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推动脱贫致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探索、健全机制,不断完善“部—省—基地”三级联动的培训管理体系,进一步创新“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方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示范培训模式。为推动互学互鉴、互促共进,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了北京韩村河村、天津毛家峪村、辽宁大梨树村、福建兰田村、河南刘庄村、湖北南桥村、广东平甫村、贵州核桃坝村、云南大营街、甘肃前进村等10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示范培训模式,供学习借鉴。

北京韩村河村基地“知行合一”培训模式

北京韩村河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首都地缘优势,在十余年的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培训经验、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优化服务质量,坚持信心提振和能力提升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践指导相结合、集中听课与专题讨论相结合、“名教授”和“土专家”授课相结合,总结探索出了“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信心提振和能力提升相结合。每期培训班邀请北京韩建集团党委副书记为学员讲解韩村河创业史,组织学员参观韩村河村史馆、村容村貌等,引导学员提振发展精气神。同时,注重课程设置、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提高学员引领乡村发展的能力。

坚持集中听课与专题讨论相结合。在抓好课上教学的基础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创新设置了专题讨论、学员互动、专家论坛等内容,调动学员积极性,鼓励学员踊跃提问、讲述自己的故事,增强了培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坚持理论辅导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在抓好培训期内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训后实践指导。针对学员提出的当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社缺平台、缺团队、缺销售渠道等问题,韩村河村联合华北地区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辐射带动京津冀晋蒙五地共168家合作社加入,搭建起合作交流、互助共赢平台。

坚持“名教授”和“土专家”授课相结合。充分发挥首都人才高地优势,邀请国家部委领导和知名院校教授为参训学员授课,帮助学员丰富专业知识。同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支书”“土专家”“田秀才”结合亲身经历和一线实践传经送宝。这些特色课程深受学员喜爱,得到了一致好评。

韩村河村基地近年来累计开展培训100多期,培训近万人次。帮助清江椪柑、神农架百花蜜、陇州核桃等60余家农民合作社将其农产品在人民网“民货在线”频道进行免费公益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得到学员赞誉。通过培训,学员们开拓了眼界、转变了思想、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走上了致富路。

天津毛家峪村基地“1+3”培训模式

天津毛家峪村培训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强化培训服务,完善培训环节,创新培训管理,构建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条,形成了“1+3”人才培养和乡村发展双赢培养模式。

“1”是将人才培养和乡村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基地环境、资源优势,积极承办各地各类培训班,将培训经验植入本村旅游产业链条中。全村现有30多家农家乐配建培训教室,承接社会各类短期培训,把人才培养和村事业发展融为一体,呈现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联动互促的新格局。

“3”是强化三方面育人。一是服务育人。坚持一把手抓培训,由村支部书记负责总体部署,抽调党员骨干组成专职团队,做好教学设计和服务保障。建立完善资金使用、吃住行服务、班级管理等规章制度,不断改善教学和食宿条件,打造良好学习环境。二是培训育人。训前做好统筹谋划,精准选调学员,做好需求调查,科学设置课程、选聘教师,确保针对性。训中加强过程管理,坚持村书记开班授课,示范引领学员发展;聚焦学员关注重点,确定结构化研讨提纲,自创讨论记录本,提高效率;结合采摘、乡村旅游、农家乐设置现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后做好跟踪服务,组织学员开展产品推介展示和对接合作。三是管理育人。总结形成“四好”管理模式,即报到“接好人”,安排专车统一接送,确保安全性;培训“开好班”,开好管理团队预备会、学员预备会和开班动员会,打破传统预备会只讲制度惯例,加入感恩国学课,激发内生动力;交流“建好群”,建立学习微信群,方便互动交流;总结“存好档”,整理学员信息和培训档案,建立学员产业信息数据库,为改进培训和后续跟踪奠定基础。

毛家峪村基地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贫困户、基层农技人员等近3万人。培训带动了本村产业发展,增强了学员创业兴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搭建了对接互动的交流平台,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辽宁大梨树村基地“四级联动、共享互鉴”培训模式

辽宁大梨树村基地利用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经验输出,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辐射带动下,向辽宁省、市、基地三级借鉴先进经验,扩大培训覆盖面,共享教学资源和模式,形成了部、省、市、基地“四级联动,共享互鉴”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四级联动。积极与部级示范培训同频共振,将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实施的“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带动沈阳、辽阳、葫芦岛等市纳入市级计划,整体推动本省实用人才培养。大梨树村基地充分利用培训资源,积极承接云南、贵州、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农业农村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及大专院校、社会团体、部队等单位和机构的现场教学、研学等培训任务,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推进先进经验共享。组织省级培训基地到大梨树村基地学习借鉴培训模式、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培训基础设施等部级示范培训先进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开展省级实用人才培训,有效提升了省级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部分市也参考部、省两级培训模式,完成了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大梨树村基地的“干”字文化和以生态建设奠定绿色发展基础、以乡村旅游壮大绿色发展产业、以现代科技提升绿色发展效益的发展历程具有较强可复制性和示范作用。基地注重深入总结挖掘,打造了大梨树人创业路、万亩果园、十里运河、现代农业展示馆等现场教学点,让大梨树村的先进经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推进师资队伍共享。基地根据不同主题课程,邀请政府管理人员、产业专家、高校和职业院校教师、农业企业负责人以及优秀带头人等授课,组建部级培训师资库,目前共有21人。省级培训以共享部级培训师资为主,同时根据本级课程设置,增补优秀师资,实现了各级培训资源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大梨树村基地每年开展教学培训和实践活动培训超5000人次,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辐射和示范作用。很多学员参训后,成了产业致富的典型。

福建兰田村基地“三创融合”培训模式

福建兰田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闽南地区“爱拼敢赢”的创业创新精神,立足自身特色,强化示范引领,把创新精神、创业思路、创意思维融入培训之中,形成了具有兰田基地特色的“三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用创新精神激励学员。基地负责人兰田村老书记潘春来亲自给学员授课,向学员讲述兰田人如何通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将兰田村从“涣散村、落后村”建设成“文明村、富裕村”的发展历程,讲述每一次变革背后的艰难抉择、思想转变和理念创新,并把培育创新精神作为重要任务贯穿培训全过程,增强了学员的创新意识。

用创业思路引导学员。创业才能致富,兰田村从无到有实现了信息产业(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文化产业(动漫创作)、工业产业(30多家企业)、商业产业(沿街商业开发)、服务产业(物资回收和运输业)五大产业的突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培训过程中,兰田村基地组织学员参观各产业发展情况,让学员置身于浓厚的创业氛围中,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

用创意思维启发学员。发展离不开创意,兰田村从成功打造农村版阿里巴巴、“小牛”动漫到正在打造的闽菜配送中心、一元早餐品牌,将很多城里人能干的事转移到了农村,离不开项目研发团队的创意思维。兰田村将各项目研发团队骨干成员请上讲台、现身说法,向学员讲述创意过程,启发了学员的创意思维。

兰田村基地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全方位提升学员素质能力,累计培训4500余人次。学员通过学习兰田村的成功实践,深受闽南地区“爱拼敢赢”的精神鼓舞,激发了创业创新热情,转变了长期固化保守的思想观念,积极思考发展良策,创业和治村能力显著提升。

河南刘庄村基地“一联动、三注重”培训模式

河南刘庄村基地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探索创新,形成了部省联动,注重发挥榜样力量、注重拓宽发展思路、注重加强经验交流的“一联动、三注重”人才培养模式。

一联动:推动部省联动,实现人才培养扩面升级。参照部级培训模式,2011年起开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两级培训实行差异化定位、联动推进。部级培训着眼于转变观念、拓展视野;省级培训着眼于服务产业、提升技能。部、省两级培训共享优化师资课程,互鉴完善培训方式,实现良性互动。

三注重:一是注重发挥榜样力量,不断提高学员带动意识。积极创新史来贺事迹主题教学,设计安排主题授课、事迹宣讲、纪念馆参观、纪录片观看、刘庄新村实地走访、集体交流讨论等教学环节,通过听、看、说学习史来贺事迹,树立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拓宽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学员创业本领。按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特点,把学思想、学理念、学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围绕科技引领等主题安排现场教学点,帮助学员学习先进技术、开阔眼界;邀请优秀带头人与学员面对面座谈,引导学员拓展思路,提升创业能力。三是注重加强经验交流,努力打造学员创业平台。设计展示“培训班学员信息卡”(内容包括学员长处、优势以及需求和困惑),设立学员大讲堂,建立班级微信群,安排交流讨论,搭建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平台。每期选派1名厅属事业单位的处级干部全程跟班,了解农民需求,帮助解决问题。

刘庄村基地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5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学员树立了“敬业奉献,带贫致富”的带动决心,增强了“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的学习意识,搭建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发展平台。培训的学员中有近百名学员通过联合创业等形式,促进了产业发展。

湖北南桥村基地“三主、四结合”培训模式

湖北南桥村基地坚持目标主导、需求主训、学员主体的“三主”工作理念;坚持思想教育与发展理念相结合,需求挖掘与结构研讨相结合,特色课程与产业示范相结合,互动教学与跟踪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三主、四结合”培训模式。

在工作理念上,坚持“三主”。一是目标主导,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拓展视野、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挖掘提炼土老憨集团带动柑橘产业实现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经验模式,梳理基地和周边地区在基层党建、产业转型、品牌创建等方面教学资源,帮助学员学习思想、理念和方法。二是需求主训,坚持需求导向,训前做好需求调研和分析,并与教学设计、师资组织、主题研讨、现场教学、跟踪服务等紧密结合。三是学员主体,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通过预备会引导学员“三个忘记、三个转变”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随机分组、小组团建”“组建班委学员自治”“积分考核团队PK”,实现学员自我管理;通过互动和研讨式教学,调动学员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四结合”。一是思想教育与发展理念相结合,坚持接地气的经验传授师资和高水平理论教师共同授课,引导学员学习基地带头人榜样精神和产业发展经验,激发爱农学农务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发展理念。二是需求挖掘与结构研讨相结合,通过电话和微信调研学员需求,确定研讨主题,提炼核心观点,促进学员互动交流,组织专家现场答疑,推动教学对接。三是特色课程与产业示范相结合。发挥基地产业优势,坚持集团董事长亲自授课,围绕柑橘全产业链安排现场教学点,邀请基层党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和操盘手,现场交流互动,推广南桥成功经验。四是互动教学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实行换位式、启发式、座谈式、情景式、评价式“五个互动”教学,增进同学情、师生情和行业情。挖掘整合学员、教师、基地和主管部门资源,开展跟踪服务,帮助学员解决问题。

南桥村基地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通过“三主、四结合”培训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带头人学习兴趣,增强了培训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相长和资源整合服务。

广东平甫村基地“四个高标准”培训模式

广东平甫村培训基地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遵循学习规律,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员获得感,在培训服务、教学环节、师资建设、平台搭建上高标准、勤探索、求创新、务实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前延后伸,高标准做好培训服务。注重训前调研,了解学员现状、需求和问题,将调查结果融于教学设计,完善培训计划,形成专门教学方案,精心安排师资,做到因材施教。注重训后回访,逐班次进行电话回访,回访率达到85%;对重点学员分片区集中面访,面访学员超过500人。

二是深化内涵,高标准完善培训环节。创新培训模式,探索“一拖二”的教师组合授课模式。挖掘学员经验,找出共性问题、发展痛点、成长短板、成功案例,由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形成专有案例成果。深化现场教学,通过政府协调、有偿使用、独资建设三种机制,建设20多个区域特色明显、产业形态多元、可学习复制的现场教学点,形成“教学前基本介绍+现场重点讲解和互动+课堂深入研讨点评”的教学方式。

三是双管齐下,高标准建设师资团队。推动学员变教员,引导优秀带头学员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目前已有20名学员加入经验授课讲师团队。选聘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行业专家等100多人组建师资团队,引导师资多讲实例、少讲概念,多讲方法、少讲文件,打造接地气、实干型的师资队伍。

四是拓展功能,高标准打造多元化平台。建设培训基地学员农产品展示中心,举办对接会,促进共享资源、互助发展。为基地现场教学点建设提供规划和理念支持,推动教学点所在村庄发展。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承担周边各类培训,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平甫村基地成立以来,累计培养各类农业农村人才2万余人。通过培训、组织专家跟踪指导、建立对接平台,有力推动学员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基地也与100多位产业发展带头人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推动产业发展。

贵州核桃坝村基地“典型激励、产业示范”培训模式

贵州核桃坝村培训基地以学习传承老支书何殿伦同志“艰苦奋斗、创业富民”精神为思想内核,剖析推广本村茶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帮助学员树立信心、解放思想、拓展眼界,引导学员争做幸福农民,探索总结出了“典型激励、产业示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用“正能量”引导激励学员。从身边人、眼前事发掘“正能量”,引导激励学员。如通过组织参观村陈列室、组织观看反映何殿伦老书记先进事迹的《娄山好汉》《贵州人》《村支书何殿伦》等电视电影作品,使学员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

二是用“产业观”拓宽发展视野。核桃坝村的主导产业是茶叶,包括种植、采摘、制茶、包装、销售、物流等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组织学员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思路,引导学员借鉴核桃坝村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家乡产业实际,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收益。

三是用“村元素”灵活开展教学。核桃坝村万亩茶海里有一块振奋人心的宣传牌,上面写着“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这里是学员最喜欢去的地方。有学员讲,以前没有想过做农民幸福不幸福,但站在这个宣传牌前,心里就莫名地高兴。

贵州核桃坝村基地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200余人,培养出了一大批上手快、行动力强的优秀学员,很多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学员通过培训,在专家学者的授课中学到了先进理念,在创业者的现身说法中学到了创业思路,打破了长期固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云南大营街基地“因材施教”培训模式

云南大营街培训基地结合大营街社区的奋斗历程和发展经验,以提升理念、开阔思路和增强能力为核心,从课程设置、教师选择、教材配置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因材设课。在执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4大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设置结合云南实际、培训主题、参训学员而定。如现场教学按照培训主题、产业链条,选点布线、系统设计。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学员参观通海大树蔬菜标准文化园的规模化种植、抚仙湖环湖的生态治理以及红塔烟事博物馆的集成化展示,向学员展示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帮助学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打开思路。

二是因材选师。根据培训主题和学员实际,从农业农村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等机关单位选择教师,从熟悉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农民期盼和需求的业内科研院校知名专家中选择教师,从具有一定理论政策水平和农业生产实践辅导经验的基层农技人员中选择教师,从干事创业在基层、取得显著成绩、善总结会表达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中选择教师。

三是因材配书。根据云南省主导产业及培训专业课程设置,以突出实效为原则选编培训教材。为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培训教材以讲义和多媒体课件为主、购买教材为辅。围绕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三大系列通用精品教材,设置完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生产经营等课程,形成系列精品教材。

云南大营街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干部近5000人次。基地以自身奋斗历程和发展经验为现实教材,通过培训使参训学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扩充了信息、加强了合作。

甘肃前进村基地“五抓”培训模式

甘肃前进村培训基地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形成了抓“精”学员论坛、抓“实”产业对接暨产品推介会、抓“好”产业信息引导、抓“活”训后跟踪调研、抓“准”智力脱贫的“五抓”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一是抓“精”学员论坛。以“构建学员协同创业创富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举办学员论坛,引导学员紧紧围绕自身经验与发展瓶颈,共同探讨思路想法,最终达到“提出问题、集体解决,提出思路、集体研判,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目的。

二是抓“好”产业信息引导。充分发挥基地建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在农业创新成果展示中心和张掖绿洲现代农业展览馆进行现场教学,向学员展示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拓展学员视野,丰富创业致富理念,提升发展信心。

三是抓“实”产业对接暨产品推介会。坚持 “培训基地搭台,学员产业唱戏”,为每期学员召开产业对接暨产品推介会,搭建产业融合、学员合作平台,累计推介产品70多个,产业对接成功62对,促进学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四是抓“活”训后跟踪调研。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召开历届优秀学员回访座谈会,发放学员回访表,跟踪回访学员技能应用和产业发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五是抓“准”智力脱贫。对贫困地区基层组织负责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组织甘肃礼县深度贫困村负责人举行座谈交流会,组织深度贫困地区学员举办主题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思路启发、共同提高。对贫困户坚持扶技为主,通过理论培训+现场实操+跟踪指导,帮助掌握产业技能,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吸收到基地所属前进牧业就业,变农民为员工。

甘肃前进村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500余人次,为地方培训贫困地区人员600多人次。通过强化成果转化,参训学员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根据回访统计,80%学员有了新发展。

(农业农村部人事司供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