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了,说点正能量。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还是不小,可一个以前大多数村子靠借债运转的县,眼下仅经营性资产一项就赚了几百万。这致富经,得好好研究研究。

资料图。中新社发 罗星汉 摄

资料图。中新社发 罗星汉 摄

从“负”到“富”

安徽旌德县地处山区,距黄山景区只有30公里。“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风光美则美矣,却给发展农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2014年全县68个村(居)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多达28个,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也有25个。不少村子连基本的村级事业运转都要靠借债维持,更别说做公益事业或者搞建设了。

改革的第一步是转换身份,把农民变成“股东”。

2015年起,旌德县开始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具体做法分四步:清产核资,即每个村子先成立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清产核资小组,逐项摸清村里集体资产家底,并向村民公示;界定成员,即尊重乡风民俗和村民自治,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折股量化,即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最后一步就是成立合作社,再由各个合作社作为股东,共同发起成立集体经济公司。

改革让不少村子尝到了甜头。兴隆镇三峰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开展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后,三峰村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并通过申请县集体经济扶持基金,注资入股了一家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每年光保底收益就有5万元。眼下,村里计划再申请扶持资金注资一家外来投资的农家乐项目,保底收入至少10万元。

三峰村村支书盛奇称,过去每到年底,干部的重要工作是到各县直单位“化缘”争取资金,化来的钱也是一次性的。但改革以后情况大不一样,“村里的钱能‘生钱’了。”

据旌德县统计,通过股份制改革,2015年有20个集体经济空白村摆脱了贫困。

第二步是多措并举,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用绿水青山赚“金山银山”。三溪镇路西村把百亩茶园、千年古埂等“死资源”盘活成“活资产”,委托给南京一家公司经营,合作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该村成功创建了3A景区,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叫醒“沉睡”资产。版书镇江坑村把老村部、大会堂、油坊和一处闲置平房维修后租了出去,每年租金超过4万元。

投资“潜力股”。如三溪镇三溪社区以4.5万元入股社区干部控股经营的物业公司,俞村镇桥埠村投资25万元入股客商投资新建的加油站。

这些措施成效初显。据统计,2015年旌德县全县68个村有55个村(社区)拥有了经营性收入,累计达到285万元,同比增幅超过三成。

资料图。中新社发 国盛 摄

资料图。中新社发 国盛 摄

要想富,先“修路”

其实,旌德县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解决了多少难题。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中一不小心就会踩雷。比如,按什么时间点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是尊重历史还是照顾现实?现行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不能超过50人,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量成千上万,怎么登记?集体经济公司怎么确保“不犯错误”?这些难题目前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需要各地自己去找答案。

旌德县摸索出了一条通路。例如,通过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如何认定,以什么时间为确认时点的问题;用“政社分开”,集体资产管理组织只负责管理,不直接参与运营的办法,保证了集体资产管理中权责分开,不给村干部贪污腐败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苑鹏表示,“大一统”的集体经济曾经给农业、农民带来严重灾难。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自主选择,让农民共同决定合作方式、共同设计监督和激励机制,是提高集体行动绩效和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看懂了旌德县的致富经,你就知道为什么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特别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要求加快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了。

“现在中国‘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增加资金投入能有效解决的了,必须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提高效率。”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对“国是直通车”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秦富对“国是直通车”表示,要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还是要依靠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农民增收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落脚点应该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通过改革提供更多支持手段和途径,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李晓喻)

79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