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12月12日讯(记者 俞雯祺) 在前些天的雾霾天里,数千根烟囱依旧持续排放烟尘,让“甲鱼大户”的海宁和余杭临平深处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不过,这种“人为制造的壮阔景象”在明年之后,将在海宁彻底消失。

据统计,嘉兴甲鱼养殖占全省50%左右,其中海宁占比最高。作为甲鱼产业的“领头羊”,海宁在全省率先打响了温室甲鱼养殖的治污攻坚战,通过一系列补助政策,让当地养殖户积极配合关停甲鱼棚,转型走上“生态农业”致富之路。

黑色的养殖棚边上烟囱林立,在雾霾浓重的日子里饱受诟病

最赚钱的产业变成环保短板

海宁曾投1000万治水打水漂

海宁市90%以上养殖量集中在许村镇,该镇养殖面积约302万平方米,有2500多养殖户。养殖温室甲鱼甚至成为一些养殖户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许村镇塘桥村一养殖大户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养3亩地的甲鱼一年能净赚超过30万元。因为盈利高,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甲鱼。”

前些年行情好的时候甲鱼养殖让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然而,养殖温室甲鱼虽然收益丰厚,但也弊病不少:河床淤泥严重,水质发黑发臭;废气排放超标、烟尘污染严重;农田土质遭到破坏,导致复耕成本高。

因为养甲鱼都要从外塘引水,河道里水质恶化会又直接影响到了甲鱼的质量。

2011年,面对日趋严重的水污染,许村镇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率先探索起了温室甲鱼养殖污染工程治理。

“当时,我们不仅邀请了外省的专家,还请了国外的专家,前前后后制定了5套方案,最后选了其中一套。”许村镇副镇长吴伟东告诉记者,这方面的治理在国内尚属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只能砸钱试点,一下子投了1000万。

以团结村的庙桥港为例,原本积淤严重得像个沼泽,但清淤后建立了净化池,河水一度变得清澈。但随着甲鱼塘的持续排污,超出了净化池的承受能力,污水和粪便再次溢出,河水又变回了脏兮兮的模样。

吴伟东说,由于养殖场地的分散性、养殖排水的无规律性、分散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综合治理方案很难收到实效。虽然几个月就清除淤泥一次,但还是不能达到污水达标排放。

在经历了水治理的重挫后,许村镇本想将抓手落在烟尘污染治理上,但隔壁余杭临平的失败经验让吴伟东领悟到,“源头不解决治污等于是空话”。

放眼望去甲鱼养殖鹏连成了片

今年行情差,每亩亏2万

政府推惠民政策关停甲鱼棚

许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政府一直想要关停整治,但让老百姓放着高收益不赚,乖乖地按“长远发展”停产或转产其实很难。

“大部分养殖温室甲鱼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因为养甲鱼每天只要工作3、4个小时,利润却很高,导致这批人有着‘慵懒致富’的思想。直到今年,因为市场价格大大低于预期,导致很多养殖户亏了不少钱,部分人停止了养殖,大棚空了出来。”

据了解,今年温室甲鱼的售价比往年低了三成,但饲料等成本的价格却不降反升,导致部分养殖户每亩地亏损2万元以上。

这次市场行情的波动,让怀揣着“关停整治”计划的海宁市政府看到了退养转产的希望。

今年10月,海宁市出台了《海宁市温室甲鱼养殖整治工作方案》,从以往的工程治理向源头截污转变,将温室甲鱼业退养转产列为深化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海宁市农经局副局长金伟民介绍,很多养殖大户参与了补助方案的制定过程,最终确定了以120元/平方米的补助标准实施清退,总清退资金涉及5亿元,全部由市镇财政拨款。

“针对空棚,我们率先进行了拆除,从而让农户尽快转产。针对今年还在养殖的农户,则给予一年左右的养殖周期,等这批甲鱼长大卖掉后,再引导其进行转产。”金伟民说。

林水荣去年才刚开始养殖甲鱼,今年就撞上了市场“低潮”,亏了不少钱。“光成本就要13.5元一斤,现在售价也就这么点”。在听说了许村镇正在实施温室甲鱼的退养转产,林水荣马上就签了约,他算了下,按照现有的补助政策,基本上能保本,明年打算转做生态甲鱼。

对于一些不想从事农活的村民,海宁市则通过发放《就业创业指南》、提供转业培训、举办专场就业咨询会等形式引导他们进厂务工。为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积极与企业沟通,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

按照规划,2015年6月底之前,海宁将对所有整治未能达标的温室养殖场予以关停转产。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温室甲鱼签约面积236万平方米,拆除面积10.24万平方米。其中许村已有2007户养殖户完成签约,签约面积近260万平方米,签约率达到78.3%。

资金补助“以棚治棚”

“鳖王”想改行做“花王”

关停甲鱼棚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的必选题。事实上,海宁也在想方设法地让所有养殖户转型升级,走上一条转产不减收的致富路,因此,就有了“以棚治棚”的政策

所谓的“以棚治棚”,就是鼓励农户拆掉原有的甲鱼棚,复耕土地后继续搭建塑料大棚,开展生态农业,种植蔬菜、花卉等,而政府将在原有的补助基础上,每平方米再补助20元。

拆除所有甲鱼棚后,长安镇金港村村民金飞飞决定试着种植大棚塑料。“养甲鱼我是能手,但说到种蔬菜,一点经验都没有,要向别人讨教。”

为此,海宁市与省农科院杨渡基地进行了合作,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答疑解惑,教授先进技术,帮助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作为许村镇塘桥村最大的养殖户,王春华一家都是靠着“甲鱼”发家致富。一进村子,王家人的小洋房就格外显眼。但对于温室甲鱼的关停转产工作,王春华却是最先带头拆除了4000多平方米的甲鱼棚。

“这几年,因为养殖甲鱼受了不少苦,特别是环境这块,觉得很有愧疚感,赚钱不能影响了子孙后代,所以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重新起步。”

这几个月,王春华和朋友在全国各地调研,最终确定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种植花卉。目前,他已经包下了长安镇415亩的土地,计划搭建30个塑料大棚,种植室内盆栽;未来,他还打算包下许村镇1000亩土地,再搭建70个塑料大棚。

手里拿着最新出炉的大棚规划图,王春华笑着说:“政府对于这个项目很支持,我有信心在三年内回本,五年内成为浙江第一花卉养殖户,制造一个合理的和辉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