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普定县以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脱贫攻坚·大比武”、“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等行动为契机,全面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1.3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一类贫困乡猴场乡“减贫摘帽”,31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漏评率控制在2%以内,退出错误率控制在2%以内,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规范项目监管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很多优惠政策、项目安排、资金投向都在向贫困地区集聚,如何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向成为了扶贫中的关键。”普定县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杨高祥说道,为真正发挥好扶贫项目的作用,我们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围绕产业脱贫、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及绿色生态狠抓项目建设,规划“十三五”建设项目,建设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以达到更好的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
据介绍,为真正发挥好扶贫资金效益,该县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资金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操作规则和工作流程,切实改变了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而扶贫项目又缺资金的状况。
在项目库建设上,普定紧紧围绕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以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指导、绿色发展,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原则,围绕产业脱贫、就业创业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规划“十三五”建设项目1792个,涉及资金1440.77亿元。
“扶贫资金用在哪里?怎么用?效果如何?这些不仅仅是领导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杨高祥说,让广大群众充分知晓和全程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有效推动脱贫攻坚项目、资金、成效公开透明的同时,也能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据了解,普定在扶贫资金上,建立健全公示公告制度,制定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了扶贫项目建设程序,并在县、乡、村、组四级全面公示,在公示时间上做到项目实施前、中、后全面公示。在公示方式上做到网络公开、政务村务公开多元化全面公示,结合实际情况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乡镇政务公开栏、村委会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告;在公示内容上做到项目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资金构成及规模、补助环节、预期目标、监督投诉方式等10余项内容全面公示。
村级公司闯新路
村里无集体经济,群众单打独斗,成效参差不齐。在普定县,以前这样的无集体经济积累的“空壳”村多达87个,土地零碎化、产业规模小、市场打开难、基层活力差等问题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
为了破解脱贫攻坚的难题,普定在总结“猴场模式”“秀水五股”等改革成果及“塘约经验”“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致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县172个村(居)推进村级公司全覆盖,通过“四导四有”,实现“支部围着群众转、群众围着公司转、公司围着市场转”,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潜能,初步走出一条集体经济有实体、群众致富有保障的发展新路,为该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走进普定县黄桶办后寨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悠悠的香葱,现代喷灌水利设施正往种植地里自动喷洒着水,在不远处的清洗池旁,十余位农民正准备把清洗好的香葱捆绑上车,运往城里的农贸市场,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
谁也无法想象,就在几个月前,眼前看到的香葱种植地还是一片大荒坡,后寨村这个布依村寨也还是一个靠种植传统农业为支撑的穷村庄,“一无发展思路,二无固定致富产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短短三个月时间,后寨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一个产业种植的示范村,香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这都得益于村级公司的成立。
据了解,去年,黄桶办充分利用村级换届的契机,将致富能人、村级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大户等选进村班子,担任村级公司法人和公司成员,充分发挥村级党建引领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今年5月,在村级公司的带领下,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后寨村香葱种植示范基地正式启动。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实施600亩,二期实施400亩,共计1000亩。现在一期项目已经实施结束,二期项目正在流转土地。该项目在黄桶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由后寨村村级公司(普定县夺楼农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集中流转土地,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合作建设而成。
目前,村级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让贫困户获得务工收入,同时,贫困户还可用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实现增收致富。600亩香葱种植基地,平均每天有300人务工,每年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700余万元,目前,已实现务工收入120万元,惠及农户243户,公司可盈利400余万元,贫困户可实现分红100余万元。香葱基地的建设带动了一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增收,激发了老百姓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农民富裕了、生活变好了、社会和谐了,2017年1月份至今,后寨村实现了“零上访”。
在普定,以村级公司为引领,闯出农村改革发展新路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化处镇水母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引进企业投资旅游业,以村公司100万元注资和集体土地入股,建设了桃花水母生态旅游度假区;坪上镇分公司抢抓普织高速建设机遇,整合和平村等3个村资金300万元办起砂石厂、砖厂,吸纳12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穿洞街道办金马新村将传统的竹篾编制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逐渐走向中高端市场,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据了解,该县以公司主导,利用公司平台充分整合资源,成立县、乡、村三级公司,实行分级负责、协调联动,在全县172个村级公司均设立“资金池”,通过平台融资、财政贴息,按有偿无息的方式,为172个“资金池”各注入资金100万元,通过村级公司对农村资源资产的合理整合配置,推动农业产业由粗放型的小农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目前,1.72亿元启动资金已投入使用1.5亿元以上,整合项目582个,撬动新增投资12.6亿元。现全县发展资产经营型公司31个、资源开发型公司19个、产业带动型公司87个、服务创收型公司22个、异地置业型公司13个,各村级公司办工厂、建基地、搞经营、跑运输、入股农村信用社等多种投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
优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普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仗,经过对农产品市场的充分调研,确定“中长期发展经果林种植,短期发展以韭黄、食用菌为主的蔬菜种植业,以兔、中蜂为主的特色养殖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并积极开展工作,优化了农业生产布局,使该县的产业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结构更优化,山地农业大发展进一步助力了该县走上了农旅、产旅相融合的发展之路。
在马官镇“10+2”肉兔养殖项目集中圈养示范基地,并列成排的笼子里关满了大小整齐的兔子,一只只活泼的兔子正在笼子里蹦蹦跳跳。该示范基地的技术员、股东夏涛告诉记者,该示范基地共养殖种兔1200只,每年可生产成品兔10万只,每年产值可达100万元。
“公司+基地+农户”是普定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短短几年,该县各乡镇的农业发展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这个模式,鸡场坡全省最大的高标准茶苗基地,和高标准生态茶园,马官的黄金梨种植基地等,实现了大户带动农民面向市场,连片开发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同时,该县全面推进退耕还林,把全县划分为6大区域,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种植梭筛桃、冰脆李、杨梅、油茶等经果林18.8万亩,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的退耕还林全覆盖任务,涉及12个乡(镇、街道)150多个行政村,涉及农户6.25万户,结合6.2万亩的绿化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将从46.8%提高到60%,切实“退”出一片产业、“退”出一片景区、“退”出一片繁荣。
全面推进蔬菜产业。12个乡镇(街道)均建设以蔬菜为主的2000亩示范基地各1个,全县完成蔬菜种植10.55万亩,累计产量达4.63万吨,销售额1.21亿元,惠及农户7100户2.16万人(其中贫困户1200户3600人),实现人均增加可支配收入3753元以上。
全面推进养殖产业。深入推进“133”养鸡、“113”养猪、“10+2”养兔,“(1+9)×10”中蜂养殖等模式,在每个村至少发展一个20户以上贫困户集中养殖点,目前已新建养殖场126个,家庭牧场34个,覆盖贫困农户6925户22906人,带动贫困户就业6800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是一场硬仗,普定正拿出“啃硬骨头”的功夫、“攻坚拔寨”的勇气,“脱身皮”的苦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 (来源 安顺日报 作者 鲁开伟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