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志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人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动因素,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五年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做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评估,提供了一系列的数字对比和形势说明。可以看出,五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巨大、令人瞩目,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基点和重点问题不断得以解决或缓解,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一、化解热点,逐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源头和根本上遏制了教师失德现象的发生
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在纲要的指导下,教育部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把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树标杆”,积极弘扬高尚的师德精神,“划底线”,明确划出师德的底线标准,建构了覆盖大中小学的“扬善惩恶”的完整的师德建设体系。通过“寻找身边的张丽莉”,设立“希望工程烛光奖”,举办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制作《田野青春梦》专题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弘扬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幼教师可歌可敬的师德风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亲自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并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讲话、在第31个教师节前夕给贵州教师回信,更是彰显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使命。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和价值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教师队伍当中也出现了严重失德现象。这虽属极个别案例,但是性质恶劣,严重影响了教师社会形象,损害了教师职业声誉。对此,教育部实施了“零容忍”的政策,不仅加大了对失德教师的惩处力度,而且从根源抓起,划出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建立了“他律”的师德约束制度,并形成了高压态势,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师德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总体来看,经过五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一体化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突破难点,全面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时期开启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全新征程
乡村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数亿乡村百姓的切身教育利益和数千万农民子女的未来命运。大力支持乡村教师发展,既是对乡村教师群体的重视,也是对乡村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张扬。长期以来,乡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和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当前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和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也就是说在更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乡村反而教师力量较为薄弱。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五年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采取了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今年六月国办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师德荣誉、补充交流、职称编制,到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对乡村教师给予全方位的特殊支持,回应了乡村学校规模小、品质弱、发展难的困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面显示了国家底部攻坚、补齐短板的坚强决心,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得以显著增强。从我们近年来的调研数据来看,乡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与过去相比,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让我们对乡村教育发展充满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三、夯实基点,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和人民满意的新型教师培养崭新格局快速形成
教师培养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起步还相对较晚、经验还相对不足,面对新时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挑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亟待提高。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着力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改革,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五年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由师范院校培养师资的单一封闭式模式向所有院校都可以培养师资的开放式模式转变,逐步调整了师范院校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格局;由过度强调学术性的培养模式向寻求学术性和师范性平衡的培养模式转变,强化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职业理想塑造、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训练;由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分离向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转变,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大力推动师范生课程改革和教师在职培训改革,不断加大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求、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学术性和师范性更加平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快速形成。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百花争艳、万木竞秀的勃勃生机正在呈现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五年来,在纲要的指导下,国家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打造教师管理模式“升级版”,努力提高教师管理效率和水平。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探索建立退出机制,盘活教师资源存量,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水平。不断扩大并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统一的职称(职务)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修订了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和外语的倾向,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心,极大调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规划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出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师专业标准和校长专业标准,印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等,填补历史空白,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教师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极大地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彰显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勃勃生机。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基业工程,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面对国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激发教育活力的新要求,面对城镇化背景下学龄人口快速流动所带来的教师资源配置的新挑战,进入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二个五年,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教的框架下,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成为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的可资依赖和依靠的战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