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渐近,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快速增长、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现状,多地提倡“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不少地方还推出了就地过年“大礼包”。我心安处是故乡,异乡过年也精彩,对就地过年的人们来说,停下的是回家的脚步,不变的是对年味的期许。春节不返乡,年味不能淡,各地要贴近群众开展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强化服务保障,丰富多样提供物资供应,深怀感情做好心理慰藉,降低就地过年人群的心理不适感,充分满足人们的购物、休闲和娱乐需求,保障留在当地的群众能过一个温暖喜庆的新春佳节。
走访慰问传温情,过个暖心年。就地过年的每个人都了不起,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诚意,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暖意,踏踏实实过大年。对于就地过年的群众,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主动作为,多关心、多走访、多慰问,问出群众期盼,了解群众难题,制定帮扶措施,多帮一帮,多做一点,力所能及为就地过年的群众服好务,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体验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即便身在异乡也能感觉到幸福。要强化安全过节意识,结合走访慰问深度排查安全隐患,帮助就地过年群众提升防火、防盗、交通、饮食、疫情防控等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防止“无人问津”“无处安身”现象发生,让这个新春佳节过得温馨而有序。
文旅盛宴闹新春,过个开心年。要尽可能为群众提供舒适的线上文旅服务,以系列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对符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可在当地举办的民俗活动进行拍摄记录、集中展播,聚焦“寻得年味,解得乡愁”引导群众云上看非遗直播、购非遗好物、品非遗美食、赏非遗绝技,在文旅产品供给和文化惠民方面备足“节日文旅大餐”,让群众通过网络窗口在线欣赏美景、了解文创产品,感受不一样的新春体验,尽情畅享网络文娱饕餮盛宴,确保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充实的春节。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及时发布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时间、地点、优惠措施等信息,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展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年俗、新气象,让就地过年群众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第二故乡”特色年味。
保障措施接地气,过个放心年。就地过年,“年”味更浓。要畅通生活物资运输的“大动脉”和“微循环”,组织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类餐饮、住宿、商超等生活服务网点春节不打烊,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便利线下日常消费,同时推动采办年货、赶大集等活动“上云”“在线”,推出更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服务,实现年货搬上“云”,足不出户也能“购”,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做到生活有保障、“年味”不打折。要鼓励企业用“心”留人,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调休,以岗留工、以薪留工,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充分保障就地过年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组织开展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等传统项目,让外来务工人员充分感受“家的味道”,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流入地和用人单位的归属感。
关爱家人不松懈,过个安心年。“线上拜年、见屏如面”,要及时为就地过年群众及家乡留守亲人提供“网络拜年”支持,让他们借助网络纾解乡愁、沐浴亲情,用短信、微博、视频承载心愿、传递关爱,跨越时空实现“线上团圆”,纾解双方思念之情,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要坚持物质激励和人文关怀并重,发挥好工会、行业组织等优势,依托外出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党委政府,以“联动”形式做好慰问帮扶工作,力所能及解决留守亲人的生活难题,尤其要保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和安全,加强定期探访,及时了解需求、反映情况、提供帮助、做好安抚,让他们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尽可能减少异乡人的后顾之忧,让在外人员留得安心、过得舒心,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