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非遗+”拓宽群众致富

居家养殖致富_居家养殖什么项目比较好_居家养殖什么能赚钱

北川羌绣传承人陈云珍教居家灵活就业人员做绣品

久在深闺无人识,一朝亮相天下惊!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斑澜,北川草编挂画、耳环、茶具,羌绣创意服装,创意羌绣笔记本、提包,古羌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散落在深山的奇珍异宝。以就业工坊、羌绣培训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等为主阵地的灿烂的非遗文化在增收致富中散发出独特魅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带动60余个非遗项目每年开展技能培训,受众超过15000余人次,解决了上万人就业增收,人均实现年增收超过2000元。

走进北川羌族草编非遗就业工坊,周边镇村农户家中,总能看到羌族儿女编草编的情景。近年来,北川羌族草编传承人黄强以非遗就业工坊为载体,以多形式培训的方式,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我们因为残疾找工作难。但进入工坊后,我靠自己学来的草编技术增收致富。你看,随手编只蜻蜓,就可以卖10来元钱。有时候公司接了单,发到车间,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怎样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去编,也很快就能学会。”残疾人小刘说。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教授大家学习技术,我们在北川的各个乡镇,利用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及加工基地20多处,并成立合作社6家。”羌族草编传承人黄强介绍,通过学习草编技术、加工产品,或者开店、摆摊设点,在学校兴趣班上课等各种形式,让众多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部分群众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如今,北川已形成家里小孩在校学草编,父母、老人在家做草编增收致富的局面,改变了原来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无事打麻将,说长道短的情况,形成了人人学技术,家家都和睦,村村邻里团结的和谐氛围。”黄强说。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绣,从远古走来,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注入到羌族人的世代生活中。在平武走马羌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修建了“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起了传承研发基地、传习所、就业工坊、羌绣文化展演舞台和广场、羌绣文化技艺体验坊、羌绣展卖场、羌绣博物馆等。

按照“羌绣文化传习所+生态的羌绣产业基地+羌绣文化旅游”的布局思路和“公司+基地+合作社+绣坊+绣娘”的运营模式,将羌绣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养老、生态观光、农林畜牧等融合,形成“小针头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变“输血”为“造血“的方式,让更多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目前,其以“非遗+旅游”的模式,形成了游客学习羌绣、体验羌婚民俗、参与羌族歌舞、制作羌绣文创产品等一系列文旅体验项目。仅2019年-2010年,一年多时间,共接待游客120多批次,上万人次的游客在工坊了解体验了平武羌族文化,直接带动28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

全市17个就业工坊对周边群众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签订用人合同,构建了“造血式”长效机制,培训人数28537人次,带动2000多人致富增收,人均每月增收2260元。形成非遗致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更好地带动了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受灾地区的百姓居家就业,拉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仅是我市非遗文化拓宽群众致富路的一个切面。近年来,我市还按照“非遗+文创”“非遗+旅游”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促成高校、文创企业与非遗传承人“联姻”,推动非遗项目的创新开发,研发非遗文创旅游产品40余项,200余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大景区。其中,仅羌绣的系列产品就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份,还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到8000余万元。在“非遗+文创”助群众致富的同时,全市因地制宜开展羌族文化主题旅游建设,近年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数亿元,成功打造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典范,为百姓增收致富注入愈久弥坚的文化内生力。不仅如此,还利用“非遗+电商”的模式,携手阿里、京东、拼多多等10余个电商平台,参加线上“非遗购物节”、线上绵阳非遗就业工坊、直播带货,线下设立非遗美食街、非遗文创集市等,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拓宽群众致富路。

绵阳市将努力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全市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

(仝青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彭雪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