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是一种近代出现的底层有廊道可行人的沿街店屋式建筑,典型骑楼模式为底层店铺、上层住宅,底层有面向街道的架空支柱层,沿街连续的底层架空形成柱廊式人行道。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近代广州骑楼大量建设的时期集中在20世纪初至建国前,此时广州迎来一个商业繁荣高潮,骑楼集中体现了近代建筑的中西合璧的商住结合的地域特征,广州现存的重要历史街道的建设时期也是集中在这一时段,像耳熟能详的上下九步行街的兴盛也是在这一时期。
图1 广州骑楼分布图(摘自文献1)
各年代、各地域的结构设计风格迥异,骑楼的承载主体包括框架结构、混合结构或较为复杂的混合结构。在多次的城市改造中,许多骑楼不仅失去了其原有的风貌,结构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加层、新建夹层、内部隔墙的格局均出现过多次的变动,又增加了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如今,各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到骑楼在建筑功能、使用功能改造提升方面的研究,更应该注重这些建筑在结构安全提升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广州荔湾下九路某骑楼的安全性鉴定,探讨复杂混合房屋的鉴定方法。
下九路某骑楼原建筑功能1层为商业,2~3层为住宅,现已空置,二~屋面层标高分别为3.500m、6.100m、8.900m。该建筑具有多次改造的特点,存在两种结构体系:外围为以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的混合结构,框架部分地上1层,梁标高在7.500m处(三层中部),框架上部砌筑砖木屋面,屋面标高在8.900m处;内部为砖木混合结构,套嵌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内,以木楼盖和局部混凝土楼板将盖区域分割为2层,楼板标高分别为3.500m和6.100m。
图2 一层平面布置示意图(层高:3500mm)
图3 二层平面布置示意图(层高:2600mm)
图4 三层平面布置示意图(层高:2800mm)
1、现场结构形式查勘
本项目的难点在于确认结构形式,通过项目介绍可知,本项目结构传力及不合理,若未仔细查勘,很容易误判为简易的混合结构,为后续改造带来安全隐患。现场结构形式查勘的关键点仍然在砌体承重墙和填充墙的判断上,过去文章中已经论述过,墙体与梁底的衔接方式是主要方法:墙顶砖斜砌,即为填充墙;墙顶砖平砌,且局部凿开墙体后,梁底面或板底面存在砖模印记,即为承重墙。
图5 墙顶斜砌法
图6 墙体平砌法
本项目中,房屋2~3层木楼盖和混凝土楼板在东侧传力到120mm厚自建的砌体墙上,在西侧传力到与周围房屋共用的240mm砌体墙上,可判断该部分墙体为承重墙体。
三层中间存在混凝土梁构件,全楼贯通并挑出一边作为骑楼的外廊道。开凿后,墙顶砖平砌,但仔细观察墙顶砖与混凝土梁,存在10mm左右的空隙,空隙内填充木屑、碎料等杂物,两者并为完全衔接。同时,混凝土梁与四角框架柱独立形成地上1层的框架结构,结合整个结构体系和建筑特点,判断框架部分独立承重,形成了骑楼的外廊和内屋的骨架。
可以看出,本项目结构体系的确认是结合了墙体与梁底的衔接方式、建筑形式、改造可能性等多重因素分析的结果。生搬硬套过去的方式是容易出现错误的。
2、结构建模分析
梳理清楚结构形式后,结构的受力分析就会变得简单。根据上文描述,本房屋具有两套传力系统,外围的混凝土框架传力系统和内部套嵌固的混合结构,考虑周边房屋影响范围后,建模如下所示:
图7房屋砌体部分计算模型
图8房屋框架部分计算模型
骑楼在广州分布广泛,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们理应关注这些老旧建筑的安全问题。本文中介绍的案例是属于较为复杂的一类,既有建筑存在不同的建造理念、多次改造的情况,对于鉴定人员是不小的挑战,历史建筑甚至还需要通过历史资料的调查、年代特征的调查,减小鉴定人员的盲区。
本文也说明,结构体系调查的重要性。通过结构体系调查,可以了解结构的各个方面的受力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数据和资料。复杂建筑的鉴定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回归都受力分析的本质,仔细核查现场的任何细节,才能够万无一失的确定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楠. 近代广州骑楼装饰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王霖.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李沁雨. 岭南骑楼建筑的保护与活化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建筑安全技术与检测鉴定中心持续关注房屋的安全技术提升,致力于提升行业鉴定技术能力,定制化服务解决房屋安全问题。欢迎业务咨询、业务合作、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