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正玺 覃 涛

双手拿着竹竿轻轻敲破薄冰,打开水龙头给蛙池添水。连日来,持续凌冻天气,坐在轮椅上的郑学君一刻也没闲着,精心护理着他的“宝贝”。

石蛙越冬,虽然不吃不喝,但要采取防冻措施,保持环境安静。”郑学君憨厚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今年42岁的郑学君家住鹤峰县走马镇李桥村。小时候,一家人住着破旧木房,依靠父母在几亩瘦地里刨生活。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挣到钱,修一栋新屋,让父母都过上好日子。”不甘贫穷的郑学君,下学后就走上漫漫打工路。

2001年,郑学君因一场意外致残,腰椎严重错位,双腿无力,不能站立。

“不仅钱没挣到,还成了父母的负担。”郑学君眼角微红。回到家,他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十分伤感。

当地政府把他家纳入低保户,亲戚朋友经常开导,村干部也常常来家看望,给他加油鼓劲。

“人活着,一定要靠自己。不能走路,还有脑子和双手,我不能老当‘拖油瓶’。”郑学君想。

郑学君在自家的院子旁盖起栅栏,养过鸡、养过兔。受市场影响,再加上资金和技术不足,他没赚到一分钱。

郑学君并没有就此放弃。2014年,他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养石蛙致富的新闻后,灵光一现:屋后山中的溪沟里,到处都有石蛙,何不试试养石蛙?

有过养殖失败经历的郑学君没有盲目发展,他先期通过看电视、查阅资料,学习研究养蛙技术。经过两年的知识储备,他心中有了底气。

2016年,郑学君腾出几个平方米的房间,建起蛙池,购来蛙苗,上山挖蚯蚓做饵料,试养石蛙成功。

第二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帮他争取到扶持资金3万元,协调无息贷款4万元,建起120平方米的石蛙养殖场,从3公里外引来山泉水,解决了水源及养殖环境等问题。

“规模扩大了,蚯蚓不能满足供应。”郑学君又学会喂养黄粉虫,还学会木工,自制了1000多个黄粉虫养殖箱。

“长时间打磨木箱,浑身酸疼,手上尽是血泡。从自家院子到养殖场,来回靠轮椅,有时轮椅翻了,我就爬着走。”郑学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给黄粉虫喂了菜叶,又拿黄粉虫喂石蛙,他成天“泡”在养殖场里,终于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石蛙供不应求,销往湖南、恩施州城等地,当年收入近10万元。

在致富的路上,郑学君没有忘记邻里乡亲。在他的影响下,周边有很多村民都养上石蛙,经常向他求教,郑学君总是热情相助。

如今,郑学君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能手之一,他拥有了一栋两层楼房,年收入20万元以上,还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最美鹤峰人”。

“把养殖技术传给更多的村民,做大规模,形成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带大家一起奔小康。”描绘未来,郑学君信心满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