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猪(Jianlipig)因主产于湖北省监利县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监利猪中心产区为湖北省监利县,江陵、沙市、潜江、仙桃、石首、公安、江夏、蔡甸、嘉鱼等地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监利县位于北纬29o26’~30o12’、东经112o35’-113o19’,地处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腹地。地势平缓,西南北三面较高,中间低下,并向东敞开,呈撮箕形,平均海拔27m。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60天;年降水量1226mm,相对湿度82%;年平均日照时数1971h。主产区水资源丰富,南临长江,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东依洪湖,四湖总干渠横贯全境,河湖交错,水网密织。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一年二三熟,夏熟以小麦、大麦、蚕豆、油菜、绿肥为主,秋熟以稻、棉为主,黄豆、甘薯次之。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监利猪形成历史悠久,是在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选择培育形成的地方品种。据《监利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十六年(1752),就作为贡品上解京都,故又称之为“贡猪”。监利县属于平原湖区,产区群众素有“种洲田、养母猪”的习惯,历来把养猪作为主要副业,充分利用湖、港、洲、滩和堤岸上丰富的野生饲料,以青粗饲料为主,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对妊娠、哺乳期的母猪和仔猪注意精细补料,育肥多采用先吊架子后催肥的饲养方式。在选种选配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历代相传。如“嘴长好拱地、嘴短不吃青;耳大遮眼角,吃馊如吃药;耳朵连根倒,十餐九不饱”;“头大脖子细,一见就生气”;“前要一张嘴,后要两条腿;前开会吃,后开会长”;要求“两头乌、笔苞子花”。通过长期的饲养和选育,形成了温驯、早熟、肉嫩味鲜的“地方品种”,圈养、粗养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二)群体数量

2006年中心产区监利县存栏监利猪母猪1000余头、公猪8头(8个血统)。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外貌特征 监利猪躯干、四肢为白色,头、颈、臀、尾为黑色,俗称“两头黑”。黑白毛交界处有2~3cm宽的黑皮上着生白毛,称为“晕带”。额部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由额心延伸至鼻梁,称“破头花”。多数猪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两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头大小适中,鼻一般直长,鼻吻多为肉红色,称“肉嘴”,也有黑色的,称“铁嘴”;上下唇结合较好,称“鲫鱼嘴”;额多有皱纹;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微凹,腹大下垂,母猪乳头很少拖地。臀倾斜。后肢多卧系。近20多年来,由于饲养条件的改善和定向选择,监利猪体型外貌有所变化,凹腰趋平,体型趋长,体躯结构更为结实。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对上车、汴河、三洲、程集等乡镇农户饲养的成年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数据与1982年数据相比,成年猪体尺和体重均有变化,成年公猪的体重和体高呈下降趋势,成年母猪仅体高呈下降趋势,而体重、体长、胸围均呈上升趋势(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监利猪性成熟早,母猪82~132日龄初次发情,5~7月龄初配,发情周期15~24天,断奶后3~7天发情,妊娠期114天。公猪40~50日龄有性行为,6~8月龄初配,一般利用3~4年。

1

监利县原种猪场对本场监利猪1999—2004年繁殖记录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2006年11~12月据对监利县农户饲养的26头监利母猪上一个胎次繁殖性能的调查,窝产仔数(12.38±1.18)头,窝产活仔数(12.15±0.99)头,初生个体重(0.8±0.06)kg,泌乳力(32.57±1.70)kg,30日龄断奶重(4.37±0.32)kg,育成数(11.65±0.91)头,育成率95.89%。说明在以青绿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监利猪表现出较好的繁殖性能。

2.育肥性能 1982年监利县原种猪场曾对16头85日龄的监利猪进行三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养试验,试验I组每千克饲料含可消化能12.41MJ,可消化粗蛋白98.56g;Ⅱ组每千克饲料含可消化能10.95MJ,可消化蛋白74g;Ⅲ组每千克饲料含可消化能10.00MJ,可消化蛋白61g,结果见表3。

1982年对上述16头试验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宰前活重(75.64±1.76)kg,屠宰率72.31%,背膘厚(45.4±0.12)mm,皮厚(4.5±0.01)mm,眼肌面积(20.71±0.78)cm2,胴体长(64.47±0.76)cm,肋骨数13.44,对其中14头猪进行胴体分离,瘦肉率41.32%,脂率38.27%,皮率12.04%,骨率8.37%。

1

20世纪80年代对中心产区调查,在农村以青绿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条件下,一般日增重350~400g,饲养180~240天,体重达70~90kg出栏。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1958年在中心产区建立了监利县原种猪场,专门开展监利猪保种工作。1980—2002年湖北省财政每年下拨良种补贴,保障了保种工作和对监利猪生长发育及繁殖性状进行较为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核心群母猪一直保持在156头左右,每年向社会提供监利猪种母猪1000头以上。

20世纪80年代中期[],荆州地区畜牧局曾组织辖区10个县种猪场联合对监利猪开展品系培育,有效地扩大了监利猪的数量和覆盖范围。1982—1992年监利县原种猪场进行了10年五个世代的品系培育,监利猪的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提高。1996年以后由于连续遭受长江洪灾,选育工作一度中断。2003年监利猪原种猪场从泥套搬迁到上车湾镇后,在县内广泛搜集优良个体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保种群,并制订了监利猪保种选育方案。2004—2005年度实施了监利猪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06年保存有监利猪72头,其中公猪8头8个血统、母猪64头。

监利县已建立了以监利猪为母本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2006年全县有监利猪母猪1000多头,约×监、长×监二元母猪1.7万多头;建有保种场1个,扩繁场1个,在养猪基础较好的三洲、尺八、汴河、上车湾、周老、汪桥、程集等乡镇,发展了一批监利猪母猪专业养殖户,开展了良种登记。监利猪作为华中两头乌猪的一个类型,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湖北省2001年发布了《监利猪》地方品种标准(DB42/205—2001)。

20世纪70年代起,产区已有计划地开展经济杂交,当时引进中约克夏猪作父本,80年代后引进大约夏猪和长白猪作为父本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90年代后用监利猪作母本与约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公猪杂交,其杂种后代表现均较理想。

五、品种评价

监利猪具有肉质嫩美、适应性强、能大量利用青绿饲料、繁殖性能好等特点。以监利猪为母本的三元优质猪,在繁殖和生长性状上都表现出比较好的杂种优势,是江汉平原一个较为理想的母本品种。但监利猪存在斜臀、腰微凹和后肢多卧系的缺点。由于近年来重使用、轻保种,使监利猪特别是公猪数量锐减,社会饲养量不断下降。今后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加强保种场与保护区的建设,扩大群体数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