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牵头(组团式项目)

引言:孔美村位于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是一个昔日贫困落后、村民外出都不愿提及的“重点涉毒村”。然而,在华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4年时间里,孔美村焕然一新,成功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现已成为了集旅游项目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美丽红色村”。从“白”到“红”,以“美”为美,孔美村的蝶变,其核心要素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实现路径则是华南理工大学发挥自身顶层设计优势、牵头组团高校进行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孔美村位于广东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占地1.8平方公里,共有5825人,其中412人为贫困人口。上世纪90年代,因受不良风气影响,该村曾有13人因涉毒被判死刑,94人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村中4个区域为重点监控区域,长期驻有5位禁毒辅警,并且每周举行2次设卡检查全村查毒的“众剑行动”。孔美村逐渐沦落为“重点涉毒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无支柱产业,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空心化严重,由于长期受“重点涉毒村”污名影响,村民缺乏发展信心与动力,“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自2016年定点帮扶以来,根据孔美村实际发展需要,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优势,牵头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组团帮扶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基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三擎驱动”,走出了一条既有助于强化和落实自身帮扶责任,又充分发挥各组团兄弟高校优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短短四年时间,孔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地由重点涉毒村转变为美丽红色村和打卡地。与过去截然相反的是,现在村里人都会一脸自豪地向外人炫耀说“我们村可是国家级传统村落”。

二、实施进展

(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

组团高校施展各项组合拳,使得孔美村在2019年率先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正式出列。孔美村在2018年便实现了“三无”:无新增吸毒人员、无新增贩毒案件、无制毒窝点。并成功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是揭阳市获此殊荣仅有的2个村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古村落”、“揭阳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村创建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牵头组团高校帮扶孔美村工作获得了社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帮扶工作近一年获新华社、广东卫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40余次,相关报道7次登上“学习强国”教育平台、1次获新华社专题报道、2次在广东卫视报道。其中《羊城晚报》于2020年大年初一在头版导读报道了孔美扶贫故事,新快报《广东扶贫特刊》用2个版面的大篇幅对孔美村从“涉毒村”到“打卡地”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入选了广东省脱贫攻坚特辑。由此,华南理工大学荣获了“揭阳市优秀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揭阳市十大创业青年”等。

(二)以党建为引领,扶贫先扶志

贫困村如何帮扶,特别是重点涉毒和贫困交织的村庄如何快速改变、重焕生机?组团高校发挥党建强校、党建育人的成功经验,确立了“以党建为引领,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始终将党建引领放在基础性战略性位置。组团高校帮扶驻村工作队成立了“组团高校联合党支部”,通过支部建设,共商共享优势资源,共建共荣贫困村发展。

一是实施“党建教育五个一”工程。联合党支部在各村实施讲一系列党课、看一部红色经典电影、重温一遍入党誓词、瞻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做一次志愿服务的“五个一”工程,进一步强化了党员身份意识,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结合村情社情民情,注重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和能谋善干的“当家人”,建立二级单位负责人直接挂钩帮扶贫困户工作机制,开展党员践诺亮身份活动,建立“一帮一”党员帮带贫困户制度,形成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机制,采取线上参会方式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参与集体决策搭建桥梁。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快速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发展。

二是发挥红色文化熏陶功能。借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优势,把进村的大路改造建设成为华工孔美党建之路,竖立一座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红色文化宣传栏;并在村口建造文化广场,树立标有“中国传统村落孔美村”的标志,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孔美村建造了图书馆和便民服务中心;邀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三下乡”队伍,为孔美村绘制党建文化墙和美丽孔美墙绘等;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党建专家定期为村民讲述党课和红色历史文化。组团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党建教育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党员拓展到群众,极大的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身份的认同感,用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取代了颓废消沉的白色文化。

三是注重激发广大村民的内生动力。首先,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坚决破除个别人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的现象,设立勤劳致富奖,通过奖励一批想干真干的村民,树立一种主动作为的正确导向,鞭策一撮等靠要的落后分子。针对孔美村地处潮汕地区、极为重视宗祠文化和族群关系等特点,集中各组团高校民俗、传播专业专家,制定了禁毒《村规民约》,由村中各房长辈在祠堂带头宣誓,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优势。其次,发挥组团高校宣传力量。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将禁毒宣传教育纳入村小学教学内容中,全面开展“禁毒拍手操”、“无毒巷”和“无毒家庭”等活动。再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组织各组团高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志愿者,对孔美村的古迹、古树、古风、古训等历史传统和人文地理进行全面梳理,修葺和完善村民视为魂之所系的宗族祠堂,组织修订族谱、谱牒、宗谱,帮助和指导建设停工近30年的民间信仰建筑,用优良的祖训家风和传统文化浸润村民心灵,唤醒生活信心。其中,“清溪祖祠”“辅臣公祠”被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打造美好孔美的发展蓝图。发挥组团学校多学科专业优势,为孔美村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为村民展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该规划还获得了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特等奖(全省仅三个,排名第一)。

(三)以基建为抓手,建设美丽打卡地

组团高校尽锐出击。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派出程建军、叶红、李彬彬等建筑、设计学科高级人才近百人次;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派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技能培训等学科专家近50人次;华南理工大学协调各方资金,仅2019年就投入约41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超1000万元。完成了村口湿地公园、党建文化长廊、党群服务中心、河堤景观、学校面前工程、党群服务中心前太阳能路灯等15个项目。利用新农村资金约1200万元,建设了约3.6公里的村道、约6公里的巷道,完成了雨污分流、环保公厕等项目的建设。

如今的孔美村一改以往涉毒村的颓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纯白色的党建服务中心犹如灯塔一般指引着孔美村前行。村中随处可见连片的稻田和色彩斑斓的格桑花海,村口湿地公园已然成为了新的打卡点,游客络绎不绝。村中道路宽敞平整,良田美池、屋舍俨然,古朴的祠堂、历史悠久的古民居随处可见,实现了古景与新气象的完美交融。现如今,这一古老的村落已重焕生机。

(四)以产业为核心,用组团式帮扶的加法,发挥组团高校的乘法效果

组团高校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精准对接贫困村需求,补齐高校扶贫资源供给侧的学科专业缺口。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养殖等优势、南方医科大学医学与中草药种植利用等渠道和资源、华南师范大学人才培训、教育扶贫等底蕴和经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技工培训、弱劳动力就业培训等特色,整合各项资源,凝聚工作合力,发挥组团高校的乘法效果。

华南理工大学发挥顶层设计优势,为孔美村打造了“大米+仙草+屋顶光伏发电+山苍子”的综合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专家优势,现已完成了130K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可稳定增收20年,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依托华南农业大学“软华优1179”、“软华优6100”等优质高产水稻、玉米和南瓜种子,打造了“孔子美香米”品牌产品,目前累计产值已超100万元。依托南方医科大学中草药种植资源优势,实施了70亩仙草种植项目和10亩山苍子种植项目,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以上,带动邻近的鳌江镇山栗村、康美南药种植基地等兄弟贫困村相继种植仙草以及山苍子等中草药。

(五)以教育为长效机制,建立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

教育扶贫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也是组团高校发挥教育优势,给予直接支持的重点。

华南理工大学为孔美小学和周美小学全体学生捐赠了2套夏季校服和2套冬天校服,组织二级单位和教职工对口认助84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1000元,发动有条件的教师和校友大力资助特困学生,切实让村里的每一位不同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不愁没衣穿、不愁没学上。华南理工大学组织孔美村43位小学生到广州开展3天2晚的冬令营活动,各组团高校志愿者踊跃参与,并定期捐赠文具和体育用品等;协调广州晓教育集团与孔美村两所小学签订了3年的奖教奖学金资助协议,并捐赠460个书包及其它教学物资等。各组团高校实施“伴你同行”大学生教育结对帮扶项目,为孔美村留守贫困儿童提供线上陪伴和家教服务。2020年疫情发生后,各组团高校第一时间为部分急需的贫困学生发放了华为平板电脑用于网络授课,想方设法帮助小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依托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教育扶贫、人才培训、贫困人口再就业培训等资源,为孔美村弱劳动力人口和无劳动力人口提供了培训,使之实现再就业,为变“输血”为“造血”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三、主要特点

(一)组团高校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

结合现实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规划,组团高校成立了“组团高校脱贫攻坚协调中心”,并于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脱贫攻坚和优质资源对接会,5所高校驻村工作队欢聚一堂,分享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出自身帮扶村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需求,与会工作队分享所在单位的优势资源及成果等。

为推进组团帮扶工作,建立了一套“五个一”的协调合作机制:每个驻村工作队指定1位信息联络员,及时沟通,互补有无;每年组团高校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联系组团高校做好资源保障和具体工作实施;每季度召集驻村工作队到帮扶村庄中考察一次,及时了解组团高校帮扶工作的进展;根据各组团高校学科特长,每年驻村工作队组织一次专家下乡,为贫困村解决发展问题;每年统一组织一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二)组团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学科优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五方共赢

五所高校联合打造的“造血式”扶贫的高校组团模式,充分发挥了不同特色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了“共赢”,助推了广东省脱贫攻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A类高校优势平台,做好倡议和规划,主导资源匹配方式,牵头引领高校联盟,助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2.发挥院校特色。充分发挥五所高校不同资源特色,华南理工大学做好村落整体发展规划,华南师范大学加强教育扶贫,华南农业大学加强农业扶贫,南方医科大学加强健康扶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加强技能培训。

3.组建专业队伍。针对不同贫困村不同的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做到“对症下药”,确保每个贫困村的帮扶队伍涵盖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实现了多元化帮扶,为脱贫攻坚“注魂赋能”。

(三)组团高校紧扣“造血式扶贫”主线,强化集约思维,打造产业集群

紧抓“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工作主线,立足特色资源深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把“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使产业扶贫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稳压器”。

1.优化种植结构。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特色优势,为五个贫困村引进“软华优1179”、“软华优6100”等优质高产水稻和玉米、南瓜种子,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高值高效作物,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健全带贫益贫机制。

2.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加大对现有光伏扶贫电站的运营管理,实现光伏电站最大收益,合理安排村级光伏电站收益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攻坚。

3.打造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要充分挖掘贫困村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独特性,打造本地旅游业的亮点,树立旅游业响亮品牌,让好风景变“好钱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四、成效经验

(一)一起来,更精彩。脱贫攻坚只唱“独角戏”,解决不了大问题,“集体舞”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通过建立起组团高校协调合作机制,挖掘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发力推动,共同攻坚克难,将几所贫困村帮扶工作纳入组团帮扶“一盘棋”来谋划和推进,构建了华南理工大学牵头统筹、各组团高校分工合作、组团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二)拿出一份资源,收获5份成果。长期以来,单一高校定点帮扶单一贫困村存在资源单一、优势难以维系、扶贫局面难以全面拓展的问题。然而,经过组团帮扶之后,各组团高校共享优势资源,在不增加组团高校成本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扶贫格局。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内部挖潜方案。

(三)千难万难,找对路子就不难。在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面前,组团学校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核心要义,坚持先谋后动,不盲目出击,摸清弄透组团帮扶村庄村情民情,切实找准症结所在,结合各组团高校自身优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符合贫困村实际需要、得到当地广泛好评的定点扶贫之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好成效。

五、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的考虑

(一)全面总结组团高校帮扶的成功经验,分析高校优势互补的优缺点,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各高校进行组团帮扶,探索推进跨地域、跨高校、跨学科的合作,用组团的加法,发挥帮扶的乘法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组团高校的合作机制、利益分享、成果分享等,在下一步乡村振兴中,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特点,自由组团,自主选择帮扶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