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

致富经养殖视频_致富养殖业_致富创业网养殖视频

形态特征:

成虫:中华稻蝗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

卵:卵囊为茄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褐色。卵囊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每囊含卵10~40粒。卵粒长约3毫米,中央略弯曲,一端略粗,深黄色。

若虫:多为6龄。1龄无翅芽;2龄不明显;3龄前翅芽三角形,后翅芽圆形;4龄前翅芽向后延伸,后翅芽下后缘钝角形。伸过腹部第1节前缘;5龄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6龄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产卵管背腹瓣明显。

中华稻蝗的生活习性:

稻蝗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是昼行性昆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栖息的环境多为稻田及湿度较大的河边、水库周围,喜食各种禾本科植物,是水稻、甘蔗、谷类等农作物的主要害虫。

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幼虫)→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浙江、湖南以北年生1代,以南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cm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广州3月下旬一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省公主岭7月上中旬;广州6月上中旬羽化,南昌7月上中旬,汉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岭为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区二代成虫多在9月羽化,各地大体相同。成虫寿命59—113天,产卵前期25—65天,一代区卵期6个月,二代区第一代3—5个月,第二代近1个月,若虫期42—55天,长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后15—45天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夜晚闷热时有扑灯习性。卵成块产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产卵1—3块。初孵若虫先取食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英白、水稻或豆类等。天敌有晴蜒、螳螂、青蛙、蜘蛛、鸟类。

食性:

主要危害水稻,还有玉米、高梁、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多种植物。

繁殖特性:

稻蝗一年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及荒草地和堤岸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约1.2至1.6厘米。产卵多少,一般低湿地比高燥处多,草地比无草地多,杂草丛生处比稀草处多,砂质土比粘质土多。若虫,初孵时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龄后活动力增强,向田中迁移危害。

中华稻蝗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成虫产卵有选择性,大多在田边、沟边、塘边及稻田附近山坡荒草地带等湿度大的土中。故田埂边发生常重于田中间;老稻区发生重,新稻区发生轻;1年1熟田发生重,两熟田发生轻。

稻蝗一年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及荒草地和堤岸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约1.2至1.6厘米。产卵多少,一般低湿地比高燥处多,草地比无草地多,杂草丛生处比稀草处多,砂质土比粘质土多。若虫,初孵时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龄后活动力增强,向田中迁移危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