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行走在中宁各个枸杞种植基地,一排排枸杞树整齐排列,嫩黄的叶芽吐露着春天的气息。田间地头到处是农忙的身影,小小的枸杞给中宁杞农带来了经济收入,也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宁枸杞甲天下。枸杞作为中宁的地域符号、特色产业、红色名片,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枸杞文化底蕴。近年来,中宁县坚持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主导产业来抓,大力推进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和文化活杞“六大工程”,构建产业标准、绿色防控、质量检验检测和产品溯源“四大体系”,推进枸杞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我以前用传统的方式种植过几亩枸杞,但一年忙到头,钱包却不见‘鼓’。”鸣沙镇鸣沙村村民朱宝珍说,如今,他天天在家门口的枸杞基地务工挣钱、学技术。

为切实推进枸杞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宁县制定发布了《中宁枸杞》地方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集成“规模经营、标准种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统防统治、设施烘干”六个全覆盖技术,标准化规模种植面积达9万亩,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17个、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个、宁夏枸杞优质基地4家、宁夏枸杞示范苗圃1家、国家级优质果园2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4万亩,获得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GAP等各类认证106个。

“今年,我们结合压砂地生态修复,全县新栽植枸杞苗木2万亩,持续扩大基地规模,着力发展智慧种植,创建枸杞智慧示范园,加强GAP(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道地中药材、绿色、有机等认定认证。”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钟灵说,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17万亩,枸杞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达10大类100余种,全县枸杞加工转化率达35%,产业综合产值12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190.32亿元。

为推动枸杞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各种创新要素有效整合,中宁县成立了枸杞创新研究院,建立了专家人才库和科研项目库,联结中科院院士6位、工程院院士2位,设立签约实验室17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6家,共拥有自主专利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枸杞清汁、枸杞果酒、枸杞原浆、枸杞糖肽等多项专列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新增枸杞明目胶囊、特膳、糖肽、红素、黄酮、化妆品等新产品20余种。

“我们紧盯服务提升,实施‘育龙计划’‘小升规’行动,建立担保引导基金,支持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枸杞经营主体给予融资担保,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集团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中宁枸杞产业集群,引领枸杞产业向优质优价快速发展。”李钟灵说,中宁县致力于枸杞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溯源体系建设,建立中宁枸杞质量追溯系统,核发中宁枸杞专属“身份证”,强化“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成立枸杞产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严格管控枸杞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严把枸杞质量安全关。

同时,中宁县倾力推动枸杞产业加工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不断补链延链壮链,建成新水农产品加工园区、枸杞加工城2个加工园区,枸杞加工企业发展到124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深加工企业17家,建成GMP(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车间10座、枸杞绿色灭菌(辐照灭杀)工厂1座,培育出了“宁夏红”“早康”“玺赞”等自主知名品牌75个。紧盯园区建设,依托中宁枸杞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争取中央资金2000万元,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实现枸杞产业补链延链壮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我们还以品牌文化底蕴为宣传导向,充分挖掘枸杞文化资源,用文化提升品牌内涵,用文化塑造品牌形象。先后打造了玺赞、杞鑫等14个观光体验文旅基地。推动‘枸杞产业+文化+旅游’融合,获得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2个,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李钟灵说,为加快“枸杞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宁县将持续举办第五届枸杞产业博览会,精心筹办中宁第二届乡村旅游暨枸杞饮食文化节,开发县内枸杞产业精品旅游路线,打造中宁枸杞文化街、枸杞商业街、枸杞饮食街,着力建设中宁枸杞小镇,推动中宁枸杞产业与养生保健、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等融合发展,让“黄河之籽、中宁枸杞,道地珍品、药食同源”的金字招牌在杞乡大地更加熠熠生辉。

致富枸杞种植发展历程_2020年枸杞种植前景_发展枸杞种植  致富

采摘枸杞

(记者 梁旭强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