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那曲旅行,想了解那曲十大特产?小编跟据网友关注那曲十大特产的热度,推荐了以下排名前十名的那曲特产。以下是收集的所有那曲十大特产大全,以及前十名那曲特产的详情,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的那曲特产请浏览那曲特产有哪些

那曲十大特产有地毯卡垫、藏族男子服饰、那曲冬虫夏草、藏族头饰、酥油桶、雪上一枝蒿、蘑菇炖羊肉、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虫草炖雪鸡、藏族“擦擦”、等。

以下为那曲十大特产详细介绍。

目录1、那曲冬虫夏草

2、藏族“擦擦”

3、蘑菇炖羊肉

4、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5、地毯卡垫

6、藏族男子服饰

7、藏族头饰

8、酥油桶

9、藏北雪莲花

10、雪上一枝蒿

1那曲十大特产之那曲冬虫夏草介绍

西藏那曲冬虫夏草生长在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上、生理特性强、药用价值高、个大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产地

西藏那曲地区,属于藏草的一种。

分类

从其生长环境来区分,西藏那曲冬虫夏草属于草原虫草。

采收时间

每年6~7月

那曲冬虫夏草特点

那曲冬虫夏草相比其他虫草具有以下特点:

1.西藏那曲虫草虫体表面色泽黄净,不论虫体大小,色泽均一致。其他产地虫草色或淡,或泛红而灰白。另外,西藏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棕色,青海玉树和果 洛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川草和其它地区所产的草多为红色。

2.西藏那曲虫草无论虫体大小,看上去均显得粗肥匀称,尾宽长至少5cm以上。其他产地的虫草虫体细瘦且尾细短。

3.西藏那曲虫草虫体和尾皆透亮油润,有股浓酥油的香味。其他产地的虫草香味极淡,甚至只有草味,且无油润感。.

那曲虫草生长过程

那曲虫草生长在西藏高原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的高原上。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冬季真菌寄生于虫草蛾幼虫体内,到了夏季发育而成。冬虫夏草因此得名。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菌孢把虫体作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 那曲冬虫夏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那曲冬虫夏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那曲十大特产之藏族“擦擦”介绍

简介

“擦擦”这个词汇,据说是来自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初指一种与佛塔相关的脱模泥塑。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藏传佛教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人们把具有韧性的坯泥装在用铜、铁、木、石、陶制成的刻有各种神圣持咒、箴言、塔、神佛像的凹型模具里,再经过挤压脱胎而成的圆锥体形泥模就是现在的意义上的“擦擦”了。

“擦擦”的种类和特色

“擦擦”从形制上来看,大致有两类:一种为塔形,一种为砖形。而从它的制作原料上来看,现今的"擦擦"一般用红土来制作,好一点的“擦擦”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除此而外,还有一种“擦擦”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而将自己的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现今已不多见,这种“擦擦”在藏传佛教中是用来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的意思。

常见的“擦擦”有薄肉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主要用于供奉、祈祷、誓愿和传播佛教礼仪。较为普遍的大众民间宗教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常以成千上万书,祭供堆做鱼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佛塔经廊、玛尼堆石、涯洞树穴、桥头路口等场所。他以精致细腻的刻画,生动活泼的造型,质朴纯真的韵味、玲珑小巧的体貌、绝少张扬的个性特征而别具一格,并以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自称体系。

“擦擦”是藏族民间美术中与玛尼石刻、风马旗经幡、酥油塑等宗教艺术争奇斗艳的姊妹艺术,也是雪域藏族人民精神寄托、心灵追求所展示的一朵散发着雪域泥土的民间艺术之花。

实际上,“擦擦”早已融入进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在藏族民俗里,绕着摆放擦擦的“擦康”、“门塘”顺时针正转巡礼一周圈,就等于向无数尊佛、菩萨叩拜了无数次。除此而外,人们还会将擦擦放在随身佩带的嘎乌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而在古代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会把内含擦擦的嘎乌戴在发譬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如今,“擦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用品,很多藏族同胞若是有了闲暇时间,便会去买几个“擦擦”,然后放置在药王山的山壁上,或是色拉寺的后山上。当然,还有很多地方,或许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有人嘴中念念有词地把一枚小小的擦擦放在某处地方。

3那曲十大特产之蘑菇炖羊肉介绍

每年雨季,在藏北草原,蘑菇遍地丛生,而且品种繁多。取洗净的鲜菇与切成小块的羊肉加入调料一起炖,肉有菇香,菇有肉味,其香诱人,回味无穷。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赛夏”的蘑菇是菇中上品,用这种蘑菇与羊肉同煮,则羊肉无膻、腥之气;与鸡肉、猪肉同炖,则更是香味四溢,汤鲜肉美,令人百吃不厌。此食品为“藏北三珍”之三。

4那曲十大特产之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介绍

在黑河两岸、纳木措周围和巴青河谷地带,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蕨玛”的植物,茎红、叶绿、花黄、根部结一种像花生米似的红色小果,这就是藏北的“人参果”。此物性甘温,健脾胃,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用人参果煮粥,清香可口。每当过年过节,或客人来访时、主人常用“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招待客人。主人先把米饭煮好,再拌上融化的酥油,加上白糖和人参果,即可食用。这种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老幼皆喜爱食用;此食品为“藏北三珍”之二。

5那曲十大特产之地毯卡垫介绍

“地毯卡垫”是藏族的特产之一,是藏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卡垫”在藏族意思是小型藏毯,一般是长方形的,长6英尺,宽3英尺有时候会用到床上。它的做工精致、色彩鲜艳、以及用料非常讲究,所以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美观大方。

卡垫的由来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江孜地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早在公元11世纪,在年楚河中游地区(即今白朗县一带)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即“卡垫”)的手工技艺品。这一地区一直是西藏地毯的传统产区,织造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系列图案。之后,江孜人民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民国年间,英国商人曾在江孜开设小型工厂和技艺学校,产品出口到欧洲。

卡垫的用途

一般的藏族家庭都在房屋内沿墙一圈或沿两面或三面墙摆成直角的木制底床,上面垫用各种毛或草絮装成的基垫,卡垫就铺陈在基垫上,供大家白天坐用和晚上睡觉, 夏天过林卡或外出时,卡垫就直接铺在地上当坐垫,家庭用的卡垫有几种规格,其中3×6较为普遍,还有2.8×5和2×4等,在有条件的讲究人家里,还有一 种“毯上毯”,类似椅垫。加“毯上毯的目的”,一方面为保护下面较大的卡垫更主要的还是为了表示对富人的尊重。其规格是:3×3,2.8×2.8,2×2 等。

6那曲十大特产之藏族男子服饰介绍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藏族男子服饰各地基本相同,肥大是其特点。头戴毡制的礼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样较多,有喇叭形,还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其中有的镂以金丝,光彩夺目,有的皮帽用狐皮缝制,颇为壮丽,内穿短衣,外穿大领开右襟、一股无纽扣的长袍,藏语叫“初巴”,其长过身,穿着时,头顶衣领,使长袍仪及膝益,扎上腰带,然后伸出头来,使上部“初巴”下垂,腰间可储物件;腰带系红色或其他颜色编织成的宽毛带,也有的是装饰精美的有口袋的宽皮带,可装钱币等贵重物品,有的还系有佛像的护身符;下穿长裤,套入皮或氆氇缝制的长筒靴。

7那曲十大特产之藏族头饰介绍

藏族头饰规范、严谨、风趣,又因地区、年龄、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例举几种头饰,以飨读者。

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同汉族姑娘一样辫一根独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藏名叫“呷纠”。唯独不同的是藏族姑娘独辫子成三角形盘于头顶,更显得美观、大方、素雅。

已婚妇女头饰。姑娘是独辫子,已婚妇女则是双辫子,没有发枕,红头绳长于发辫,然后将两根辫子从脑后左右交成圆形盘于头顶,显得端庄、大方、成熟。

牧区妇女头饰。牧民妇女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管老少都辫成若干细辫子,象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一样,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头绳,将珊瑚、蜜纳、松耳古、九眼珠等昂贵珠宝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若盘在头顶,盛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非常气派。

守孝头饰。汉族守孝男女均戴黑纱,藏族则不同,只有在妇女头饰才能辨别。当年守孝辫发辫用绿头绳(姑娘亦如此),翌年用淡红色头绳,第三年恢复用红头绳。

老姑娘头饰。藏民老姑娘头饰既不同于已婚妇女,亦区别于青春年少的姑娘,老姑娘亦是独辫子,配以淡红色头绳,盘于头顶,只是没有发枕。

男式头饰。藏民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子,他们将头顶上的头发留着长辫,而将头顶以下的发剃去,男子的辫子不用红头绳,而是用黑头绳,同头发融为一色。辫法亦不相同一般妇女的辫子分为三小束辫就而成,而男子的辫子则分为四小束或五小整辫就而成,所以男子的发辫成扁平的编织型,显得紧卷有力。

8那曲十大特产之酥油桶介绍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1.3米,口径近0.33米,是牧区经常见到的生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语叫“雪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径约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只有30多厘米高,宜出门时用。

酥油桶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讲究,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钢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甲罗”制作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4个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

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红桦木或红松,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一带的红桦本,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

9那曲十大特产之藏北雪莲花介绍

雪莲花,为菊科凤毛菊雪莲亚属草木药用植物,生长于海拔4800-6000米永久性积雪区岩缝间。有除寒、壮阳、暖宫等功能,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背酸腰痛、肾虚阳痿、妇女崩带、月经不调、子宫寒冷及外伤出血等症。为雪域高原名贵药材之一。( 那曲)

10那曲十大特产之雪上一枝蒿介绍

雪上一枝蒿

雪上一枝蒿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短柄乌头的干燥块根,是藏区的名贵中药材。它喜高寒环境,特别耐寒,最适宜生长在海拔3000~3500m的高寒地带。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