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为进一步畅通民意、广聚民智,使市委工作部署更好地回应群众期盼,9月11日,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邀请广大市民和网友共答“十道题”。

活动开展以来,网上反响强烈,各类留言逾千条。现筛选芜湖十位市民具有代表性的留言,整合一篇“万言文”,“联答”单书记提出的“十道题”。

这十篇答题文章都是经过了一定的调研和较为深入的思考,每字每句情深意重,一言一策用心良苦,热盼能为芜湖高质量发展贡献点滴启发与力量!

芜湖五年成就,怎么看?

2016年9月召开市第十次党代会,五年接力,芜湖经受了特大洪水、新冠疫情等一场场大战大考,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成效,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题人:芜湖潇潇(经开区企业员工)

芜湖这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耳目一新。大开大阖的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应对特大洪水、新冠疫情等一场场大战大考时的从容有序,“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紫云英人才计划”等创新举措的组合出拳……这座城市在创新与坚守、飞扬与沉淀间“张弛有韧”,迈上了“芜湖,起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芜湖的创新发展既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也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复杂大背景下的改革创新,有时并不总是“另起炉灶”或“另辟赛道”,而是能够立足城市定位和特色,持续发掘已有优势的新战略价值,实现融合发展和拓宽赛道的“进化式”创新。

以产业创新为例,我市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一直继续做深做透优势支柱产业的“进化”升级,在人才引进、企业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上给予精准支持,助力奇瑞、海螺等一批龙头企业“再上台阶”,使它们成为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发明专利等创新资源集中的高地,成为走向全球市场的“芜湖名片”。

相信在下一个5年,芜湖不仅能够涌现出一大批活力奔涌的中小企业,也会多几个参天而立的世界级品牌。

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城市建设有辨识度,彰显了“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城市特色,让芜湖形象与众不同。

高铁贯通,长虹飞架,机场梦圆,加上十里江湾、芜湖古城的陆续建成开放,整个城市的筋骨拉开了,气质舒展了,从过去玲珑有致的“小家碧玉”变成了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

愈发便捷的外通内联,富有魅力的文化底蕴,都促进了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让城市更有活力和吸引力,也将加快推动芜湖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和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

对标先进,差距在哪里?

直面问题,方可解决问题。“学习合肥、追赶合肥”“对标沪苏浙、勇于争一流”,与这些先发地区相比,您认为芜湖的差距在哪里,工作短板是什么?

答题人:吴真(著名自媒体撰稿人)

纵向看,近年来,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和良好成绩。横向比,最近几年,芜湖市与合肥、沪苏浙的差距却在日益拉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投资额度等“硬”指标上,而且表现在城市功能、配套环境、发展氛围等“软”实力上。但说到底,差距体现在“人”上、短板体现在“干部”队伍上。

一、历史逻辑

回顾21世纪以来的芜湖发展,芜湖的干部队伍以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闻名,在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经营城市中创造出很多芜湖做法、“芜湖模式”,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群众的拥护,也被全国各地借鉴和学习。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当一部分干部心中产生了厌战思想、畏难情绪,小富即安、小胜即满。一些人觉得差不多了、该歇歇了。一些人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还有一些人觉得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超过合肥,拼什么呢。也有一些人觉得反正都拿这么多钱,何必那么积极。甚至有些人觉得干多错多、不干才不错。

毛主席讲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以前芜湖发展得好、发展得快,主要是干部的因素。现在芜湖发展慢了、差距大了,主要是干部的原因。

二、理论逻辑

不少群众普遍反映,现在芜湖的部分干部队伍缺乏一种敢想敢干敢冲敢拼的精神,缺少一种能挑担子能干实事的状态,缺失一种善想办法会解难题的气质。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符合城市的需要。

从理论上分析这些问题,有很多原因。比如,制度上,没有设计出合理的奖勤罚懒机制。文化上,商贸城市自古就有既能吃苦耐劳但却小富即安的思想。经验上,前些年的工作方法和办法用顺了手,面对发展迅速的时代,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状态上,成绩反而成了负担,放不开手脚、打不开思路。但最主要的,是精神上、信仰上的原因,是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

三、实践逻辑

要破解发展难题、重塑干部作风,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开展深刻的教育活动。要开展深入的、有实效的、有具体措施的思想解放讨论。仍然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让科级评价处级、让处级评价厅级。提提领子、扯扯袖子,提高全体干部的担当意识。彻底扭转不做事、不担责的风气。

二是形成一些固定的赶超制度。如,遴选部分新任的部门、县区和街道副科级以上干部,通过各自单位的招商渠道,到合肥、深圳的企业去挂三个月职,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再如,将早餐会制度进一步优化、延展,所有部门和县区主官都要践行“一线工作法”,直接和企业、群众交流。让企业家和群众来提出发展要求、布置发展作业。

三是打造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政务、数据城市建设,把一切政府工作都分解出来,让人民群众来评判工作成果、衡量工作内容。让人民群众事前知道工作方向、事中参与工作监督、事后进行工作评估。像这一次答“十道题”一样,改变闭门造文件的坏习惯,树立开门定政策的作风。

只有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激发全市干部的创业精气神,才能谱写建设新芜湖的宏大历史篇章。

副中心,怎么建?

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芜湖发展新坐标新定位,芜湖起飞,未来可期。请您为建设副中心支个招。

答题人:沈正赋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第一,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安徽,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理应是政治中心。放眼全国其他非省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比如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等,都是所在省份的经济发展中心。

芜湖市的GDP一直位列全省第二位,无论是历史上的业绩,还是今天的成就,芜湖在安徽具有承担这一角色的优越条件和天然资质,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核心圈和桥头堡。因此,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芜湖市当前和今后的主要抓手和发力点。

坚持内引外联,强化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瞄准和对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动出击,抢抓机遇,占领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把芜湖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培育全省文化娱乐新中心

芜湖既然把城市形象宣传定位为“欢乐芜湖”,就应当挖掘并发挥悠久历史文化的优势,比如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西方建筑文化、全国四大米市、明清时期徽商经济与文化的发迹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等,以及当今方特乐园、鸠兹古镇、芜湖古城、雕塑公园、十里江湾、松鼠小镇等旅游园区兼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再加上各县区已有的特色文化小镇,不断开辟影视基地等新的高端文化景区,连点成线、成片,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把芜湖打造成为皖南乃至全省的文化娱乐新中心。

第三,构筑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

投资热土和高端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两大动力因素。为了进一步拉大城市建设骨架,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芜湖可以在城市的发展框架上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目前,芜湖市东向发展已到湾沚区,北向发展已接近马鞍山市的当涂县,南向发展已到繁昌区和南陵县,西向发展已经布局到相对独立建制的无为市,只有隔江相望的二坝、大龙湾一带发展相对滞后和具有可资开发的资源,而且该地离市区较近,具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建设空间。芜湖完全可以向武汉市学习,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开放长江两岸。

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推进江北大龙湾建设步伐,尽快打通大工山路过江隧道和新市口二号轻轨线过江通道,吸引本市和长三角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驻大龙湾地区。

尤其是吸引和加强区一级政府、高校、中小学校、医养结合中心、新兴科技企业等在大龙湾地区的规划和布局,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芜湖就业和创业,使之成为芜湖市经济和文化新的增长点,力争成为芜湖市可持续发展新的空间、人才集聚高地和城市建设亮点。

人民城市,如何彰显人情味、烟火气?

前不久,我市召开人民城市推进大会,直面城市“交通拥堵”“工期拖延”“马路拉链”等突出问题。您认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应该干哪几件群众拍手称赞的事?

答题人:马小平(资深媒体人)

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应该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芜湖的城市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长江三桥的通车、十里江湾公园的建成、城市轻轨的即将开通,都为城市形象增色不少,有力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但毋庸讳言,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交通拥堵、工期拖延、“马路拉链”等突出问题,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颇多不便,也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大打折扣。

造成以上“困局”,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人为因素(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高、大型项目施工组织经验不足、执行力和协调能力不强、监管监理、相关责任追究和奖惩措施不力等)占了主要部分。建设人民城市,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破解交通拥堵,必须构建道路交通全市一盘棋的格局。将建设“过程”中的封路、改线的几率降到最低、时间缩到最短。对必须封堵的路段,要提前做好分流预案并适时增加警力,尤其是早、晚两个高峰时段。以最大限度减少拥堵。

第二,破解工期拖延,资金衔接当属首要之务。与此同时,建立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挂牌公示制度,实行靠前指挥。依法依规进一步明确项目逾期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乃至法律责任,切实提高合同履约率,营造“不能‘拖’、不敢‘拖’、‘拖不起’”的外部环境,从根本上终结拖延工期现象。

第三,破解“马路拉链”,所有地面和地下项目必须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调度,统一验收交付。杜绝无序建设、反复开挖、重复施工、劳民伤财的乱象。

以上各项建议应纳入“市长上路”现场办公的内容,并形成长效机制。

人民城市建设的另一个命题就是彰显人情味、烟火气。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工作人员,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认真记好“民情日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

将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面向区域内群众开展服务;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推进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比如,增加就业,可考虑适度放开夜市经营;增加对实体商业的支持力度等。关注教育,一手抓校外教育培训乱象整肃,一手抓民办教育收费规范,切实为学生减压、为家长减负(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敢问路在何方?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请您谈谈芜湖如何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聊一聊广大农民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心里话。

答题人:沈剑(南陵县许镇镇许镇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以镇域思维联动发展,加速农业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开局之际,如何做好农业提质增效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在紧抓“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战略时,时刻把提质增效放在首位,操作上可以实行镇实施、村参与、集中连片发展,避免村各自为政、同质化高,因市场弱势造成“村村开花”却最终难以结“果”。

集中连片发展可以有效地引进新的品种、新的生产技术,同步申报公共产品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使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具有很强的价格主动权,真正做到丰产丰收,有力拉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以党建做优公共服务,传递乡村振兴的温度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是核心。

因此,我们必须把民需民盼作为党建工作的“风向标”,从老百姓养老、出门办事等民生小事入手,强化阵地保障,坚持建用并举,村、社区要建成功能齐全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不断延伸党建触角,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以“小社区”体现“大党建”,以“小网格”实施大服务。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着力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饮水、用电等问题,是目前影响乡村振兴的明显短板。

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村民主体原则,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和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动民生工程,继而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引入社会资本加强改厕后期管护工作,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将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宜居的新型现代化农村。

加快打通城乡融合堵点,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以“互联网+社会服务”的模式,积极支持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领域发展,不断推进互联网医院、智慧学院、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等网络平台建设,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形成公共服务共同体,放大利用、共享复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抓改革促开放,营商环境如何优化?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我市推出了“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等系列创新举措,您认为优化营商环境还有哪些堵点痛点需要关注?

答题人:杨正毛(芜宣机场员工)

应当看到芜湖的营商环境一直都比较优秀,尤其是今年以来“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紫云英”人才计划等创新实践,都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也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获得感。

当然,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对标先进地区的服务标准,对标企业的需求,仍有一些堵点痛点亟待解决。

一是兑现政策要有大度心态

我市建立起“1+5+6”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但一些中小微企业和市属国有企业被挡在政策体系大门之外。有些政策设置的条件不够具体、兑现的流程比较复杂。

一些企业自我评估应该享受,但申请兑现政策时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可能一个部门认为个别条件不够,导致政策享受不到,让企业感觉到政府诚信不够。

建议出台政策的兑现标准要尽可能细化,让企业一眼就能看到是否能够享受。当存在模糊边界时,不能以解释权在政府部门就不予兑现,而是要本着“疑罪从无”“非禁即准”的态度,第一次予以兑现。及时修订政策,打好补丁,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真诚。

二是既要高度重视抓增量,又要统筹兼顾抓存量

很多政策的聚焦点、政府部门的注意力都在“双招双引”,领导也是特别重视招引工作,而忽略对存量企业的服务,很容易造成“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负面影响。

建议政府要统筹考虑,尤其是存量企业的扩产再投资、信贷融资、上市、配套产业链等方面给予高看一眼、拉扯一把,尤其是企业存在短期经营困难时,要及时雪中送碳,让他们更加坚定在芜做大做强的信心。

三是要营造公平正义的营商环境

政府经济职能部门要防止上热下冷中梗阻,提升基层一线人员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水平,努力让直接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成为行业专家。

政法系统要守住公平正义底线,防止司法过度干预经济领域,对企业家要慎用刑事手段。

另外,要规范中介、会计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行为,引入一批高水平服务机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共同服务好企业发展。

“一线工作法”,“一线”在哪里?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我们各项工作都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您认为您所在的单位“一线”工作在哪里?应该如何更好地践行“一线工作法”?

答题人:周蓬安(芜湖市税务局一级主办、著名博主)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税龄的税务工作者,深知税务机关的“一线”工作在服务纳税人。今年以来,我所在的芜湖市税务局采用传统加信息化的方式推进“一线工作法”,广泛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精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以传统方式做细做实 “一线工作法”

组织开展 “千名税干进千企”主题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协调督办,送政策、问诉求,通过开展走访调研,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宣讲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出谋划策、理清发展思路。

依托信息化拓展“一线工作法”

深化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依托税企直联互通平台做实做细包保服务。通过该平台 “实时提醒、精准推送、智能应答、办税引导、快捷交流、多维分析、决策支持、全程管控”为一体的征纳互动新模式,主动甄别符合享受优惠政策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精准推送税费政策信息和提醒提示,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集约化、专业化的涉税服务。

如何更好地践行“一线工作法”?

个人认为,除了建立便于收集百姓诉求的平台,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加强企业走访调研活动,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困难,主动作为,积极协调督办问题。

建议建立分级服务制度,安排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对口联系一到两家规模以上企业,协调解决企业涉税(费)及各类审批、监管等问题,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亲、清”服务水平,激发企业责任,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贡献力量。

“半城山半城水”,如何塑造城市高颜值?

芜湖素有“半城山半城水”的自然禀赋,请问应整治哪些突出环境问题,以更好地筑牢城市生态本底,让绿色成为芜湖最动人的色彩?

答题人:张靖(安徽殷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有不同的自然禀赋或天赋,也有不同的个性气质。城市建设的要义,不仅是规模的扩大、体量的增加、GDP排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优势,打造这座城市独有的个性、气质、魅力,塑造一个专属的“城市IP”,在国际国内城市群中有极高的辨识度、广泛的认知度和恒久的吸引力。

在内外宣传上,改变“融入长三角”的说法,尊重历史本源,高扬“回归长三角”的旗帜,重塑地方文化的自信。

在区域竞争、城市间竞争的格局中,芜湖须选准自己的“赛道”,坚持“既要比总量,更要比人均;既要比外型,更要比内涵;既要比当下,更要比长久”,紧迫而不失从容,提速而不失定力,彰显应有的底色和气度。

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三高城市”的价值追求,即“城乡高颜值、生活高品质、发展高质量”,真正建设成为“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上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皖江明珠”。

如何打好“山水环境牌、绿色发展牌”?建议围绕“四点”考虑:

一是创造亮点

就主城区而言,重点是如何重塑城市天际线。对滨江公园有必要结合历史人文资源、工业发展史、城市开放史全面升级,对因修建空中轨道线而产生的空间逼仄感,通过城市空间设计、立面改造来优化,把百姓口中“捆住城市的两条绳索”变成“城市上空的两条彩练”;做好城市入口处的自然景观设计建设,营造“绿色耀、芜湖到”的城市印象体验,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山水大客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