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教育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湖南省高校在教育扶贫中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举措包括: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强化教育扶贫管理、结对帮扶薄弱中小学及职业中专、实行农村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和开设多门培训课程。经验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对支教教师的激励、争取企业参与教育扶贫

关键词:湖南省;高校;教育扶贫;措施;经验

导言

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

高校是教育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统筹的定点扶贫工作中优势显著、作用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发挥了辐射作用,具有示范效应。高校人才辈出,不仅有各种专业的专家,还能充分发动有志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这都使得高校有充足的人力、财力服务精准扶贫。湖南省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下,高校在湖南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湖南省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人才及技术,帮助贫困地区和人群从源头上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考察这些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情况,课题组成员于2019年暑假期间及9月底对湖南省主要高校及部分党校进行了网络调查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了怀化学院、湖南医药学院、中方县委党校。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教育扶贫情况,项目组对湖南医药学院的结对扶贫贫困村——凤凰县千工坪镇岩板井社区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过程中,项目组与高校负责扶贫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共访谈5次,与贫困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多次交流。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对湖南高校教育扶贫的基本措施和主要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归纳、总结。

湖南省高校教育扶贫的基本措施

共建优质生源基地。湖南省高校与地方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加大面向当地招生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及湖南省考试招生专项政策,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适度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采取招生政策倾斜,不断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数量。例如,2015年中南大学定点帮扶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有20多名学生考入中南大学。2018年,湖南省实施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大专项计划”单独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9315人,比上年增加1578人。湖南大学为了进一步拓宽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升学途径,2019年专项计划招生数量不小于其本科生招生规模的2%。吉首大学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办学宗旨,招生向少数民族倾斜。

强化教育扶贫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制。湖南省高校精心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部分小组成员挂职定点扶贫单位,严格监督把控对口扶贫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及时了解对口帮扶地区教育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方案,保障教育扶贫措施落到实处。高校及各个二级学院领导团队与当地政府建立校地联动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会议,聚焦重点,解决难点,推动教育扶贫工作进程,并到当地学校、村户走访调研,帮扶对象精准到校、精准到户,让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够切实享受国家、省及高校的精准帮扶。

结对帮扶薄弱中小学及职业中专。高校帮扶薄弱中小学及职业中专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校校结对,即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与贫困地区中小学或者职业中专“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高校将教育对口支援纳入省对口支援工作的总体部署中,部分高校组织附属中小学对贫困地区对应学段(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派遣优秀教师送课,搭建城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时发布优秀教学成果,送教到乡,指导薄弱学校教师备课、评课、研课,提高教学水平。高校与地方职业中专结对帮扶,为中专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水平,让职业学校毕业生受益终身。二是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教师与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对帮扶。两校教师通过QQ、微信等联系方式,集体备课,进行名师示范课观摩,分享教学经验。中南大学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二小学、水口中学、涛圩镇的涛圩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开展“双师”教学试点。涛圩中心小学校长高昌远评价:“双师教学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将优质教育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扩散,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三是师生结对,即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及职业中专的贫困生结对帮扶。师生结对帮扶更能关注贫困生的需求,从心理、精神上对其进行“扶志”与“扶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农村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农村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是指由地方政府或高校出资,按照需求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服务贫困地区的模式。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在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旨在帮助贫困优秀学子免费读书,毕业后服务贫困地区小学一定年限,随后又启动了定向培养农村中学教师的计划。2019年,湖南省高中(中职)起点本科层次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为3556人,初中起点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招生计划为9714人,其中包括公费定向培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特殊教育教师。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保障了优秀贫困学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又为其提供了就业岗位。

开设多门培训课程。由于各高校主攻扶贫方向及高校优势不尽相同,因此培训课程种类也多种多样。例如长沙医学院采取“教育+医疗”的长效扶贫模式,在农村办学,培养乡村医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部分高校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和乡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湘潭大学举办了一系列校长培训班、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湖南师范大学采取集中培训和走访培训两种方式开展推普脱贫活动,重点服务对象是不懂普通话的青壮年、少年儿童、教师、基层干部。该校希望通过培训促进贫困群众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树立脱贫信心,激发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力。各高校积极开展产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致富能力。如湖南农业大学建立“双提双创”基地,是湖南首个开展校地合作的高校,其开办的致富带头人培训等继续教育,以“创新驱动和创业指导”为核心,根据培训对象实际对症下药,打造“产学研”结合、“政校企”融合的继续教育扶贫基地。

湖南高校教育扶贫主要经验

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教育扶贫的根本保障。教育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明确扶贫指导思想和总体框架,推进教育扶贫战略谋划。在推进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湖南高校及各级相关管理部门把顶层设计作为重中之重。湖南省政府及各个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将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学水平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规划。如《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年)》《湖南大学定点扶贫工作规划(2016-2020)》《中南大学助力江华瑶族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南大学2014-2021年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中小学工作计划》等。各高校、各二级学院以各类规划和方案为指导,分类施策,开展“造血式”教育扶贫,全方位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地方职业教育水平,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优秀教师支教是高校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必须强化对支教教师的激励。高校选派人才到贫困地区支教,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安排优秀教师短期支教。优秀教师短期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土教师的授课模式。选派的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眼界更广,更能有针对性地教学。二是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支教,一般为期一到两年,能够缓解部分地区教师短缺的状况。三是高校暑假实践团队,如“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成员一般较多,且队员专业不尽相同,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实践,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激发内生动力。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部分非师范类高校都实施了优秀教师支教项目。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3年到2018年累计委派十余名优秀教师到湘西、怀化的农村地区支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到2018年累计委派30名优秀硕士和博士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或其他扶贫工作。实践证明,优秀教师、优秀博士和硕士对贫困地区的支教效果显著,获得当地政府、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大多数支教人员并没有在农村长期待下去的打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给予他们的待遇缺乏吸引力。因此,要稳住支教人员的心,必须强化对支教人员的激励。

高校通过自身的人际网络,争取企业参与教育扶贫。高校掌握的最大资源是人才和人际网络。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人际网络优势,积极整合校友资源,争取让校友开办的企业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中坚作用。例如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出资对溆浦县双井镇伍家湾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捐赠电脑,建立图书室。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曾景祥教授向桃江县教育基金会捐赠了40幅凝结了多年心血的艺术佳作,义拍所得370余万元善款全部作为助学基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联合上海宝业公益服务社,帮助伍家湾村小学与上海彭浦试验小学建立联系。实践证明,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应该鼓励此种方式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琦.承千年文脉育四方人才[J].高校招生,2018,(7).

[2]李西西.精准扶贫对贫困县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西南四省(市)的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

[3]王兆峰,徐赛.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效果评价——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7,(2).

(作者吴雄周、金惠双,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1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深度贫困县教育精准扶贫效果和对策研究”(18YBX018);湖南西部经济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教育精准扶贫效果评估与对策提升”(19JDZB029)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