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可娇贵了,住得比我还好呢。”一铲一铲将泥土送进蜗牛“池”里送,余新镇普光村蜗牛养殖户骆骥珍站在木架子上,笑容灿烂。
白白嫩嫩的蜗牛,背着圆圆的壳,也寄托了骆骥珍大大的梦想。
十二年前,她还在工厂拉横机做羊毛衫,每个月赚一两千块钱,“我个子小,力气也不大,只有靠勤劳致富啊。”
了解到小队里有人养中华白玉蜗牛赚了钱,骆骥珍看到了曙光。但是丈夫应小园不大支持,原因很简单:太辛苦了。靠着一股韧劲,2009年9月,她瞒着丈夫抓了一些小蜗牛回家养。
蜗牛养殖以一个个木格子“池”为单位,一个“池”里养殖120只左右。从小蜗牛长到可以出售需要5个月时间。
没有经验没有技术,骆骥珍到处问到处看,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研究蜗牛。在她的精心养殖下,第一批蜗牛长得白白胖胖,春节前60池蜗牛一下就卖了4000多元!
“真的没有想到。”想起赚到的“第一桶金”,骆骥珍至今都激动不已。第二年,她就扩大了养殖规模,全身心投入到蜗牛身上。丈夫应小园看到了她的坚持,也积极为她出谋划策。
蜗牛对养殖条件要求很高,蜗牛棚的温度要保持在24℃到26℃。过去,养殖户都是冬天烧炭夏天用风扇。应小园心疼妻子,主动帮妻子在蜗牛棚装上空调,让蜗牛住上了“空调房”。
感受到丈夫的支持,骆骥珍更是充满了干劲,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干活,给几百个池的蜗牛喂食、浇水。蜗牛爱吃苦麦菜和莴笋,她就自己种菜保证蜗牛吃得饱饱。蜗牛还有“洁癖”,池里的泥巴要是放久了它们就不吃食了,骆骥珍过十天就要换上干净的泥。
虽然辛苦,但也满足。蜗牛销路不愁,只要养得好就有食品厂全部收购。在余新镇长大的蜗牛,爬上了大家的餐桌,也远渡海外成了爆款。必胜客有一款蜗牛餐点备受欢迎,用的原材料就是产自余新镇的蜗牛。
靠着勤劳的双手,2010年骆骥珍赚了十多万元!从一开始的一个蜗牛棚到两个棚,从一开始的60个池不断扩大到1000个池,这些年来,骆骥珍一步一步,通过养殖蜗牛,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2012年蜗牛市场收购价达到了16元/斤,一下赚了20多万元,于是家里就全款买了一辆“帝豪”小汽车。空闲的时候,丈夫就带着她到全国各地走一走。2016年,夫妻俩在普光苑小区里造了小洋楼,生活越来越好。
十多年过去了,骆骥珍依然每天扑在蜗牛上。她总是说,是时代给了她致富的机会,让原本没有一技之长的她有了好生活。年纪渐长,家里人都劝骆骥珍多休息,她却总是笑笑,转头又走进蜗牛棚。令她骄傲的是,儿子也投入农业生产,做起了智慧农业。