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记者:张硕 报道员:张辰)
新华社石家庄10月6日电(记者张硕)一片片巴掌大的桲椤叶在抹上玉米淀粉糊和馅料后,被对折粘合成一张张桲椤叶饼,经过剪刀简单修饰后,就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元宝”。在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的“木兰食品”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为来自各地的中秋国庆订单而忙碌着。
“从9月中旬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加班,目前单日产量已经从1.5吨增加到了3吨。”企业负责人杨桂云说。
在秦皇岛长城沿线的村庄,一直有端午吃桲椤叶饼的习俗。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桲椤叶饼也不再局限于端午节,成了一道特色小吃。
“村里老人说,吃桲椤叶饼是我们浙江义乌的那些祖辈们在这里留下的传统。”杨桂云一边同工人一起制作桲椤叶饼,一边告诉记者。
明隆庆元年,边关告急。为了抵御不断犯边的北境强敌,朝廷紧急将戚继光调往北方,担任蓟镇总兵,肩负拱卫京师的重任。随戚继光一起北上的,是他抗击倭寇时在浙江义乌招募训练的“义乌兵”,史称“戚家军”。
当年究竟具体有多少“义乌兵”随戚继光北上已不可考,但仅在秦皇岛境内223.1公里长的明长城沿线,就有158个自然村有“义乌兵”后裔聚居。杨桂云所在的浅水营南村就是其中之一。
四百余年后,昔日硝烟早已不复,只剩下雄伟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之相伴的是漫山遍野的桲椤树。
桲椤树学名槲树,广泛分布在长城沿线的山坡上,树叶宽大柔软、清香无毒。相传,守卫长城的“义乌兵”因为思念南方的粽子,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食材,所以就地取材发明了桲椤叶饼。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吉羊说,桲椤叶饼是秦皇岛长城沿线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是南方的粽子和北方的饺子之间的一种结合,体现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
杨桂云展示制作完成的桲椤叶饼。(采访对象供图)
数百年来,“义乌兵”后裔在长城沿线村庄繁衍生息,虽然口音与习俗均已发生巨大改变,但食用桲椤叶饼的习惯一直沿袭下来,成了连接自己和祖辈们的纽带。
多次创业失败的杨桂云,2005年从当地百姓熟知的桲椤叶饼中发现了商机。她想把这个“山野小吃”变成致富饼。
不过,推广桲椤叶饼的过程并不轻松。“创业时为了节省成本,都是自己一个人去采摘桲椤叶,不知从山上滑倒过多少回。”杨桂云说,在各大饭店推销桲椤叶饼时更是处处碰壁。
凭借顽强的坚持,杨桂云终于成功打开市场,把原本默默无闻的桲椤叶饼摆上了当地饭店的餐桌。经过多年发展,杨桂云的企业销售额在2019年达2100万元,产品也由最初单一的桲椤叶饼发展为黏豆包、野菜团子、杂粮窝头、扇贝饼等十多个种类。
“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如今杨桂云的企业不仅长期吸纳30余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200户农民发展种植业,平均每户年增收1500元至2000元。
今年64岁的浅水营南村村民赵翠云长期在家务农,此前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也仅为4000到5000元。十年前她来到杨桂云的企业制作桲椤叶饼,如今每月工资2000元,既能照顾家里,地里的活也不耽误。
随着杨桂云事业的成功,桲椤叶饼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当地长城特色美食的一张名片。秦皇岛境内各长城沿线的农家乐纷纷推出桲椤叶饼,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山野小吃”成了游客们的必点美食。
杨桂云计划借助网络直播,把秦皇岛的长城美食推广到更多地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桲椤叶饼卖到浙江义乌去,让这个特色小吃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与义乌新的纽带。”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