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全域城市化,促进城乡全面融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慈溪积极顺应城乡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创新改革机制体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沿海平原地区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在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得分92?郾84分,居全省第四名,率先进入全面融合阶段,连续4年获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称号。

顶层设计、科学布局,把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路径

慈溪“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要立足市情,通盘谋划,合理统筹城乡资源和发展空间,科学编制“规划图”和“路线图”,确保美丽乡村的高水平建设。

融发展空间和自然人文于一体的高起点规划。慈溪是以滩涂围垦形成的平原为主要地理风貌,乡村历史布局以围塘河堤而排列;市内人口密集、企业众多,民居建筑基础好。经多年建设村庄总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但随着农民对“乡村美丽”的追求更多地从“量变”向“质变”转变,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慈溪引入高水平规划团队和中国美院等专业团队,编制了具有浓郁慈溪乡村特色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南部沿山精品线建设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等村庄规划,以及道路交通、供水排污等城乡基础设施规划。部分镇、村根据各自特色也编制了美丽镇、村规划,沿杭州湾的崇寿镇、附海镇等镇结合海塘文化编制了“美丽海塘花园小镇”等规划,沿山线方家河头村编制了“古山村文化保护规划”,其中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获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评选一等奖。总体规划注重结合当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景观整体系统设计打造,充分展示了慈溪的自然景观特色、人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把慈溪乡村塘(河)、田园等最普遍的资源作为美丽乡村景观基底。在乡村文化上突出慈溪“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三大主流文化。人居特色上以农民集居点为体现主要载体,结合河、田、种植物,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发展空间主要体现结合慈溪发达的现代农业,注重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这一整套“规划科学、城乡和谐、适度超前”的慈溪美丽镇村规划体系,各种规划有机衔接,市镇村三级全覆盖,为高水平建设奠定了基础。

集宜居宜业宜游和推动“三农”联动的多功能定位。合理的目标功能是美丽乡村科学规划的具体体现。慈溪美丽乡村功能定位多样,目标路径清晰。基本目标是建成“产业发展、农民富裕、乡村文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按照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和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推进慈溪“三农”联动,重点建设“四村”―――培育中心村、挖掘特色村、创建全面小康村、环境改造提升村;“二线”―――南部沿山线和中横线精品线,“五区”―――达蓬山运动休闲区、鸣鹤古镇保护区、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区、杨梅采摘体验区和大桥生态湿地休闲区。慈溪大部分特色村及部分中心村主要就分布在“二线”上,并有一半以上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二线”如两条美丽的彩带,串起了大多省级特色旅游村和和中心村,在规划上为慈溪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和谐创造了条件。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人居条件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并且结合推进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四大目标联创,统盘与特色并抓,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力争到2015年慈溪市总共创建20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30个省级中心村、挖掘打造15个宁波市级特色村,形成“二线”和“五区”主要空间结构布局。所有行政村整体环境面貌有新的提升,全市80%以上镇(街道)达到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工作要求。

聚高要素投入和强执行推进的服务型保障。慈溪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保障各要素资源向农村集中,而且执行力上强势推进。一是高效投资拉动。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郾2亿元,其中单独安排2000万元作为“中心村培育工程”扶持基金,组建11家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融资超过30亿元集中投资。在用地指示上给予重点支持,近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专项用地指标5115余亩用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同时实施“一村一策”的扶持政策,根据项目实际投入给予补助。此外,还强化整合帮扶项目,明确市级部门优先将各自牵头实施的相关项目向美丽乡村倾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实施全程考核。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列入本届党委的工作目标,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常委会议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商讨决策;同时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作为镇(街道)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建立工作分解推进制,明确具体工作时段和节点。定期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做好按月对账,动态掌握进展情况。还创新实施第三方测评督查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会员和社会志愿者对帐督查,对建设进展情况实施全过程跟踪,确保阶段性工作及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第一书记”联村。着眼美丽乡村发展平衡性,创新实行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兼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全市27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和20个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由市领导担任村第一书记,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第一书记”有硬性施政任务,任职三年内每季度赴村召开一次现场专题工作会,每半年作一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究,每年开展一次蹲点调研,帮助任职村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培植一个年稳定收入15万元以上的项目,确保经济薄弱村“摘帽”。另外,还建立了市领导“1+4”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每个中心村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市级部门、一名市级部门分管领导、一名联络员对口联系指导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关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建设周期,所涉及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整体推进、突出生态,凸现美丽乡村建设品质惠民

慈溪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农村自然生态作为最可贵的资源,依托项目整体推进、点线面联动,既全面整治改造村庄,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加速由“村”向“城”转变,又精雕细琢打造节点、景点,把景点“孤岛”窜联建设成旅游休闲风景线,实现生态、文化、人居全面可持续发展,让美丽乡村真正变成惠民富民的幸福家园。

成片连线打造精品线。投入3亿元建设龙山、掌起、观海卫南部沿山“三镇十二村四节点”、“四湖十八公里”生态文化精品线。该成片连线建设改造项目体量大、线路长,沿线村既是慈溪生态和历史文脉集萃点,又是特色村、农民集居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展现区。改建时尊重自然资源,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彰显特有软实力。把沿线镇、村、湖、节点,从功能划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风格和乡村文化统一窜点连线整合设计。沿线所涉村道路绿化、违章拆除、景点打造、管线梳理、外立面改造实施整体整治提升。目前,已完成了沿山线道路改造10万平方米,沿线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绿化改造25万平方米、立面改造18万平方米。改造后沿线村庄墙体统一了格调,黑边白墙上绘制了历史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道路铺设了沥青,两侧新增了红枫、银杏等众多绿化苗木,清澈湖水映照青山绿树,公园整洁靓丽、健身器械一应俱全。沿线的山水古村、景点、节点从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嬗变为慈溪一道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辐射带动建设示范区。慈溪把中心村作为由“村”转“城”战略支点、特色村作为乡村致富据点,环境改造提升村作为综合整治创建点的辐射示范区来建设。目前已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村72个,20个中心村、15个特色村、37个环境改造提升村正在建设,累计建成“四村”136个,占全市村庄数的一半。着眼集聚建设中心村,以中心镇开展省级小城市和宁波市卫星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中心村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中心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分期排定中心村建设时序,通过自然村落整合、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和农房集中改建,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增强中心村集聚带动能力。着眼村富挖掘特色村,结合地域文化、产业发展、自然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不同类型特色村。仅在方家河头村全市财政投入达3000多万元,该村围绕村内古屋、古树、古井、古道四大元素,推进古村修复工程,打造了“千年古村”旅游品牌,今年接待游客已达8万人。目前,慈溪涌现了以方家河头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型特色旅游村;以横河镇大山村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开发型特色村;以新浦镇黎明村葡萄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型特色村等类型。这些特色村还创牌举办一年一度节庆活动,以节旺市、以节兴村、以节富农,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慈溪观光休闲,成了慈溪的“金招牌”、后花园和长三角的城市阳台。着眼综合整治创建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环境改造提升,综合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合格村。政府资金补助引导基层环境整治、河道清理、绿化补种等提升村庄面貌,并通过以点带面,积极引导一般村自发加入提升村行列,从而促进整体提升。

联排多层建设集聚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实现农村人居条件改善,又要体现综合效益提高。慈溪“农房两改”改变农村传统建房方式,实施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坚持“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效益型农民建房原则的同时,尊重民意,不搞一刀切,按照整体改建型、新建集聚型、村庄梳理型、异地搬迁型等四种类型的要求推进改造建设,建设多(高)层农民公寓和多户联排联动推进。创新的投融资平台、质抵押贷款、金融对口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四法”,破解“农房两改”融资难问题;创造的把好业务培训关、资金监管关、房屋分配关、责任到位关、指导交流关等“五关”管理经验,为全省推广提供了样板,并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优秀单位。打造了一批以附海镇为代表的新建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宗汉街道六村为代表的联建农民公寓,周巷镇万安庄村代表的新建和改建相结合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为代表的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的异地搬迁型农民公寓等“村镇版”。全市“农房两改”累计完成拆迁17062户、安置26386户,既改善提升了农村人居条件,集约节约了土地,又实现了农民增收,极大地推进了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化零为整建设生态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慈溪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区,积极提升环境质量。结合“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和“双清”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森林慈溪”建设,三年间累计创建各类公益林80余块,投入绿化资金10多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3万多亩,创建成为了省生态市和省森林城市。同时,淘汰整治落后产能。取缔关闭废塑料生产经营户5600余家、小熔炼企业144家,彻底根治了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废塑料污染问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整治,制定十大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以截污纳管、引水环通、生态修复等“十箭齐发”推进水环境治理,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郾44%,建立健全“户收、村集、镇中转、市统一焚化”的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垃圾收集率和袋(桶)装化率均达到100%。

创新体制、培植机能,释放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红利

慈溪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村庄整治改造提升带动,一手抓改革农村机制促动,通过“造血”、“输血”双管齐下,“发展”、“管理”齐头并进,“内力”、“外力”两力合一,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持续活力。

创新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慈溪农村土地流转广、农业大户多,但“小而全、广而散”,缺少组织权、融资权和市场话语权等权利,成了破解“三农”问题主要瓶颈之一。从改革体制入手,增强农村发展内动力。一是抱团组建“航空母舰”。着眼于解决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社走向大联合、大联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实完善慈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扩大了联合会产业的覆盖面。探索组建市镇两级公益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搭建组织体系和建立制订了相关运作办法。二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探索推行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土地向精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5?郾4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65?郾8%;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郾5%;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按照“农民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市绿土地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185户合作社成员年底不仅保底分红,还可每亩收益;有的整个村也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山镇施公山、海甸戎等5个村分别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面积达6278亩,每亩租金收益达到400―500元。

三是产销合作加快流通。为增加农民市场话语权,增加市场竞争力。慈溪积极探索主体合作、服务合作、销售合作、要素合作等产销合作新模式。在市场主体之间探索合作模式,组建葡萄、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健全完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加盟农场、合作农场、订单农场等方式增强市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实现了从产销关系向产权关系转变。探索组建综合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成立了8个粮食综合服务社及农业检测资源战略联盟等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通过销售合作降低农户生产和交易成本,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围绕品牌、商标、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展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话语权。目前,周巷镇农业服务公司结合本地梨产业种植优势,打响“润昌”品牌,改变梨种植经营“小、散、乱”的生产状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四是合作金融促进融资。为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和增加农民资本获利的能力。慈溪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创办了村级金融机构,成立了龙山镇西门外村伏龙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这两家村级金融组织,是全国首家经国家银监会和保监会批准,经营模式可在村域内设计资金保险互助合作,独立核算、互通运行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其中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农户数达396人,也是省内首家全民参股村级“银行”,去年分红达到80万元。探索组建农村保险互助联社,在伏龙保险互助社的基础上,经国家保监会审批同意,成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农村保险互助联社―――慈溪市龙山农村保险互助联社和金岙互助社等8个村级互助社开业运营。

创新培植村级集体经济。慈溪积极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振兴工程,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201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郾9亿元,比上年增长13?郾5%,村均332万元;可用收入7?郾61亿元,比上年增长9?郾25%,村均230万元;稳定收入3?郾0亿元,村均92万元。一是物业经济“造血”。通过新建、配置、盘活等措施,由镇(街道)牵头负责,在城镇、工业功能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段统筹建设标准厂房、农贸市场等二、三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产权(或股权)和收益归各村集体所有。目前,慈溪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拥有二三产物业用房156平方米,每年物业用房出租收入达1?郾49亿元,占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收入的47%。二是制度持续“补血”。2007年起,每三年制定调整新的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前两轮市镇两级财政对市级财政补助村最高补助每村达100万元,今年新一轮扶持政策最高补助每村200万元,还将位于一般村和市级财政补助村之间的村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2012年全市村级补助收入(不含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郾21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三是加强管理“节流”。除了“开源”增收,还加强“节流”,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慈溪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现城乡融合,让农民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生活,关键是社会服务要享受“同城待遇”。慈溪加强抓好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增强慈溪美丽乡村建设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宁波率先推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大行动计划,从制度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目前,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实行城乡居民同城待遇。争取到2016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成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示范区。其中,社会养老保障参保率要从目前的83?郾6%达到92%,城乡的医疗参保率达到98%。慈溪积极推动强镇扩权工作,在三个中心镇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把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下放到中心镇;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二是创新村民自治管理。探索新老市民融合机制,全面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管理模式,组建新老市民社会融合组织,村村建有和谐促进会,社会组织与基层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三是创新村级基础组织建设。实行支部建在片区上,党员管理积分制,推行村干部“工作职业化、报酬工薪制”,市镇两级财政全额保障村干部报酬待遇。党组织书记年平均报酬在上年宁波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1?郾5倍左右,其他村专职干部年平均报酬不低于上年宁波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拓宽村干部职业发展空间,全市已累计有25名优秀村干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5名村党支部书记进入镇市管干部行列。

(作者系中共慈溪市委副书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