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上期内容我们说到了原初经验的筛选和构建,这一点解决了浅层悟性分层的动力问题。那么有了动力的浅层悟性该如何发展以及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高中生具备对世界认知的那个最最基本的框架。

优质高中生学习经验_高中优生如何培养经验交流_高中优秀学生经验分享

构建这个认知框架的过程本身是在高中三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中逐渐展开的,也可以说这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对原初经验进行的进一步筛选和构建。而我们上期和本期以及下期所讨论的内容又可以看成是浅层悟性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

高中优生如何培养经验交流_优质高中生学习经验_高中优秀学生经验分享

对于高中生来说泛泛地去说认知框架可能不好接受,那我们不妨从就它内部的构成要素去入手,把框架拆解的更明晰进而后续的应对策略才更具有操作性。高中阶段的认知框架其主要内涵是一个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是由两个最基本的逻辑语句构成的,一个是判断句即“什么是什么”,一个是因果语句即规定了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对这两个基本语句的扩展就构成了高中生的逻辑体系。但是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基本语句的构造和应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并且还独立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对于判断句主体的结构是“什么是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比如天是蓝的,树叶是绿的,这些语句是我们从表象认识这个世界的结果——是常识,那就会有同学说老师你这不是废话么,我也知道而且我也能说出好多,比如买汉堡是要花钱的,遛狗不拴绳子是违法的。没错,从语句的构建和使用来说没错,但以上我和学生的举例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于我举的例子是自然界的现象,大概率下天和蓝色,树叶和绿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而学生所举的例子内容是人造的,我们构造了买卖的关系,我们构造了钱这个一般等价物,我们把遛狗不拴绳子的行为约定为违法,我们构造了法律去分辨是非对错等等,而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但不管怎么说,以上这些判断句大家都还认。

但对于有些判断句大家就不认了,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影响的,好习惯的缺失对学习的影响是致命的,再比如学生要想高考最终结果达到预期家长是需要做出彻底调整的等等。对于这些判断句各位学生和家长的反应通常是软抵抗,就是即不去和老师争执也不去做出实质调整,即使必须要说点什么应个景,通常的句式是老师你看,我们家的情况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能……。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任何一个正确的判断句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当这样的事实和人性的劣根不冲突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任何状况,但是当这样的事实和人性的劣根冲突或者根本对立的时候,学生或者家长的反应大多都是抗拒的。

对于因果语句它最根本的存在意义是依据事实规定了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并且这样的因果关系最显著的一个约束条件是原因可分析并且有应对策略。这一约束条件解决的是一果多因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随意的搭配因果关系也不能搭配不可分析的、提不出应对策略的那些原因和结果。举个例子,比如你买了一个手机,你不会用其中的某一个功能,你会不会说自己不懂量子力学?这个不会用不就是单纯的因为没看说明书吗?这个例子听起来有点荒唐,但我们的学生或者家长找理由就是这么“大手笔”:老师我的孩子数学学不会是不是没有逻辑思维?老师,我函数听不懂,因为这里面的理论性太强了。基于以上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规定——一个正确的因果关系需要同时满足这么几个限定:一是符合客观事实;二是原因可分析其内在逻辑结构;三是针对原因的分析结果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限制的因果关系可以和人性的劣根产生强烈的对抗,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问题摆在不受人性劣根影响的状态之下,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去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才配得上给悟性的分层充当认知框架的组成部分。

依据以上两种逻辑语句建立起来的认知框架,对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这是底层的分析,而我们在表面能看到的现象是这个学生很有谱,是非分明、进退得当。

举个例子,我给学生留作业,不管是多少道题目作业都是需要写五遍的。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有这么几点:一是作业的每一道题目我都给学生讲清楚写这道题需要练习的内容,有的是方法,有的是书写规范,有的是逻辑推演,有的是基本计算等等;二是一天写一遍,因为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理解以及具体操作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在不同的状态下反复练习,学生对这个题目中需要练习的内容才有可能真的掌握;三是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和自己磨合、学生与对象磨合的机会,这一点是激发浅层悟性的外部环境。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几点要求,第一点要求是要让学生尊重客观的规范,第二点要求是要让学生练自己的心性,要从心底里接受一个认识那就是题目中的内容和练习中的要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练一遍就和一遍不一样,大家可以想想以上两点是不是就是原初经验的具体体现?并且这两点的实现是不是需要我们这期所讨论的认知框架做支撑?

而学生或者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呢?第一个反应是作业多,你看老师他学校作业就多,再写你这的作业他压力太大;第二个反应是老师你给他少留几遍,他说他都背下来了,我觉得写五遍没啥必要;第三个反应是老师你看他写了这么长时间作业成绩也没啥提高,你看你的作业是不是需要调整,等等之类的问题吧。以上这些问题是我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可是这些学生在上课的那两个小时里,要是能听我的话情绪安静下来、章法练习起来,这种情况下那种浅层悟性隐隐约约的就呼之欲出了,可是等到下了课从我这里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学生漫不经心的拿出手机或者拿出烟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这节课的努力又白费了。

以上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浅层的悟性绝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原初经验或者认知框架更不是遥不可及的,而这一切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人性的劣根,这也是高中生在高中三年里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从长远来看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和人性的劣根作斗争的过程,而这其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悟性。

下一期我们展开来说说认知框架该如何构建,今天的这期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