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内涵,提升品德教育质量 (课件) 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姜春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姜春玲,来自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非常感谢烟台教科院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关注文本内涵,提升品德教育质量”。(课件:关注文本内涵,提升品德教育质量) 围绕这个话题,我想从三方面来谈:(课件:为什么?怎样做?) 一、(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文本内涵? 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解读文本内涵? 三、(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是课堂内涵的呈现者)如何架构起文本和课堂的桥梁?三、(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是课堂内涵的呈现者)如何架构起文本和课堂的桥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关注文本内涵? 。 首先,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课件: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十多年前,我参加了一次烟台数学优质课评选。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位老教师反复叮嘱我,让我一定好好把握课堂的前五分钟。为什么呢?这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一个人的外部形象如何、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精气神如何、甚至效果如何,通过这前五分钟基本可以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这个想法在当时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当时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讲授法,师生之间基本上是一问一答,只要我们在课前将这节课设计好了、课堂上再绘声绘色地“演”出来,基本不会跑偏。 可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想法显然已被淘汰。因为现在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越来越注重课堂的内涵。对我们品德学科来说,就是要看课堂上能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否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建构。 。 其次,当今丰富教育资源也影响了我们对文本内涵的处理。(课件:当今丰富教育资源的影响) 有老师会问,信息发达了,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了,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吗? 学习途径的拓宽的确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现在准备让您上一节品德公开课,您会怎么做?(稍一停顿) 我想,多数老师的第一反应是上网,专家的、名师的,实在找不到,普通老师的教案也凑合,然后进行拼凑优化,用心的再加点个性化东西,就算是备课结束了。 一方面,我们在尽情享受着网络资源带给我们的便利,共享着专家学者的优秀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不再愿意静下心来去思考教材中文字和图片的含义,也没兴趣去琢磨教材的编写意图,这种“拿来主义”直接导致我们品德教学的肤浅:看上去课堂上花样多了、内容丰富了,但多是断章取义、东拼西凑,学生学起来也是蜻蜓点水、雾里看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