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同样的养殖方法,为什么张东亮的泥鳅苗神秘失踪?

采访:“泥鳅不见了”。

池中的青苔为什么成为泥鳅苗的致命杀手?

采访:“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的死亡出不来。”

看似平静的池塘里,还潜伏着怎样的杀机?

张东亮是如何让泥鳅苗活下来的?

细微变通出妙招

泥鳅孵化器_中辉水产泥鳅孵化视频_致富经泥鳅苗孵化视频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在浙江省东阳市的积塘湖村,有一位叫张东亮的泥鳅养殖户,他以前养的是商品泥鳅,效益一直不错。可就在2010年,他却放弃原本红火的商品泥鳅生意,改养泥鳅苗,他的这个举动,让全家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张东亮和他的父亲,回想起张东亮当年的这个举动,他的父亲还是有些后怕。

【采访】:

张东亮的父亲:因为这个东西搞失败的话,麻烦了,搞得我睡觉睡不好 吃饭也吃不香。

【解说】:家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泥鳅苗养殖,是从鳅苗孵化开始,一直养到30天以后,长到4厘米左右,才能出售做商品泥鳅养殖,这期间的管理,都是精细活儿,搞不好,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当时的市场行情,养殖商品泥鳅更容易赚到钱,因为管理上比较省事儿,而且成活率高。鳅苗养殖就不那么简单了。

【采访】张东亮:家里的人很担心 ,觉得这个技术难关各方面可能过不去 ,比较担心。

【解说】:规模培育泥鳅苗到底有多难,很多业内人士对此都深有体会。

【采访】张海琪:最关键的难点 ,在于它的苗期三厘米到五厘米这个阶段 ,死亡率很高,往往都很难实现那个批量化生产。

【解说】:所以,对于鳅苗养殖户来说,规模化养殖技术真是一道难迈的槛儿。

【采访】胡新民:在我们东阳市,人工繁殖,规模化繁殖基地不是很多,也只有两家。

【解说】:人工养殖鳅苗不但难,而且风险大,在别人看来,张东亮是在自讨苦吃,可他还是坚持养殖泥鳅苗。因为张东亮很看好人工养殖泥鳅苗的市场前景。

在东阳市当地,人工培育的泥鳅苗很少,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张东亮想着,如果养好了,不仅可以多赚钱,还能保护野生泥鳅资源。因为以往商品泥鳅养殖,基本上是靠捕捞野生苗,这一方面是对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养殖户没法克服的难题。

【采访】张海琪:野生苗是人工捕捞的,所以采用人工捕捞的工具,它容易受伤。

【解说】:野生鳅苗一旦受伤,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很容易生病死亡。

【采访】张海琪:从我们前几年的养殖生产过程统计来看,小苗到养成这个阶段,成活率大概是在10%到20%之间

【解说】:这样一来,养殖户前面省下来的钱,很可能全补后面的窟窿了。而且商品泥鳅规模化养殖,必须有稳定的苗种供应量,野生苗很难保证这一点。

【采访】张海琪:因为野生状态下可能有多有少,我们想要规模化的量的话,它就难于实现了。

【解说】:再加上人工培育的泥鳅苗,生长速度比野生的快,所以张东亮执意要人工培育泥鳅苗。结果一养起来,果然像家人担心的那样,他栽了个大跟头。

【采访】张东亮:泥鳅不见了。

【解说】:泥鳅苗为什么会失踪呢?原因是在育苗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很容易死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转池,也就是把泥鳅苗从孵化池搬到育苗池里。

泥鳅苗从出生到苗种长成阶段,并不是在一个地方长大的,在这期间要搬一次家。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户转池的时机,大多选择在鳅苗出生后3天左右。一开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尝到了苦头。

【采访】张东亮:早期的时候,我们也是采用传统的3日龄就下池,但是在喂养了30日龄以后,去捕捞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泥鳅不见了。

【解说】:活生生的鳅苗,竟然在池里不翼而飞,生不见苗,死不见尸。经过一番排查,张东亮发现了鳅苗大量失踪的原因,可这个答案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鳅苗失踪的罪魁祸首是这些小甲虫。除了小甲虫,像蝌蚪等生物也堪称鳅苗杀手,这些杀手要是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池子里的鳅苗可就无处藏身了。让张东亮想不明白的是,在鳅苗住进去之前,他都会先消毒,为什么水里还会藏着这么多鳅苗杀手呢?

【采访】唐思军:土池消毒它不能非常地彻底,短时间内容易生长小甲虫。

【解说】:和水泥孵化池不一样,土池底部的土壤,是滋生鳅苗杀手的温床,即使消毒了,杀手们还是会在几天内卷土重来。再加上3日龄的鳅苗还比较弱小,活动能力不强,容易遭到毒手。

既然这样,传统的养殖为什么还要在鳅苗出生3天左右就转池呢?

这是因为,一般孵化池的面积都很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