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伴我陶然行

(九)渡人渡己,同乐同行

我爱散步在锦江岸上,

美丽的渡船实在令人神往,

每一桨翻起一朵花,

每一桨留下一串浪。

桨声里,不知送走了多少南飞的雁群,

桨声里,不知迎来了多少翠柳绿杨。

啊!如果没有你,江水怎能变得这样美?

啊!如果没有你,两岸行人只能隔江相望。

……

这首由时任贵州省铜仁一中校长的吴光权先生作词作曲的《渡船曲——献给光荣的人民教师》,在1987年9月的《贵州教育》封底发表后,立即在贵州省中小学校园广为传唱。歌曲中渡船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耕耘在三尺讲台的广大老师们的心。本世纪初,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举办课堂教学大赛,一位叫杜长明的语文老师夺得这场大赛的冠军,除了他素质优良教艺精湛外,他执教的课文《摆渡》也激起了评委们的共鸣。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史有为大姐打电话给我,要我撰文点评这节课。我欣然领命,一篇题为《摆渡他人,也摆渡自己》的教学短评一气呵成。我在结尾中这样写道:

诚如杜长明老师所说:“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时是渡客,有时是摆渡人。”但是真正把“摆渡”作为职业的却不多,教师就是其中的一类。这就要求我们:“摆渡”他人,同时也“摆渡”自己;“摆渡”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摆渡”他人。为此,必须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策略,与时俱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杜长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让我们都来学习、探讨,争做21世纪合格的“摆渡人”。

在没有博客之前,我“渡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教两个班的语文就满工作量,获“渡”的学生也就100人左右。能够经常切磋交流的同行也就本校教师而已。记得1999年春天罗湖区评选首届学科带头人,赛课在桂园中学进行。我抽到的是第三节课,我就去得晚了一点,该校管电教设备的女老师问我等会要不要用电教设备,我说要用。她就责备我,那你怎么不早来一点?人家上第四节课的老师早读时就来调试电教设备了,你上第三节课的人现在才来。我明白她是为我好,但是她的态度也太率直了一点。心想我到贵校来上课,怎么说也算是客人嘛。你对我这个态度,是不是有点不太合待客之道?轮到我上课了,我抽中的课文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那堂课上得风生水起,学生全身心投入,表现极佳,师生配合默契,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桂园中学那位心直口快的电教设备管理员对我说:哇塞!你的课上得太好了!我一定要去对那个高个子(罗湖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周启泰)说,让你当学科带头人。你不当带头人谁来当带头人?带头人非你莫属!她又问,老师你教几个班?我说教两个班。她一听就极为不满,说,你这样好的老师怎么才教两个班呢?至少要教五个班!我笑着说,你想累死我呀?

说来惭愧,自从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后,我就只教一个班的语文了。不要说五个班,连原来的两个班都减半了。但自从有了博客以后,虽然直接“渡人”的数量少,但间接“渡人”的数量却增加了。我的博客面向学生的“学海导航”“人物彩照”栏目里的文章,既有学法指导,又是鲜活的下水作文。我执教班的学生爱看,其他班的学生、外校的学生也爱看。面向同行的“教学论文”“赋彩课堂”栏目,本校教师爱看,罗湖区兄弟学校的教师也爱看,甚至全国各地的同行都来浏览。“散文随笔”“闲情偶寄”“流金岁月”“楹联曲艺”等栏目里的文章,不仅师生爱看,非教育界人士也爱看。“鸿雁长飞”栏目则记录了我和全国各地新朋故交的往来问候和鼓励支持。为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平均每年听课评课100节以上,每听一节青年教师的课,就会写一则评课短文,肯定其亮点,委婉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如《抢占制高点——评程娟的信息技术课》:

程娟的这节课目标明确,授人以渔,用学生感兴趣的手机资费信息处理导入新课,明确任务:利用EXCEL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当学生掌握这一技能以后,还不忘点题:怎么见得你就是速算高手了呢?她又让学生用口算、计算器计算进行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EXCEL表格计算的速度果然惊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这堂课的亮点,对于验证计算机计算功能的强大、增强学生自信心,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效的。

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理智有余,激情不足。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可以多想点办法。比如可以举一些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在工农业、国防和科技领域的贡献,如神五、神六、“嫦娥”奔月等,这些航天器在远离地球数十万、数百万公里的地方还能按照科技人员的设计和指令精确运行,这都是得益于精确的计算,得益于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功能。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的应用价值?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电脑)早已进入家庭,怎样开发计算机的潜能?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计算技能?我们应该怎样抢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在科技时代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的动力所在。如果能考虑得周全一点,这堂课会更出彩。

又如:《化蛹为蝶——简评两节科学课》

沈菊老师执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课,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先播放“冰山融化”视频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依次观察“铁钉生锈”、“灯泡通电”、“木炭燃烧”、“蜡烛燃烧”等现象,引出“变化”这一概念,再以“有无新物质产生”为标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现象,此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呼之欲出,但是老师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在学生说出这两个概念以后,老师又作了两点补充:一是强调:最根本的区别是“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一是提醒:“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在这一强调一补充中,重点突出了,概念也更严谨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功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演示法的合理运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落实,都恰倒好处。诱之以趣,导之以思,启之于愤,发之于悱。圆满地结束了上半场。

如果说上半场还是“热身”的话,那么下半场就是“正式操练”了。这节课的下半场以练习为主,第一次练习是承上启下,由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第二次练习是突破难点:变化与性质的主要区别;第三次练习是巩固全课所学知识。教师则在练习中给予适当的点拨。最后小结全课,布置课外作业。在铃声中结束。

纵观这堂课的教学,有两大亮点:一是导之有方: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二是练之有序:讲完即练,讲练结合,由浅入深,突破重点,及时巩固并转化为能力。此外,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得到充分体现,教学语言干净利落,思路清晰,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上好这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方超老师执教的课题是《波》,他用声音的传递现象导入新课,但讲的不是物理学知识,而是电脑动画制作。这一开头非常巧妙,作为“画”题也非常恰当:简单、直观,难易度适中,切合初中学生学习心理需求。这堂课充分利用电脑系统进行教学,老师先作示范,一边讲解一边把操作方法同步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整堂课明显呈现三个阶段: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观察领会)——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回视察、个别指导)——学生呈现作业(教师检查验收)。下课铃响后,除极少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皆能完成。说明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电脑动画制作是当前最受学生欢迎的课题,她的时尚、实用对学生既是一种吸引同时又是难度较高、很难掌握的一种技能。方超老师的选题、选材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特意选用圣诞老人头像,可谓用心良苦。整堂课明显地体现了“任务驱动”的课型特征,演示法等教法的选择也得当。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显得粗糙,还可以打磨得更精细些。如先介绍一下电脑动画制作的意义(实用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对提早完成的优秀学生,或另加任务,或请他们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就不至于讲话、走动、上网找游戏、上Q聊天了,同时也更加体现教学的层次感。

沈菊老师的课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精彩的课,方超老师的课用“合格”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没有问题的。两个老师的素质都很高,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如果说两节课有什么差距的话,那么沈菊的课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而方超老师还是一只蛹。 任何名师的成长都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方超老师只要勤学苦练,坚持数年,一定会化蛹为蝶的。我们都期待着。

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的课有哪些值得青年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也利用博客把他们的长处彰显出来,供青年教师学习参考。如《盈门桃李笑春风——温永丰科学复习示范课赏析》一文,我把温永丰老师课堂教学艺术归纳为四个亮点:

1.高屋建瓴,如数家珍; 2.简明扼要,杜绝旁门;3.妙喻启智,渗透人文;4.从容不迫,温婉宜人。

罗湖区每年都要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也多次被邀请担任大赛语文科评委。每次比赛结束,我不光是现场点评,还将评语挂上博客,让全区的语文教师都有机会分享我对选手的评价。如《罗湖区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述评》:

参赛的十五个选手导之有方、练之有序、学之有效,不仅是一堂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更是一堂堂春风化雨的“做人”课。“文以载道”这一原则,在这次大赛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这次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都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教学策略和艺术,或诱之以趣;或激之以疑;或动之以情;或诵或歌;亦庄亦谐。崔冰的课高潮迭起,势如破竹;欧阳明慧的课明快流畅;韵味悠长;邓月芬的课节奏舒缓,从容不迫,如同散步;周子环的课有一股“咬定诚信不放手”的执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多数选手都妙语连珠,为各自的课堂增色不少。如崔冰化用李白的诗:“羚羊木雕贵千金,不及万芳对我情。”欧阳明慧化用欧阳修的“渔翁之意不在渔”,邓月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散步》也如此。” 周子环在评价老信客时,说他“守信一生,失信一时,”进而感慨:“一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一指之疾,能伤数尺之躯。一件小时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既丰富多彩,又起到了警示的作用。郑碧云的“人是人,景也是人;景是景,人也是景。”既有哲理,又有禅意。章璇在读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时,不觉谓然长叹:“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使人动容。此类妙语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像朵朵礼花在课堂绽放,平添许多亮色。

同时指出他们大赛中的不足,1.结尾仓促。超过一半以上的选手在铃声响起时才结束讲课,或草草归纳,或匆匆“点睛”,或来不及拓展,或来不及反馈,或虎头蛇尾,或虎头没尾;2.缺少深度,功亏一篑;3.方法另类,易惹争议;4.语言欠规范或欠妥帖。

像本文开头点评杜长明老师的课那样,受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国家一级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委托,为获奖课、名师优质课撰写评课文章公开发表出来,那是更大范围的“渡人”。如:

六十年代有一本连环画《于文翠》,说的是一个名叫于文翠的文工团员,演《白毛女》总不到位,每次排练到“喜儿哭爹”的场面时,她不光哭不出来,反而还忍不住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她自己也很苦恼,央求导演在正式演出时拿根棒子打她一棒,兴许就能哭出来了。聪明的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她去体验生活,在贫苦佃农张大妈家,于文翠听了大妈的血泪哭诉后,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以后再演“喜儿哭爹”时,她的脑海里便出现大妈母女被迫上吊的悲惨场面。仿佛自己就是喜儿,就是大妈那早夭的可怜的女儿。她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台下观众个个热泪盈眶……

品读了唐江澎、朱红彪两位老师执教的诵读课例《生命的意义》、《门槛》,觉得他们对学生的诱导就像那个聪明的导演对于文翠的诱导一样。这两节课都立足于读,致力于悟。学生理解不到位,则让其评之思之,教师则在旁启之诱之,或分析角色,或换位体验,创设情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步走进课文,学生由“众笑”到“沉默”到“满含热泪”,领悟的层次也从“感受”到“理解”到“共鸣”,情感上受到了洗礼,认识上得到了升华。这两节课例给我们的启发是:诵读的出发点是学生的“读”,目的地是学生的“悟”,教师的“导”和“促”则在其中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其“导”之高明、“促”之有方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和借鉴。

(详见博文《想起了“于文翠”》)

“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一般的语文老师遇到这样的提问,通常会这样回答:屠户者,市井小民也。要写一个势利的市井小人,把他写成屠户是最好的选择。而王君却不满足于回答到这样的层次为止,她抓住学生的这一问,整合了三部学生学过的剧本和看过的电影,编织了三个问题回赠给学生:

魏敏之为什么是一个农村小姑娘?

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

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

他们的身份特别在哪里?为他们设计这样的身份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对三部作品的回顾、讨论,发现:农村小姑娘的身份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钢琴师、速递员的身份便于展现作品的主题。综观这堂课,有三个亮点:一是问一赠三,投石激浪。以学生提问为抓手,回赠学生三个同样性质的问题,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对文学创作规律性的探讨;二是举三证一,启愤发悱。教师精心设计的三个问题目的无非是要证明文艺创作中的一个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不能由老师说出来,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王君的高明之处就是决不越俎代庖,而是巧引轻拨,启之于愤,发之于悱,引导学生把主人公的身份问题同作品的情节、主题联系起来思考,诱导学生得出结论:人物身份的设计,是服从于展开情节和表现主题需要的。三是举一反三,由一知类,上述三个问题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即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去设置情节去安排人物身份,是作者为他们量身订做的。于是,王君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拓宽视野:《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周渔的火车》中的周渔、《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这一系列鲜活的人物无不用他们的身份证明刚才同学们得出的论断。整堂课,学生的思维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显示教师导之有方。

(详见博文《举三证一勤编织 巧借身份说典型——评王君影视鉴赏整合课例》)

除了点评获奖课例和名家课例外,我还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和体会写成论文《琢磨璞玉,利我前行》《一半是交流,一半的切磋——谈听课评课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师道》等杂志发表。

从教三十多年来, 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我的即兴点评比我上面挂出来的文字精彩多了,没有博客前即评即丢,有了博客以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整理挂上,事后也就不了了之。我的点评有时还是从同行的教育博客中看到的:

2010年11月26日,我随东莞市语文骨干培训班成员前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考察、学习,罗湖外语学校欧阳明慧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罗湖区教育局杨建华老师做了点评。

欧阳明慧老师的课堂学生活跃、师生互动充分,称得上高效课堂,欧阳老师对整个课堂调控自如,游刃有余。课堂教学富有新意,让听者耳目一新。

杨建华老师评点欧阳明慧《记承天寺夜游》,杨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以灵动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全面而细致地对欧阳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不溢美,不隐恶。听之如沐春风,让人感觉好像不是在评课,而是享受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认为欧阳明慧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一堂优质课;杨建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评课。

(东莞市寮步宏伟初级中学 黄文韬)

尽管很多点评现在已无法用文字再现,但是毕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校现场发表过,精彩过,惊艳过,职业生涯也不算虚度。早年的学习性的听课评课,是“渡己”,盛年以后的诊断性、指导性听课评课,则是“渡人”。而博客的出现,就像本文开头吴光权校长比喻的渡船,载着我和我的学生、同行、同事,让我在享受“渡己”和“渡人”的双重快乐中,和我的学生、同行、同事一路欢歌,一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