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_引进优质民办教育的利弊_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

高起点规划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_引进优质民办教育的利弊_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

在位于梅县区雁洋镇的富力足球学校,外教正在指导小球员训练。

富力足球学校供图

引进优质民办教育的利弊_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_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

位于梅县区程江镇的新民小学项目正全力推进施工进度。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最近两年,梅县外国语学校成为梅州炙手可热的学校,“进入梅县外国语学校就等于进入了梅州最好的学校之一”,这逐渐成为梅州学生家长的共识。这所建校仅3年时间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体的公办学校,高中录取分数线由2015年的580.7分上升至今年的843.7分,跃居梅州市第一批11所录取学校中的第三名,与第二名仅差0.1分。

这是梅县区坚持教育为先,找准突破口撬动教育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果,也是梅县区多措并举,全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破解学位刚需,提升办学质量,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构建起与梅县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以此为构建‘一城两带四组团’发展新格局凝智聚力。”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 张柳青 通讯员 刘洪桥 曾健锋 温锡良

强化特色教育擦亮各校“金字招牌”

2018年中考平均成绩876分,高出梅州市第一批招生学校最高普通生录取分数线11分;2018年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平均分位居全市第二;高三级179名学生参加2018年高考,本科上线151人,本科率达84.36%……近日,梅县外国语学校频频传来捷报。

走进位于梅县区新城西片区的梅县外国语学校,红绿相间的网球、足球、篮球场提升了校园“颜值”,别具特色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学楼因正值暑假少了学生的朗朗书声,安静地守护着校园,环境优美的环湖小树林是学生们的“外语角”。

梅县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于一体,拥有5000个优质学位的公立学校。自2015年正式对外招生以来,梅县外国语学校出色地完成了一级跳跃:今年中考招生录取分数线,跃居全市前三。“低分进高分出”,让该校在梅州教育界名声大振。

“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外语特长、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发挥特长,走出国门,为华侨之乡梅州促进与各地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我们的心愿。”该校校长陈建军如是说。

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同时,梅县外国语学校突出“外国语”特色教育课程。除了英语,还开设了日、德、俄、泰、印尼语等小语种课程,让学生“会听会说,能读能写”。“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程,入门教学先以中方教师教基础知识为主,初中后采用中方教师与外教相结合方式,每星期一节外教课。”梅县外国语学校英语组组长廖翠雅说,围绕课堂教学,老师们设计英语书法、英语讲故事、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演讲等课外活动,以此迅速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梅县外国语学校是梅县擦亮特色教育品牌的典型写照。富力足球学校突出体育特色教学;梅县区华侨中学体艺教育是该校一大招牌;梅县区高级中学是国家级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事实上,梅县区的每间学校几乎都有一块“金字招牌”。“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建设的基础上,培育各校教育特色,擦亮各校特色品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梅县区教育局局长冯治山说。

阳光体育和校园足球也是该区积极推进的特色教育项目。该区不仅开展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篮球、乒乓球等竞赛活动,努力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还以网点学校的建设为龙头,引进一批专业队和职业队的球员到梅县区中小学校担任专职足球教练,带动全区中小学校园足球水平的提升。

随着校园足球工作的推进,梅县区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球员和爱岗敬业的教练员。目前,该区共有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所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27所梅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各级赛场上,都有着从梅县区走出的孩子身影。

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梅县区还结合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全面建设文明校园。

“在小学抓好礼仪、礼节、礼貌‘三礼’教育、中学抓好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全区各校积极创新德育新模式。”冯治山说,如今,程江镇小的“三礼”教育、丽群小学的行为规范教育、宪梓中学的养成教育均取得良好效果,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初步养成。

新增6600个学位破解学位紧缺难题

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络绎不绝,人头攒动……位于梅县区程江镇的新民小学项目施工现场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项目正全力推进施工进度,学校办学规模为8个年级一共48个教学班,提供2400个学位,目前主体工程已封顶,进入外墙和内部装修阶段,将于今年9月交付使用。梅县区教育新建、扩建项目远不止于此,同样于今年9月交付使用的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分校建设项目也正在进行主体结构封顶砌体施工及相关预埋工作……

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一个地区的发展。随着梅县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区居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激增,随迁而来的适龄儿童也逐渐增加。据梅县区教育局调研材料分析,今年秋季,梅县城区小学一年级入学登记人数为5339人,按照招生计划,城区各小学(含教学点)计划开设班级92个,平均班额预计近60人,个别学校平均班额接近65人,根据城区小学各年级学生数预测,三年后城区初中学位也将面临紧缺情况,学位供需矛盾凸显。

如何更好地使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也是梅县区决策者思考的问题。梅县区准确抓住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从扩建提质发力,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扩容工程,增加优质学位供给,缓解学位供需矛盾,避免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以来,梅县区共投入18亿元新建、扩建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冯治山说,尤其是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资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而且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不俗成绩,成为梅县区教育品牌。

“为补齐短板,我们还制定了《梅州市梅县区未来五年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2)》,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使学校数量、学校分布、办学规模、服务半径更趋合理,促进城乡品质提升,同时通过部门协作、绿色通道等形式确保规划手续办理快捷高效。”冯治山说,以新民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分校为例,通过部门协作、绿色通道,缩短了各项手续办理时间,实现了顺利施工,两所学校均在9月新学期启用。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投入约1亿元,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新增学位5400个,并计划在新县城西片区规划新建一所2400人规模的初级中学,破解学位刚需。与此同时,除了政府投入外,该区还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引导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近期已与华师附属小学、华南学校、友华执信学校3所民办学校洽谈,将尽快动工建设。”冯治山说。

招贤纳才引智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

年初面向全国招聘50名重点大学全日制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到梅县外国语学校、高级中学任教;开展教师“结对子”帮扶活动,让特级教师为各校教学经验缺乏的老师“送教”;抓好“强师兴教”工程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力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办学能力和水平。一直以来,梅县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力量提升,保障了教育水平的节节攀升。

为了不断激活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梅县区积极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该区已面向全国招聘323名优质教师到中小学任教。今年暑假期间,还将招聘77名中小学教师到各校任教,为教师队伍增添新鲜的血液。

教师的成长事关教育事业的明天。近几年,梅县区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邀请国内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前来讲学、授课,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同时,还通过补助等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合法办学机构举行的学历培训。目前,该区参加学历提升的教师共有580人。

为了帮扶缺乏经验的教师迅速成长,梅县区积极开展特级教师与年轻教师的“结对子”工作,通过“送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区以多样化的方式来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梅县外国语学校教师陈琳在2017年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中信息技术组决赛中荣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梅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温荣华说,形式多样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让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持续学习,全面发展。

师资提升为优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而信息化建设则为课堂提供了便利,为学校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为该区实现现代化教育迈向坚实一步。

近年来,该区投入2亿多元用于改善全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推进各校信息化建设,实现“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目标。不仅加强硬件投入,同时加强软件和培训投入。将电子备课纳入教师评价体制,引导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动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为了让教师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梅县区积极开展教学竞赛、研讨、交流等活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

去年该区成功实现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目标。同时,还不断深化教育治理结构改革,不断完善学校考核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和发挥社会评价作用等,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是立国强市强区之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破解学位紧缺难题、突出特色教育等,可让梅县人民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也为梅县未来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冯治山说。

■记者观察

教育强区

推动梅县发展的“一盘大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硬环境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梅县区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扩建学校,并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质量稳步提升,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稳步提升,同时,学位供给不足、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短板也逐步补齐。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其对于城市的服务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基本的民生需求,已经成为梅县区产业发展引人聚人,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城市魅力,助推梅县区建设生态富民强区的硬需求。教育资源的凝聚也带动了社会各项资源的集聚。随着富力、锦绣国际、粤东医院等项目陆续落地,梅县逐渐成为凝智聚力的洼地,不断迸发发展新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首季度,梅县区10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科研创新、高新技术且附加值较高的8家企业(宝丽华电力、BPW车轴等)完成增加值6.61亿元,同比增长35.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约20个百分点。近年来,梅县在新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文化旅游、科研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

知识改变命运,良好教育提升就业、创业技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期面临的既现实又紧迫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梅县把教育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意义自然不同寻常。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注重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显然是新时代梅县推动“一城两带四组团”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富民强区的必要之路。当然,发展教育,走教育强区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但只要把教育列为首要民生大事,把教育放在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来对待,梅县的教育发展必大有可为,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数说

梅县教育发展

●梅县区现有各类学校60所(其中:完全中学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中心小学和直属小学28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宫、技工学校各1所),幼儿园114所(其中:区直属幼儿园1所、镇中心幼儿园19所、学校附设幼儿园18所、民办幼儿园76所)。

●全区现有在职教职工5304人,中小学生66263人(其中:普通高中8499人、中等职业学校2140人、初级中学13918人、小学41706人)。

●近年来,梅县区共投入资金18亿元,新建、扩建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