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这次故地重游,毛泽东专程去了一趟黄洋界。一到黄洋界,毛泽东便快步走向山顶,观看良久,深情地说了一句:“这就是黄洋界!”随后又让人去察看当年修的工事掩体是否还在。春雷一样的炮声和殊死搏斗的喊杀声早已融进了群山,但被精心保存下来的战斗遗迹,仍然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致富经重楼种植视频_致富经重楼_致富经重楼种植

朱德题词的“黄洋界”

黄洋界位于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北面,主峰海拔1300多米,地势雄伟险峻,陡不可攀,曾是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五大哨口之一。真正使黄洋界走入人们视野的是93年前在这里打响的“黄洋界保卫战”。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也因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成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战。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的敌人乘红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危急时刻,留守井冈山的朱云卿和何挺颖立即召开会议,商量对策。他们一边传达毛泽东关于坚守井冈山的指示,一边布兵设防,利用“天险”之称的黄洋界迎击来犯之敌。会后,各连分头作了歼敌准备,一道十万火急的命令连夜发出。井冈山根据地周边十五个乡的赤卫队及革命群众接到命令,火速向黄洋界集结。大家齐心协力修工事,背粮食,并将赶制好的竹钉,插满黄洋界四周,筑下一条人民战争的“竹钉防线”。

8月30日8时许,山上浓雾渐散,敌军发动攻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军兵力难以展开,只能呈鱼贯队形,一个一个地往上爬。同时每个兵力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无法射击,所以敌军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的兵力。待敌军陆续进入有效射程时,朱云卿一声令下,红军的各种火器一齐开火。事先准备好的礌木滚石像奔泻的山洪,从山顶滚下,敌军躲闪不及,伤亡惨重。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红军借助地形优势和防御工事,阻退了敌军的多次冲锋。下午4时许,敌军孤注一掷,集中全部火炮向黄洋界轰击,同时发起了又一次进攻,而红军弹药即将用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助战。曾在黄埔军校学过炮科的陈毅安营长亲自操炮发射,一颗炮弹精准击中敌军指挥所。随着一声巨响,红军阵地上吹响了冲锋号,埋伏在山间草丛中的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将红旗举起来迎风招展并齐声呐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也在铁皮桶里点燃了,造成枪声响成一片的假象。此时,敌军已经筋疲力尽,看到处处挥舞的红旗,听到枪炮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以为红军主力返回,不敢再战,仓皇遁逃,当夜便撤回酃县。至此,黄洋界保卫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黄洋界炮台

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听到黄洋界传来捷报,激动不已,欣然提笔写就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军民,同时与上阙词中军民备战和岿然不动的情景相照应,前后贯通,精彩绝伦。

致富经重楼_致富经重楼种植视频_致富经重楼种植

《西江月·井冈山》

在收到胜利消息后,毛泽东还特地向中共中央报告:“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可见,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保住了红色的革命火种,使其燃遍神州大地。此次战役还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力量,在黄洋界筑下的"竹钉防线",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人民战争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最终演绎成为人人传唱的赞歌!

作者简介: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前线客户端2021年4月6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