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39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8月已刊发22篇,9月将刊发13篇。
今分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文汇讲堂第121期嘉宾)主编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本书是为纪念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发展而撰写的一本小册子,科学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揭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前瞻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进程,对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顾海良主编,责编 余盛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定价49元
【主编导语摘选】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及其先进思想家力求摆脱奴役和依附、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憧憬与渴望。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为人类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鼓舞下,人类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经久不衰的社会历史的活剧。在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百年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最富生命活力和群众影响力
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过整整500年的历程。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在于拓展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和发展源流上,对世界社会主义做出历史的和逻辑的总体理解。
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总体性思考,有助于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展现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比如“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近现代以来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富有群众影响力的理论。
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大体可划分六个“时间段”
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可以引入一个“时间段”的概念。“时间段”既考虑时间的继起性,又顾及空间的并存性;既考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在时间上的连续过程,又顾及现实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别特色在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按照这一理解,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时间段”。
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这一时间段,以1516年莫尔《乌托邦》的出版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产生并得到发展。反映和代表了早期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无情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其基础,启发了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觉悟,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40年代,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逐渐稳固,无产阶级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一新的变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时代的呼唤,铸就了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诞生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左)、恩格斯(右)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建党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深刻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际的历史性飞跃。
四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和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制度建设,形成苏联模式。苏联模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发展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日渐暴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的体制障碍。
列宁(左)创立了无产阶级建党学说,苏联在斯大林(右)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制度建设
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诸多独创性贡献,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六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
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空想社会主义开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社会主义有着美好向往与憧憬,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力量以及通向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只能是流于空想的一种学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发展弊端的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二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憧憬。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有其局限,但它开启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产生到19世纪40年代,经历300多年的过程,也有其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后期。19世纪40年代之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日趋式微。这时,在工人阶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即恩格斯所称的“一种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这时空想社会主义走上了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分离、相对立的最后阶段、没落阶段。从空想社会主义本身来看,这一阶段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来源的角度看,这一阶段就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而存在了。
用时间继起性和空间并存性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主题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可以将《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60年”。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交流、合作和对抗、冲突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主题的研究,不只涉及时间继起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也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解。
从时间继起性和空间并存性的关系来看,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题的内涵更加丰富,理解上也更具有广延性。如果只强调时间的继起性,就不可能理解现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合作、交流的必然性,忽视了两大制度长期的并存性,就不可能现实地推进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如果只强调空间的并存性而放弃时间的继起性,就一方面可能否认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从而也抛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可能只看到并存性中的合作和交流,而忽视并存性中的冲突和对抗,也就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代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中,这两个方面的案例都可以发现。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要注重社会主义作为思潮、运动和制度的统一性,要注重这一统一性中时间的继起性和空间的并存性问题,要注重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转换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观点,注重的就是对这些问题的阐释。
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观点,重在阐释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问题,而“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问题。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这两个观点的提出相隔十多年,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历史趋势中,做出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
“两个决不会”思想,揭示了“两个必然”的过程特点及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可以认为,“两个必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命运的必然的历史趋势问题,“两个决不会”探索的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过程问题。显然,“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两个必然”从过程视域的补充和完善。“两个决不会”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原理,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原理更加完整。
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尽展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迤逦画卷,只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既体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多种多样,又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源远流长;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全貌,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发展规律。
沐浴着500年历史的风雨,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一路走来。社会主义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既辉煌壮丽又跌宕起伏,既艰辛探索又破浪前行。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中,世界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在坎坷和曲折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主义,不断开辟着人类社会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刘晓晨选编自《导语》
【目录】
【作者简介】
顾海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和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等。
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
2018年,顾海良做客第121期文汇讲堂《的完成与未完成》
【编辑感言】
世界社会主义经过近500年的发展,经过各种探索和努力,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主流思潮。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新、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本书从乌托邦到中国选择,全景再现了社会主义50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还原了一个非凡的历程,进行了一次中国道路的廓清,从而坚定了中国人民继续昂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途的信心。(刘晓晨)
【留言有奖】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嘉宾阵容】
第31本开始的相关链接(1-10/11-20/21-30请从第11、21、31篇文末链接里查询):
李宏图:竞逐权力是欧洲上个百年的进步动因|嘉宾新著先睹11
启蒙是如何陪伴人类增长自我认知丨嘉宾新著先睹21
干春松:为中国引领世界,梁漱溟1931年做乡村建设丨嘉宾新著先睹31
郭齐勇:再看墨家科学贡献和“到百姓中去”丨嘉宾新著先睹32
栏目策划: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