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其中,我市扶贫干部王伟、张炜、温青山、陈坤4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巴中市脱贫攻坚暗访督查办公室、巴中村政学院、巴州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平昌县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王伟巴中市扶贫开发局局长
■张炜通江县财政局局长
■温青山平昌县白衣镇党委书记
■陈坤恩阳区下八庙镇马鞍山村第一书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巴中市脱贫攻坚暗访督查办公室
■巴中村政学院
■巴州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平昌县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
■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4名先进个人
王伟:当好脱贫攻坚“绣花工匠”
作为巴中市扶贫开发局局长,自2013年以来,王伟便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把脱贫攻坚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传承红军精神和巴中扶贫精神,坚定不移走好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他七年如一日,为贫困人口总量居全省第四位的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王伟深入一线,足迹遍及巴中699个贫困村,累计走访贫困户5000户以上。他听民情、集民意,始终把精准作为生命线,把精细作为基本功,推动精准在前端学懂、在过程弄通、在户上做实,制定决战决胜五条“绣花”措施,对标补短5项16条任务,将全市所有党员干部培训成扶贫“行家里手”。率先在全国探索并被肯定推广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双向全覆盖”帮扶、以党建为引领的“1+6”精准扶贫和“5221”扶贫小额信贷等帮扶措施。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乡村道德银行”模式,被写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设计推动的“三不三搬三为主”易地扶贫搬迁、“四统四分”医疗扶贫等“六条经验”被省发文推广。
张炜:当好“三大员”无愧“粮草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通江县财政局局长张炜带领全县财政干部,以“三大员”为标杆,勇挑重担,冲在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粮草”保卫战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好资金整合的“领跑员”。脱贫攻坚资金要素保障是贫困县财政面临的难题,更是考验和挑战。2016年中央、省出台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意见后,张炜抢抓机遇,第一时间组建政策研究小组,针对全县财政涉农资金管理现状,提出“突破部门条块分割限制、突破报账程序限制”的建议,并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完成《通江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实施细则》。4年来,通江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0多亿元,整合率达85%以上,超出省考核5个百分点。
当好项目库建设的“守门员”。扶贫资金使用是否精准,项目库是关键。面对已入库项目要素不齐、流程不规范,基层干部业务不熟等重重困难,张炜主动与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乡镇代表一道深度分析问题“短板”,积极向省市请教,探寻解决路径,提出“分片分段培训”“县级项目主管部门下沉乡镇点对点指导”“集中办公、集中会审、逐乡镇现场交账”等工作举措。截至目前,全县已入库的5100个项目流程规范、要素齐全,“负面清单”项目全部归零。
当好资金绩效的“监督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回头看”和专项检查,已成为县财政局每年的两门“必修课”。每年11月左右,对当年安排的所有扶贫项目和资金,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10多类大项、30多个子项,分村分项目逐一梳理、逐项对应。在2019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检查中,14个专项检查组到村、到户、到人,对全县49个乡镇开展彻底检查,核对了25.5万张银行卡。
温青山:脱贫战场上的“一碗面”干部
温青山是平昌县白衣镇党委书记,因长期走访在脱贫攻坚一线,为了节省时间,他的三餐常常用一碗面解决,他也因此被当地干部群众戏称“一碗面”干部。
作为乡镇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温青山带头开展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行动,务实开展“访民情、问民意、送温暖”活动,足迹踏遍白衣镇的家家户户,真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1100余个,带领全镇6个贫困村摘帽,3056名贫困群众脱贫,4.2万群众圆梦奔康。
在脱贫攻坚工作推动中,温青山大胆探索实施“四大+”,坚持脱贫和奔康同步、攻坚与巩固并重、到户和整体结合。争取政策发展“大旅游+”,修复白衣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获评四川文旅特色小镇;建成旅游环线3条、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辐射带动2100余人稳定增收。招引业主培育“大产业+”,累计发展花椒、水产、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3万余亩,建成特色产业园区21个,利益联结贫困户500余户。争取项目构建“大交通+”,修建出境大通道3条,累计硬化道路270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交通区位劣势,铺就致富奔康路。探索创新实施“大教育+”,首推“对比感恩”教育,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史馆、家风家训馆,探索开办道德超市,建立“三比创四好”机制,推行“党支部+院户长”工作制度,其创新基层治理经验在省市推广。
陈坤:“小书记”有“大智慧”
“咋就不派个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来呢?”2017年1月里的一天上午,恩阳区下八庙镇马鞍山村第一书记陈坤走马上任。看着这个皮肤白皙、略带腼腆、年仅28岁的“小书记”,村民们有些失望。
作为恩阳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下派的驻村扶贫干部,因没有基层工作经验,陈坤当时心里也有些忐忑不安:第一次接触这项工作,又是在偏僻乡村,我能干好吗?我能带领村民们趟出一条致富路吗?
陈坤自幼父亲残疾,母亲常年多病,艰难困窘的家境磨炼了他强大的内心。“不要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怀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连续两个月和群众吃住在一起,第一时间掌握村情村貌和70户273名贫困人口的所需所盼;他绞尽脑汁寻求解困之路,四方奔走共谋脱贫之策,先后组织召开社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两委”干部会议20余次,邀请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乡贤达士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
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陈坤实行对症下药、靶向施治。针对生病、上学、缺技术、缺资金等“病因”,采取争取救助资金、助学贷款、就业培训等方式,切实解决难题。针对基础设施落后等“病因”,多方争取资金修建村社道路5公里,整治山平塘4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户、危房改造22户,延伸自来水、天然气等管网,惠及280多户1000余人。针对产业基础薄弱等“病因”,探索抓党建联民心、抓产业联增收、抓治理联和谐的“三联扶贫”机制,发展特色产业1000余亩,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净增4000元以上。
5个先进集体
巴中市脱贫攻坚暗访督查办公室:用好暗访“利剑”“把脉”脱贫攻坚
“从哪个地方回来的?核酸检测做了没?”“有没有村社干部过来给你量体温、做登记?”……春节前夕,在巴州区玉堂街道办事处方山雁村,根据村口老乡提供的务工返乡人员信息,罗成(化名)一行3人挨户排查方山雁村的疫情防控落实情况。
他们来自巴中市脱贫攻坚暗访督查办公室,一支在外人看来“只闻其声,不知其人”的队伍。自2017年组建以来,先后有37人次加入。3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布699个贫困村、488个非贫困村,走访群众3.6万余户,总行程73万余公里,督促整改典型问题2392个,切实以精准督查助力精准脱贫。
自办公室成立以来,“剑指”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全覆盖督查把准定位、做实监督,坚决压实脱贫责任,压紧压实区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市县两级扶贫专项牵头部门监管责任、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帮扶单位帮扶责任,推动其举一反三、自查整改问题53320个,切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综合分析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等因素,将全市139个乡镇划分为I、II、III级攻坚区,统筹整合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监督力量,聚焦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不摘”政策落实等重点,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开展监督检查。2016年以来,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057件1491人,既有效避免重复督查、反复督查、多头督查等问题,又确保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坚持整改为先、教育为主,对2201个脱贫攻坚一线单位或人员的一般性问题“黄牌”提醒,第一时间督促限期整改;对138个“黄牌”问题整改不力的进行“橙牌”警示,并责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谈话提醒、警示约谈;对53个“橙牌”问题整改不力或涉嫌违纪违规问题发“红牌”问责,党纪政务处分29人、组织处理78人,坚决防止滥用问责权力挫伤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巴中村政学院: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人才活水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我市聚焦农村干部人才能力不足、带动不强等瓶颈制约,创新开办巴中村政学院,就地取材育才用才,为决胜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党政+职校”建好精准提能主阵地。坚持党政主导、职校参与,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小河职中,规范建设综合培训中心2.6万平方米、标准化实训基地65个,配备专职管理团队,建立专兼职“百人师资团”。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整合扶贫、就业等培训资金,保障日常教学,给予参训学员每月每生500元生活误工补助,有效解决了农村干部人才“背起锅盖不想来、自掏腰包不愿来”的后顾之忧。
“因人+因需”培育决战决胜领头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着眼提高扶贫培训系统性、覆盖面和精准度,针对脱贫攻坚需求和学员结构,分类开设长、中、短三类班次,长期班脱产学习2年、实践锻炼1年,主要面向在校职教生,培养脱贫攻坚战略力量。综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群众工作”4门必修课和农村电商、SYB创业等多门选修课,由学员“点单”、学院“配菜”,确保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定向+分类”锻造土生土长生力军。坚持“来源扶贫一线、回归扶贫一线”,突出学有所用、人岗相适,对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毕业学员,在村“两委”换届、建制调整改革和村常职干部出缺时,优先推荐使用;对暂未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毕业学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安排到村主任助理、村民小组长、扶贫项目监督员等岗位历练培养;对选择创业的毕业学员,在产业奖补、基础设施配套、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创办小微企业、经济实体和专合组织。自学院创办以来,累计开展培训49期12752人次,培养村在职干部1100余名、村级后备力量1200余名、乡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8700余名。
巴州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深挖致贫根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巴州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精细监测,控辍保学一个不少。全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73344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2578人,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精确保障,教育资助一生不漏。建立国家政策性资助、地方财政补助、部门学校扶助、企业社会捐助“四重教育保障”机制,脱贫攻坚以来,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5.25亿元,惠及贫困学生46.8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应享尽享、应助尽助。精心打造,办学条件一校不差。近年来,累计投入7.43亿元,薄改学校48所,改扩建校舍20多万平方米,增配仪器设备329万件,乡村数字教育覆盖率达100%,中心校和贫困村校“十个一”建设全面达标,满足学生就近有学上、上好学。采取“招、转、引”等方式补充教师2209名,优先保证农村学校和村小师资充足。精深培育,职技教育一家不缺。实施校企合作战略,与TCL王牌、创维集团等国内10家知名企业联盟,开办特色专业14个,培育新型适用人才1.6万人,帮扶1.1万名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和就业。创办村政学院,培训乡村振兴村级后备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12万人次,实现户户有人懂技术、家家有个明白人。精准扶助,挂包帮扶一户不落。构建“1+N”长效帮扶机制,全系统4300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倾心倾力,对标施策,挂包帮扶7013户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派驻11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实行干部教师结对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机制,落实扶志向、扶学业、扶生活“三扶”措施,爱心扶助贫困学生18万人次。
平昌县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带领群众念好致富经
在平昌县邱家镇嘶峰村,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支持,采取“合作社+基地+生产加工+农户”模式,流转茶叶基地2000亩,建成扶贫车间和茶叶交易市场2400平方米,有效带动辖区763户2643名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该合作社推行集约化管理,整合力量流转茶叶基地,按照统一技术进行茶园管护建设,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组建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不断推动茶园建设提档升级。推行生态化管理,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路子,茶园禁止施用除草剂和高残农药,一律采取绿色防控技术防范病虫害,持续做强做优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行机械化管理,组建由45人组成的茶叶管护队伍,推行机械化除草、修剪和大宗茶机械化采摘做法,在全市推广运用。
同时,聚力“三产”融合延链补链,招引业主投资3000万余元,建大宗茶加工厂1个,争取项目建成名优茶扶贫加工车间2个,年加工干茶能力超5万斤;注册“平昌青芽”“燕鹿春”品牌,线下建成集品鉴、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交易市场,线下加速拓宽“淘宝”“京东”及本地“百日场”等电商平台,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年销售干茶近4万斤,年产值达1300万元。三年来,合作社累计为贫困户分红130万元。同时,深度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积极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参与茶园除草、施肥、修剪等管护劳务,每年支付劳务费用近300万元、土地流转费用70余万元,茶农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务工等方式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
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土猪变“金猪”助乡亲脱贫奔康
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以来,探索出“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巴山牧业+贫困户”五方联动青峪猪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即政府制定青峪猪产业规划,金融机构给予底垫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承办生猪保险,巴山牧业采取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疫病防控、统一生猪保险和保底回购“五统一、一回购”的办法帮助养殖青峪猪,实现贫困户受益。
帮助贫困户养。为了让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养好青峪猪实现增收致富,巴山牧业与养殖贫困户签订《青峪猪养殖协议》,帮助贫困户养殖青峪猪,目前,累计发展李蔚全、刘学跃等816户贫困户养殖青峪猪7931头,实现纯利592.7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1978.3元。指导大户带。为了让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也能通过青峪猪产业扶贫实现脱贫增收,巴山牧业采取养殖大户(或专业合作社)集中托管代养青峪猪、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已累计发展通江县扶龙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江县富康生态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6户大户带动856户3038个贫困人口养殖青峪猪15190头,实现分红227.85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750元。
目前,巴山牧业通过青峪猪产业扶贫已累计在通江县70个贫困村带动2334户贫困户7612个贫困人口增加纯收入885.35万元,户均增收3793.3元,人均增收11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