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省、市、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促进花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月16日至21日,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家飞一行,赴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天长市(县级市)和江苏省海安市(县级市),围绕汽车配套产业招商引资、打造高品质产业园区先进经验、助力委员企业增资扩产等内容,开展走访调研。

一、基本情况

合肥经济开发区、天长市、海安市三地地处长三角,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产业支撑坚实有力,发展思路清晰明确,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考。

(一)合肥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268.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万,成立于1993年4月,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2022年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第6位。设有合肥经开区综保区(根据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位居全国第11位)、航空港(进境指定口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合肥经开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全区汇集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1家,是世界级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已形成“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战新产业跃升创新前沿,齐聚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江淮汽车、联宝电子、大健康研究院等重点产业链项目340余个。

(二)天长市。地处安徽省最东部,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三面皆被江苏环抱。市域面积1770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下辖1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全市现有工业企业7800多家,民营经济发展位居全省一类县第三,安徽省年度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连续三年名列第二。天康集团、天大集团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鑫铂股份成功在A股上市,峆一药业成功在北交所上市,英发睿能完成上市辅导备案。目前已形成新能源、合金材料、仪表线缆三大主导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电子信息三大潜力产业的“3+3”产业体系。二是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全市发展的“头号工程”,建立“三全”项目(全口径项目管理、全要素项目保障、全周期项目服务)管理工作机制。2022年,签约百亿级项目2个,20亿级项目7个;新开工亿元级项目71个,其中46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转化率67.6%。三是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天长模式”(“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受到国务院督察组高度肯定。拥有1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级质量检验中心,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7名,202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四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天长—六合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建设成功签约,并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2022年统筹推进11项国家级、8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新争取国家级试点4个、省级试点4个。

(三)海安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全市面积118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万,下辖10个区镇,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省级滨海新区、省级商贸物流园区、省级粮食物流园区、中国和意大利国际合作园区各1家。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50亿元以上企业8家,亿元级企业超300家,规上工业企业1300余家,工业应税销售超2000亿元;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4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近年来,海安坚定不移加快“产业强市”建设,以产业能级提升为主线,深耕十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园、常安纺织科技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十大专业园区,有效推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高端科创平台、优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支撑。

二、有益启示

(一)实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调研中发现,虽然三地建设与发展水平程度不一、各具所长,主导产业、运作模式、发展特色各不相同,但其突出特点和共同之处在于,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充分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其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海安市按照产业发展类型打造10个专业园区,立足企业发展角度,从环境准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服务等方面融合创新生态环境政策,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配套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我区正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坚实支撑力,切实为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实保障。

(二)实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支柱产业为依托。调研中发现,三座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清晰的产业布局、核心的支柱产业以及坚实的产业项目作依托。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聚力世界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高精尖特企业,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冰箱、叉车制造基地,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连跨七个百亿元台阶,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同时,合肥市还出台了“提信心拼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大力支持2022年度营收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扩大生产配套企业订单,对年度执行市内非关联企业订单增量超过3000万元的,给予增量部分2%的补助,单户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天长市、海安市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以完备的企业孵化、培育机制,由龙头企业带动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两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必须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拓展新兴产业,想方设法将更多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进来,使其在花都这片沃土安家立身、发展壮大,进而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依托。

(三)实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创高端人才为支撑。调研中发现,完善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对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难以估量、无比强大的支撑作用。合肥市经开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构建人才“强磁场”,投资7.05亿元,建成占地12.76万平方米的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全国第17家、安徽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经开区已聚集外籍人才1200余人,其中重点企业高管约300人。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制定11项人才创新创业补助政策。今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5万余名,帮助企业招工6万余人,新增社会就业6.3万人。此外,合肥经开区还在全国首创“共享用工”新模式,引导企业间开展用工余缺调剂;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经开区人力资源蓄水池”,实现“闲时人力蓄水,忙时企业用工”。天长市重点打造包含“科技成果转化区、研发机构集聚区、科技服务引领区、人才创业示范区、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区”五大功能板块的人才科创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创新水平,为小型微型企业搭建咨询管理、培养培训、公共研发、产学研合作、投融资等创新创业全方面服务平台,目前,在孵企业81家,累计毕业企业近200余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数达9家。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筑巢引才工程”,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向我区涌入。但我们持续要在人才引进和扶持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对科创高端人才的招引机制、实现集聚效应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实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优良环境为保障。调研中发现,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撑带动,更离不开政务、生态、人才、治安等优良营商环境的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政务、政策的优化,更包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整体生态环境和宜居宜业宜游水平的提升。合肥在资本招商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合肥模式”:政府通过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进行产业培育,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开展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探索,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天长市开展“双招双引”方式,打造“亭满意·天一流”营商环境,重点锚定为企服务平台问题办结率和满意率双100%目标,建立健全为企服务监督员制度、企业诉求直通车制度、常态化联企访企制度等“10项制度”;提出开展企业共性难题“攻坚”行动、企业满意度“满格”行动、为企服务能力“竞赛”行动等“10大行动”。

我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大型空铁双枢纽所在地,是大湾区通往世界的窗口,更是世界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正在高水平规划打造广州北部增长极,奋力打造广州北部综合门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近年来,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但横向对比、纵向展望,优环境、上项目、强支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意见建议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助推经济发展。从大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深邃要义,坚持一切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真正沉下心来虚心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新思维视角研判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建议我区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产业、优先发展产业,支持发展产业,实现产业有序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自身特点、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有效解决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业空间短缺等问题。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统筹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调研中发现,三个地方产业布局清晰明了、支柱产业支撑有力、经济结构科学优化,充分贯彻了新发展理念要求,正在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迈进。联系我区实际看,要最大限度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逐步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以产业集聚、载体平台建设为引领,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

建议区围绕“打造北部增长极”“提升传统产业升级”“延伸汽车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项目,努力探寻走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比如,打造先进产业引领区,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在汽车智造、金融科技、化妆品研发设计等领域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再比如,借鉴合肥“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措施,对在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供应链订单增量达到一定金额的给予部分奖励。

(三)聚焦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力度。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引进一家领军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居民就业。联系我区实际看,下一步,要真真切切加大招商力度,想方设法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向花都聚集,进而更好地带动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接续完备的全产业链。在这次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与三家企业(详见附件)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企业非常认同花都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基础,我们抛出了让这些企业来花都投资发展、增资扩产的“橄榄枝”。

建议区相关职能部门统筹考虑上述企业投资合作意向,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宣介花都发展潜力和优势,邀请企业来花都考察交流,争取到花都落地发展。

(四)紧密结合实际,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学习借鉴三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有益做法,巩固提升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已有成果。比如,合肥在资本招商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合肥模式”。天长市、海安市采取对项目发展潜力大、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加大引荐力度,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在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加大培育力度,在企业能够自行发展后,给予土地、政策方面支持。

建议我区借鉴“合肥模式”,采取由政府主导牵头,企业提出具体增资扩产需求,制定有增资扩产需求的企业核验标准等,引入香港澳门或大陆相关基金组织和资本,也可以结合各协会组织有投资意向人员组成政府基金,由投资管理公司、基金公司或资本机构进行企业评估和筛选,对企业进行资金和各层面的支持和运营管理。同时,要加强企业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关键技术与市场需求相接合,减轻企业负担,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我区投资。

(五)完善引智举措,集聚高端人才。三地都十分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把人才作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比如,合肥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计划”,开展“聚才、留才、用才”人才引进战略;海安市大力实施“海安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天长市全力推进“千秋英才”15条、科技创新26条、工业经济30条、教育医疗引才18条,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这些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建议我区全面优化实施人才体制改革,结合实际制定更具吸引力、聚合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育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形式,广泛利用区校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平台,吸引各领域高端人才向我区聚集。同时,要加强与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