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师王生云博士给我转发了由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牵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要把本村建设得富有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要激发乡村振兴的主体——村民积极推动本村乡村振兴而不是“作壁上观”和“等靠要”,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至关重要。因此,一看见文件标题,我就立刻意识到这是我国第一份由省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号召全省干部参与本村规划的文件。细看后发现,除了强调村级层面建立规划小组,文件还积极鼓励每个自然寨都建立自己的规划小组,推动本寨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自然寨,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意义重大,也与本人和清华博士麻勇恒教授多年来一直提倡国家建设“特色小寨”以推动乡村振兴的用意完全一致。千百年来,自然寨一直是广大农民魂牵梦绕的“家乡”,是千千万万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干部带动村民参与规划家乡,有利于激发村民积极投资建设家乡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是地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切入点。反复通读文件、和驻村经验丰富且积极参与干部规划家乡的王生云博士系统沟通后,更加印证了我的判断,于是将之转发贵州某市市委农口主要领导,该领导后来回复说,文件很有意义,他们将积极借鉴。

2022年2月上旬,作为木厂村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牵头人,王生云博士邀请我前往他的家乡镇沅县者东镇木厂村实地调研,为把他们村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言献策,我欣然前往。

木厂村让我很震撼。

一是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让我震撼。包围木厂村的哀牢山非常高大,据说常常有野猪从山腰滚到山脚摔死,让经常自称来自大山的我,感觉自己明显是从小山而来。我将山势拍给爱人看,一样来自山里的爱人担心地叮嘱我,要小心走路,注意安全。

二是苦聪人历史上的苦难程度让我震撼。苦聪人是云南6个直接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锅搓”,意为“在九地之下受苦受难的人”。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生活艰难的族群比比皆是。但是,像拉祜族这样惊世骇俗地自称的民族,估计绝无仅有,其苦难程度之深、之广、之久,难以想象。

三是本厂村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我震撼。该村一共2300多人,2021年人均收入12316元,在普洱市属于不错的水平;共有大学生百余人,其中,在读大学生45人,包括1个博士和3个硕士;有的村民从事茶产业,在村里全村种植大爷茶,有的村民自营黑山羊火锅,风靡县城,正在布局连锁,而有的村民从事木材生意,规模和影响力在云南名列前茅。

这个哀牢山下的苦聪小村,能够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摆脱千年贫困,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甚至在教育方面让人欣喜,是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不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的结果,是苦聪百姓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写照。

历史已翻开一页,苦聪小村正走在全面振兴的路上。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自从出任木厂村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牵头人以来,王博士带领规划小组成员,根据《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的要求,学政策、搞调研,和干部群众反复讨论,最终提出了把木厂村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建议,获得了村民、村干部和乡贤的拥护,也获得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队审议时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木厂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有利于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推动民族团结,通过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再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更高水平和更高境界的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和全面进步,良性循环、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为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做贡献。

那么,如何结合木厂村实际,通过具体、形象、接地气而且系统化的措施,进一步让各族群众在情感上、内心里和行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呢?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指示里,我想到了一个词——族家,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家。中华文化里,家庭是家,家族是家,家乡是家,国家是家,世界也是家。同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家,族家。西方基于个人主义的“民族概念”,强调民族自决,在多民族国家,天然导向民族分裂;基于中华文化的族家概念,认为多民族共同体是家,家和万事兴,天然导向民族团结融合。用家来理解民族共同体,突破了西方民族理论的狭隘视野。我将想法和王博士沟通,并在他的帮助下对其内涵外延进行了丰富,之后,我们达成共识:找最普通、最平凡的各族群众谈谈,看看大家喜不喜欢。于是,我们和一些村内的苦聪大爷、彝族阿姨以及小朋友们说,和每个人自己的家庭一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个家,叫做族家,党是父母,包括苦聪人在内的拉祜族、彝族、汉族、苗族等等56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党这个父母带领大家,穷的帮助富的,大的照顾小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好的父母,有了那么好的兄弟姐妹,我们木厂村才会有今天,要不然,我们村连一条马路都不会有;我们各个民族都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随时随地记得我们56个民族是一家人,要深深地爱着我们这个家,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经常来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我们惊喜的是,大爷、阿姨们和小朋友们不仅很容易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思,还在认知上、感情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切身的体会。

除了走访木厂村普通村民,我还拜访了村里的干部、乡贤、大学生和企业家,让我很震动的是,他们不仅仅积极进行出谋划策,还积极调动资源建设家乡。有个企业家说,他从小在这里长大,父辈的坟墓在这里,孩子的童年在这里,自己以后也会埋在这里,他被邀请参与本村的规划,一方面感觉自己被尊重,一方面,比起外面千篇一律、事完就溜的规划机构,他更加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规划起来会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因此,也更愿意对村里的项目进行投资。

像木厂村村民一样,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家乡充满感情,普遍愿意建设家乡。王生云博士说,他在上海做访问学者期间调研过不同类型的党建品牌,这些党建品牌都是从某个方面入手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从而更好推动工作开展,比如毗邻党建、系统型党建、枢纽党建等等,云南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实际上是一种党建的创新,也可以成为一种党建品牌,那就是“乡愁党建”,以乡愁纽带将外地党员与家乡支部建立起联系,带动干部乡贤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转化成“乡愁党建引领干部规划家乡”推动乡村振兴实际行动。王博士说的很有道理。我国不少地方政府,花大价钱请了一些表面上高大上的规划机构,甚至有意撇开村民,运用城市思维对乡村肆意规划,搞得东不东、西不西,洋不洋、土不土,让一些原本很想投资和建设家乡的人,寒了心,断了念。这种行为的最大弊端,不在于破坏了乡村,而在于消灭了村民自己建设村庄的主体性,打击了他们参与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让乡村振兴失去了主力军。

离开木厂村的第二天,我去昆明拜访了云南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处的调研员黎贤强。他深度参与了云南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政策的制定,也深入木厂村进行了调研,认为木厂村是干部规定家乡行动很好的一个示范点。以木厂村为例,和他从理论、政策、规划、项目等方面系统探讨后,我更加确信,通过干部带动乡贤和村民参与规划家乡,不仅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推动乡村规划,还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投资来源和建设主体——村民自己。是的,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家乡,我们规划,于是接着,我们投资,我们建设,以及最后,我们守护。可以这样说,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找到了乡村振兴环环相扣之大链条的切入点,应该继续深入推行、总结和研究。

同去木厂村调研的周群芳女士,积极搜集该村的历史文化故事。她说,该村形如奔马,也有不少关于马的传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这匹骏马将奔腾起来,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奔向共同富裕!

是的,记得初到木厂村的那天,我站在哀牢山上,极目远眺,天地间莽莽苍苍,生生不息的历史洪流,有如万马奔腾,席卷苍穹,那些英勇不屈的英雄们扬鞭向天,仿佛在说——

建党百年,他们艰苦卓绝,从九地之下攀至人世之中;建国百年,他们必将以飞虎之姿,从人世之中,凌越九天之上!

(田隆斌,国家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周群芳,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