公厅信息二处三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