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三农”问题仍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和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丰县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素有“丰熟可抵三州”的美誉。近年来,丰县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果品、食用菌、特色蔬菜、畜牧、粮食”为发展路径的超十亿元特色产业集群。
沙土地里种出“金牛蒡”,生活越过越“牛”
位于丰县东南部的范楼镇齐阁村,有着4300亩盐碱地,因养分匮乏,常规农作物产量极低。1991年,全村小麦、玉米1亩地净产值为负35元。
如何脱贫致富,成了当地数代村民的共同愿望。时任齐阁村党支部书记汪允艳不忍看到百姓们继续生活在穷苦中,四处“求医问药”,最终找到“牛蒡”这一治疗“良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指导村民开始种植牛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贫瘠的沙土地,却是牛蒡种植的优势土壤,土地PH值为7,没有胶泥层,种植条件得天独厚。
然而,由于传统家庭模式的经营和人力种植方式,牛蒡种植效率低下,村民收益增长缓慢。只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
看到家乡正大力发展牛蒡产业,80后党员朱鹏毅然辞去在国企中层的工作选择返乡创业。在外打拼多年,朱鹏有着更为广阔的信息来源和更高的眼界,“想要真正摆脱贫困,仅靠扩大牛蒡产量是远远不够的。推动牛蒡产品深加工的开发力度是当务之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使‘丰县牛蒡’这一概念更加丰富,也更具有竞争力。”
朱鹏针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要求“对症下药”,齐阁村牛蒡产业实现了从家庭式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粗加工到精品牛蒡全产业链,从亩均收益350元到10000多元的“蝶变”之路,带动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
依靠牛蒡产业,2019年,齐阁村完成全面脱贫。如今,这里不仅有5万亩连绵的牛蒡地,更是中国最大的牛蒡生产区和商品牛蒡集散地,持续擦亮“丰县牛蒡”金字招牌,打造“中国牛蒡第一村”。
“菌棚”里开出“致富伞”,铺就村民增收路
金秋时节,丰县凤城街道刘李三村食用菌喜获丰收。在种植大棚里,木耳、平菇等食用菌争先恐后地破袋而出,种植户正忙着采摘、晾晒、处理订单、打包发货,一派丰收景象。
提起食用菌,刘李三村党总支书记王涛侃侃而谈:“现在村里主要以种植木耳、平菇、羊肚菌、草菇及食用菌初加工为主,全村食用菌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利润达2500万元。不打农药、品相好、口感佳是我们的种植特点,每年采摘季,产品供不应求。”
一个江苏北部的小村庄,仅靠种植食用菌便能达到年产值4000万的良好收益,村民平均家庭年收入达20万元,背后的“致富密码”从何而来?“我们将原有的分散食用菌种植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场地和设施搭建,创建高标准食用菌基地。同时,建设食用菌仓储厂房8000平方米,能基本满足食用菌的储存和转运。现有木耳初加工厂6个,羊肚菌加工厂4个,每年可增加食用菌收入500万元。”王涛介绍说。
“特色产业有赚头,咱撸起袖子加油干!”种植木耳多年,刘李三村村民王厚福感触颇深,“从前在外务工,又苦又累还不赚钱。自从跟着村里一起种植木耳,生活条件变好了,前两年还在县城买了一栋大房子,咱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如今,承包了8个设施大棚种植木耳,王厚福家庭年利润达45万元以上。
2020年底,村民陈宗科第一时间响应村里号召,承包30亩地尝试种植羊肚菌,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羊肚菌种植周期和木耳种植周期不同,利用木耳大棚空闲期,发展羊肚菌种植,不仅可以解决大棚闲置期,也能进一步增加年收入。”依靠种植羊肚菌,陈宗科每年纯收入提升9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刘李三村立足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特色产业新路径,实施“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村两委定期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让村里种植户不断学习到新技术,推动菌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明年,我们还将继续引进种植鸡枞菌、猴头菇等高端菌类,并逐步在全村进行推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引进企业进村驻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实现增收创收。”谈起未来规划,王涛信心十足。
党建引领,释放富民产业“新活力”
丰县首羡镇地处苏鲁两省四县交界,是一块延续着红色基因,镌刻抗战记忆的英雄土地。李药铺村位于首羡镇西南,下辖自然村8个,791户村民,耕地面积4228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要立足特色资源,又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作为李药铺村党总支书记,渠英君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带领村民埋头苦干。“特种蔬菜收益高且不愁卖,只要帮村民把销路打开,就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17年,渠英君带头在村里兴建了占地55亩的农产品交易大棚,帮助村民统一收购、销售特种蔬菜,同年创收22万元。同时,兴建1500吨的恒温冷库,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村民稳定增收。
“以前都是‘马路市场’,价格不稳定,还容易滞销。现在政府搭台帮我们与市场对接,销售渠道打开了,价格自然也跟着上去了。今年行情不错,洋葱、大蒜供不应求,俺这20亩地预计纯收入20多万元呢!”李药铺村种植户李海友欢喜地告诉记者。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近年来,李药铺村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集聚资源,发展壮大洋葱、大蒜、辣椒等特种蔬菜产业集群,不断强化党组织堡垒作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7年的3000元到2022年的超80万元,从“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跃升成为全县经济强村,李药铺村正带领村民闯出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收入的新路子,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公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首羡镇(葱蒜类蔬菜)榜上有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丰县收获特色蔬菜面积35万亩,产量114万吨;发展珍稀食用菌羊肚菌1800亩,鲜菇价格55元左右,亩收益均在4.5万元以上;完成牛蒡产业园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579元,增幅6.2%。
产业兴则百业旺。如今,丰县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步履铿锵,数以万计的新农人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昂扬奋进的干劲,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洼地崛起”的精彩篇章,奏响了强村富民“和谐曲”。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彭颂珂 张扬 张承辰 后晨 季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