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创业_致富创业创业项目_致富创业项目在家开厂

自序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跟女儿谈商业,而不谈伦理、道德,不谈《论语》《中庸》?这种教育是否太重利轻义?

简单的回答是:第一,我只能根据女儿感兴趣的话题谈,而陈笛从懂事以后就对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感兴趣;第二,谈商业案例的同时,也不妨碍谈及伦理、道德,实际上,通过子女感兴趣的案例传授创业致富之道外,更可以传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当然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需要与时俱进。这几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我不这么看,原因很多。

其一,“四书”“五经”没有几个孩子能读懂,特别是对于像陈笛这样中文本来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难。

其二,这些经典中包含的价值体系不一定适合今天。如果你希望子女能够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生活,那么,应该做的恰恰是不让他们成为“儒家”人。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生和同事,这些人普遍表现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国和其他非“儒”社会里特别吃亏。儒家压抑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动表现又偏偏是现代社会与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个性和技能。我们常抱怨中国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有关,但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人表现的儒家文化。

为什么市场营销这个行当起源于美国?为什么在美国生活的印度人普遍比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更擅长市场营销,也比后者在公司高管层中更成功?“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中国公司走出去营销、投资时困难重重,原因也在此。你如果爱子女,就不要用《论语》《中庸》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其三,如果要教《论语》《中庸》,到最后,又变成做父母的高高在上教训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对话。“三纲五常”主张的不是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等级服从关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这种背景有些朋友会不愿意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成长背景造就了我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长没有真正的对话交流,就是那种跟自己真正谈得来的朋友才有、能让你感到亲近的对话交流。到今天这种缺憾已无法弥补。也就是说,我对父母、兄长有独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源自他们是我的父母、兄长,而不是靠对话交流、心灵沟通形成的感情。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感情更多是因回报义务、孝敬责任所致,是没有选择的义务,跟基于心灵沟通的感情不同,后者不是逼出来的,是因为“谈得开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之所以会给我留下这些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很穷,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在亲人之间做心灵沟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现实的奢侈之举;另一方面,在“三纲五常”秩序下,也很难在代与代之间、兄弟之间有平等的“心对心”的对话,父亲在子女面前、兄长在弟弟面前总要表现得很威严,表现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现得平等,长辈可以大声训话,而小辈只有听话的份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辈、弟弟跟兄长之间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无条件地孝敬、服从长辈,哪里还有空间去与长辈进行“心对心”的对话、建立自愿的感情呢?由于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各异,本来与父母、兄长之间的沟通就很难,而“三纲五常”秩序的氛围更使情况雪上加霜。

正由于成长经历如此,在我做了父亲之后,就下决心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宁愿让女儿感到我是她们可以谈心、平等交流的朋友,也不要让她们感到我是威严不可亲近的父亲。我一直以为,如果女儿今后跟我联系,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而不是因为跟我谈话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我和夫人的养老,不需要靠女儿,即使发生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我们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大可不必对女儿动不动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她们训话,而是想法跟她们沟通、接近,爱她们还来不及呢!

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对话沟通。过去几年,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一是如何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这下好了,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业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要是女儿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做人的道德、伦理。做人的道理不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的。实际上,在本书收集的我跟陈笛的谈话中,就已多次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我的两个女儿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陈晓生于1993年,陈笛生于1994年,相差一岁半。虽然她们都在我们身边一起长大,上的学校也基本一样,但是,正如在本书的对话中有时谈到的,她们两个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差别很大:姐姐不在乎钱,谈到征税、政府作用时,她更会想到那些不幸的群体。所以,像美国民主党那样,她相信政府的作用。而妹妹相反,她特别喜欢钱,也要努力赚大钱,她极力反对政府征税,尤其反对累计递增式税率制度(也就是收入越高,单位收入的税率越高)。她认为如果她父亲能够从湖南的穷乡村走出来,别的人没有理由不靠自己去成功,所以,政府不应该提供福利救济。好一个共和党人!

与陈笛的交流对话,也让我发现经济学真的贴近人的天然本性。只要你对人、对社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并细心观察,即使像陈笛一样还没有学过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照样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领悟到不同商业模式的诀窍。

有朋友问我,你最崇拜、最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谁?我的回答是,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功的,我就最尊敬、最崇拜他。正因这一原因,我跟陈笛谈到的商业案例,从微软的盖茨、星巴克的舒尔茨、沃尔玛的沃尔顿、重庆力帆的尹明善到亚新科的杰克等等,几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人创业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商业模式,每个模式背后又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我最好的愿望是,通过这些对话和案例,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爷爷奶奶,提供一种与子女、孙辈沟通的题材。世界五彩缤纷,这些都是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激发谈论、思考的火花?对于正在读高中、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希望这些对话能让你们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经济背景是什么,你也可以像尹明善、李彦宏、高纪凡、盖茨、沃尔顿那样创业。实际上,将来你们会发现,创业成功当然好,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一辈子的幸运。而如果你对创业不一定有兴趣,但想了解经济学看待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一本入门书。对话的结构使本书不可能成为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但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这本书的完成,首先要归功于陈笛、陈晓和我充满耐心的夫人王蓓,是她们每天给我力量,增加我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郭宇宽、罗少强、张万文、《创富志》主编张信东和过往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本人的完稿进程帮助很多。最后,还要感谢为本书写下热情洋溢的序言或评论的王利芬、熊晓鸽、徐小平、袁岳、朱民,以及一直以来关注我的博客并留下评论的读者们。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