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广西大石山区很多,不少山区群众就靠着自家的山林过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的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自治区林业部门是扶贫的生力军。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广西林业发展为农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后,林业部门还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力争实现系列扶贫目标。

摆脱石漠化 生活有奔头

目标任务: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营造经济林,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林木茂盛葱郁,花儿满山开放,流水叮咚有声……这是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呈现给客人的美景。如果你知道,这个身处石漠化重灾旱区的小山村,几十年从未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在2010年那场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仍然树木长青泉水长流,你肯定会觉得诧异,这里是怎么做到的?

弄拉屯的25处山林,曾经被砍得精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弄拉屯就订立村规民约,派出几名青壮年,在该村的山林范围内日夜巡逻,任何人不得上山随意砍伐,发现有违规者,“严惩不贷”。受伤的青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

该村还规定,村民如确需砍树作生产工具,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种6株苗;另外,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至少要种10蔸竹子。64岁的村民李华勤,一人就至少种了300蔸。如今,125人的弄拉屯,拥有果树650多亩、中药材500多亩、用材林79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73%。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等牌匾,相继“落户”到这个小村庄。

山林绿了,环境美了,钱袋如何鼓起来?弄拉人又把目光瞄准了大山,搞起了休闲旅游。开门纳客后,全屯人均年收入正在向万元以上的致富目标迈进。

弄拉屯的例子说明,石漠化治理好了,村民的生活也将越来越有奔头。长期以来,自治区林业厅把石漠化治理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已经在不少地区摸索出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的经验。例如,环江古周小流域采取“林、草、牧、沼”的综合治理模式,增加森林植被;忻城达好沟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退耕还林,建沼节能”等综合措施等。这些经验将在其他类似的区域中推广。

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在今年的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因此,今年自治区林业厅将重点通过植树造林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力宣传“石山也是宝”理念,动员石漠化地区的广大群众加快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

林下搞副业 钱袋“双丰收”

目标任务: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扶贫

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温矿村那矿屯,坐落在一个山谷中,两边丘陵树木青翠,林下藤蔓缠绕,一股清泉从山谷中蜿蜒而过。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屯,藏着一个稀奇而又高利润的产业——娃娃鱼人工养殖。那矿屯村民伦文胜就是百色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伦文胜告诉记者,他看到市场上对娃娃鱼的高度渴求,萌发了养娃娃鱼的念头,于是卖掉了4000亩承包林地,投入600多万元办起了养殖场。目前他人工养殖了7000尾娃娃鱼,鱼苗每尾1500元,养到2.5公斤以上,市场售价可以卖到2400元/公斤。每年除去成本可以净赚几百万元。

在他的养殖场里,有不少1米来长、20多公斤重的娃娃鱼。这样一条鱼可以卖出5万多元,“这可抵得上一辆面包车啊”。

百色市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和平村百六屯村民雷善宏,则是一名灵芝种植专业户。他在自家的油茶林下,种了15亩灵芝,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林地上一个个土质营养杯,是拿来种灵芝的,他乐呵呵地说:“这里面会长出‘钱’来”。现在,雷善宏还在油茶林下建了鸡舍,打算今年发展林下养鸡,“自家的林地,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在山林下搞种植、养殖等副业,一片山林可以赚两份甚至几份钱。陈秋华告诉记者,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近30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国水平,利用耕地促进农民大幅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光、热、水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林地面积近9000万亩。

自治区党委、政府2011年初决定实施“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重点发展林下种植珍贵植物、种药材、种菌、养鸡、林藤芒纺织加工、城郊“林农乐”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十大项目。现在,广西林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典型,产值达230亿元。

在新一轮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中,自治区林业厅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扶贫。2012年,广西林业将力争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陈秋华说,发展林下经济是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是“造血”扶贫、“绿色”扶贫和长效扶贫。

种下珍贵树 堪比存巨款

目标任务:通过推广种植名贵树种,促进农民增收

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的珍稀名贵树种发展基地,“隐藏”在风景秀丽的花山景区中。如今,细心的游客在乘游船一睹花山岩画风采的同时,还能看到大片珍稀名贵树种——沉香木。

2009年宁明县政府通过“以路代租”(投资方通过修建村道代替租金)的方式,引进某集团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600亩珍稀名贵树种基地,种植沉香树8万株。估计6年后,从沉香木中取得的沉香,收益接近2亿元。

这个名贵树种基地还带动了耀达村周边村民的就业。仅2009年和2010年,该树种基地付给周边农民的劳务报酬就达72万多元,帮助实现人均增收3000多元。耀达村村支书马汉荣告诉记者,过去这里都是荒地,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自从引进珍稀树种基地项目后,不仅解决了村屯道路不通的问题,还有效促进了村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今年开始,更多珍贵树种将走进寻常农民家。2月3日,由自治区“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在崇左市启动。根据活动方案,我区将安排专项经费,每年免费赠送黄花梨、紫檀、柚木等珍贵树种2000万株给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并从今年起连续安排5年,累计赠送1亿株以上。

农民在房前屋后种几棵珍贵树种,就像种下一个“绿色银行”,存下一笔“长期存款”。业内人士介绍,如黄花梨木材每公斤售价就达1万元;直径40厘米的黄花梨树木,要100多万元一棵;哪怕是树根,每公斤价格也要两三千元。

珍贵树种在绿化美化村庄的同时,还能为农民积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自治区林业厅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专门就苗木的组织、分配以及发放进度做了安排,还制定系列保障措施,如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记者 唐湘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